毛克疾:越共忙着开十二大,印度打算在胡志明市建个卫星监测站
在各界高度关注越南共产党十二大总书记人选问题之际,新德里抛出一则重磅消息:印度将在胡志明市建立一个卫星监测站,进行卫星跟踪和成像作业。如果建成,越南将能够获取印度地球观测卫星回传的实时图像信息,范围覆盖中国部分地区和南海在内。虽然卫星站项目由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负责,名义上并非军事设施,但是由于覆盖地区高度敏感的地缘政治属性和卫星高精度观测的技术可行性,即便是民用卫星图像也可被用于军事用途,拍摄涉及敏感信息的清晰地面图像。毋庸置疑,此番越印合作从战术上说并非简单的防务合作与空间合作能够概括,而应放在更大的地缘战略视角详加考量。
越南对于引入域外势力一贯较为谨慎,而印度也一直秉承“战略模糊”的骑墙策略,很少在选边站队的问题上明确立场,但是近年来两国在防务、战略、经济等方面的合作却毫不含糊,有时一些迹象表明两国合作针对的正是中国。简而言之,越南和印度虽然有着迥异的国家利益和战略传统,但是两国在彼此战略合作上却显出一副干柴烈火的架势。
从越南的角度看,为了在与中国的对峙中寻求外援,河内渴望域外势力介入区域事务,但又担心域外势力(尤其是西方国家)会震撼其政治体制和扰乱社会稳定,因此在寻求战略合作伙伴时总体较为谨慎。此外,越南近代曲折对外斗争历史还留下了种种牵绊,无形之中提高了成为越南战略伙伴的门槛。印度一方面饱有崛起大国之名,与中国在悬而未决的边境问题上针锋相对;另一方面又历史清白,对越南国内政治议程并无兴趣,因此就顺势成了越南理想的倚仗对象。
从印度的角度看,为了巩固其在南亚地区的强势地位,对冲中国对于南亚次大陆国家的“扰动”,印度一直谋划从“向东看(Look East)”到“向东干(Act East)”的一系列地缘政治战略,争取通过东亚、东南亚,伺机进入中国周边区域。然而,从硬属性上看,印度综合国力并不足以支持其像美国一样进行远距离政治、军事投射;从软属性上看,其经济和科技局限性又难以扮演阔绰的赞助人角色。因此,地理距离并不遥远,科技、经济实力又较为落后,且与中国龃龉不断的越南顺理成章就成了印度的完美伙伴。越南和印度在彼此眼中都堪称完美合作伙伴——各个方面都符合预期需求,也不会带来过高的操作的成本,更没有历史问题的负担。
毋庸讳言,印度之所以热衷打“越南牌”,主要打算制衡中国。在很多印度战略家眼中,中国已然通过与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南亚国家的全面合作,深耕被印度视为后花园的南亚次大陆。此外,更让他们担心的是所谓“珍珠链(String of Pearls)”,既中国在印度周边国家港口布点,于印度洋一线形成对印度的海上包围之势,而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在他们眼中恰恰印证了中国的野心令这些专家沮丧的是,印度对中国周边的渗透却远未达到相应水平,无法与中国在南亚的存在同日而语。对于热衷于拿中国对标,追求与中国平起平坐的印度来说,这种地缘战略上的非均势格局就像“刀把子被对手紧握”一样难以接受,必须想方设法摆脱。至于这种格局是如何形成的,中国威胁是否真实存在却没多少人关注。
图为维基百科关于所谓“珍珠链”的示意图
越南所处的关键地理位置、与中国的南海领土问题、较为落后的经济和科技水平使其成为印度用于平衡中国,打破所谓“珍珠链”的关键所在。印度对越南寄于高度期望,将其列为重点照顾国家,由此越南可以说是对印度区域战略最为敏感的指针。莫迪2014年上台以后,把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向东看政策(Look East Policy)”升级为“向东干政策(Act East Policy)”,强调把华丽的修辞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并将此作为其外交战略支柱之一。巧的是,越南在2015年恰好成为“东盟+印度”机制的协调国,在为期三年的任期内全面负责东盟与印度之间的联络和统筹。在这种情况下,越印关系在莫迪上台以后就一再升温,交往空前密切。
2014年9月14日至17日,印度总统慕克吉访问河内。期间,慕克吉与越南国家主席张晋创发表《联合声明》,明确指出“国防合作是两国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支柱”。与此相应,慕克吉宣布印度将大大加强对越南军火和训练合作,印度进出口银行也将为越南财政部提供1亿美元的信用贷款,用于越南采购印度生产的国防物资。仅仅过了一个多月,越南总理阮晋勇对印度进行了正式访问。在接待阮晋勇时,莫迪表示“越南处在印度战略的优先地位……因为印越两国在囊括‘自由航行’、‘自由商贸’、‘根据国际法和平处置争端’等议题的海洋安全领域享有共同利益。”莫迪还称,“与越南的防务合作是印度最重要的合作方面之一。印度将致力于越南的国防和安全力量现代化……将一亿元美元的贷款尽快用于越南海军从印度购置新军舰……”。有趣的是,阮晋勇和莫迪的《联合声明》中,点出了印越之间的五大合作领域:国防事务、经贸投资、空间技术、能源、南海事务。
因为与越南的战略合作日趋紧密,印度常常自觉或不自觉的为越南中印关系中设置议程。这种用印式思维猜度中国做法,在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管窥了印度战略思维。其中最为典型和有趣的例子,莫过于印度总统慕克吉访越与习近平主席访印档期衔接而在印度战略引发的议论。比如印度政治评论家拉贾夫·沙马(Rajeev Sharma)就认为“由于慕克吉在河内向越南提供了贷款和军事援助,而此后习近平恰好访问印度,因此中国被激怒。作为报复,中国军队在习近平访印期间掀起了对印度‘领土’的大规模侵扰。”这个例子之所以典型是因为印度方面就常常用这种“头痛医脚,脚痛医头”的粗暴疗法对付中国的“不友好行为”,而它之所以有趣则是因为很多印度人觉得中国也会用同样的办法进行反击。
其实,对于中国来说,越南并非中印关系的重要考量,中国也不太可能因为边缘议题而喧宾夺主,更不可能简单粗暴的进行报复。如果中国真的是因为越南而对印度反应强烈,反而表明印度对中国的痛点拿捏准确,恰恰可以以此挟持中国。对印度来说,越南提供了一个良机,使得既不是南海国家,也没有重要经济命脉通过南海的印度能够利用南海问题向中国发难,对冲中国在南亚次大陆周边的存在,反制所谓“珍珠链”封锁带。
从战术上说,卫星监测站可以说是最不令人意外的,最大限度体现了两国合作的意图。在国防事务、经贸投资、空间技术、能源、南海事务等5个印越两国公布的重点合作领域中,卫星监测站一举就占了3个半:它和国防、空间、南海直接相关,而由于印越能源合作主要是海上油气合作,很多开采点位于争议水域,因此也和能源有关。在越南设立卫星监测站,并向河内开放卫星图像资料,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科林·高的说法,“既填补了越南的缺口,又扩充了印度的(视野)范围”。
然而,结合更大的地缘战略视角,印越之间关于卫星监测站的合作明智与否就显得疑云重重。与其说中国刻意在印度洋和南亚次大陆布点以制衡印度,不如说这些影响力是中国与该地区密切双边往来的副产物,毕竟中国庞大的能源供应要通过印度洋,而中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则为该区域各国提供了海量工业制成品和基础设施建设能力。但是,如果印度决策者将中国的这种自然累积而成的影响力解读为针对印度的包围攻势(如所谓“珍珠链”),进而通过越南等国在中国家门口发难,那么他们的战略出发点和原始假设就有问题,毕竟印度的利益并不在中国周边。在错误的战略指引下,战术发挥的越完美,后果可能就越糟糕。既然如此,那就借最近流行的一句忠告结束这篇文章——“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