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大旭:文化交流 中国在马来西亚打的一张好牌
茜拉是一名马来西亚的女流行歌手,因其优秀的唱功和时尚的品味而闻名。她戴过许多光彩夺目、五彩斑斓的头巾,这使得她成为马来西亚年轻穆斯林女性的时尚符号和榜样。而最近,她演唱的却大多是中文歌曲,她的粉丝大部分来自中国大陆。仅在中国微博上,她就有250万粉丝。
在中国新疆,部分穆斯林与汉族之间一直存在微妙的紧张关系。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一位巨星级别的外国穆斯林女歌手,茜拉受到如此欢迎令人颇感惊讶。在她的中国粉丝们看来,茜拉在镜头前非常亲切自然。虽然仅仅在中国生活了两年,她已经能用非常地道的中文接受采访了。
茜拉能够走红,不仅是因为她的靓丽外表、女性魅力、漂亮服饰,或是她对中国男女老少都喜爱的爱情歌曲极强的表现力,更是因为中马两国之间快速发展的文化联系。
马来西亚穆斯林女歌手茜拉
随着中国开始寻求在东南亚扩大影响力,其存在感不再局限于强大的经济实力及备受争议的南海领土话题上,而是渐渐扩展到文化、语言和教育领域。中国正在借此逐渐恢复亚洲大陆与古老海上贸易伙伴(如马来西亚等)间的悠久联系。
马来西亚的华裔人口数量庞大,这使得该国天然地跟中国之间存在着文化纽带。大约四分之一的马来西亚人(约700万)有着中国血统,他们都是19世纪那批移民的后代。当时,由于英国殖民当局引进合同劳工的政策,中国人开始大规模进入马来西亚,在当地的锡矿山和橡胶园工作。
去年,两国间达成马六甲广东发展协议,旨在强化马来西亚和中国人口最稠密省份的合作关系。两地间的合作几乎涉及了所有领域:从贸易投资到土地开发,再到绿色科技、博物馆和教育机构。尽管中国的主要兴趣还是在于马六甲作为海事合作伙伴的潜力(马六甲海峡处在世界上最繁忙的大洋航线上,而马六甲占据着马六甲海峡中部这一令人艳羡的地理位置),这一协议还反映出中国的兴趣正从传统的贸易领域扩展到文化和教育领域。
同时,据推测这一伙伴关系还旨在唤起马来西亚的历史记忆和认同感:15世纪,明朝皇帝和马六甲苏丹缔结同盟时,马六甲为中国和马来西亚之间首次重要商业和文化交流提供了舞台。而在近代,广东排在福建之后,向马来西亚输送了大量的中国移民。
在马六甲的北方,雪兰莪州的沙叻丁宜市,中国厦门大学的马来西亚分校刚刚竣工。这是中国大学首次在海外设立分校,这一举措清晰地表明了中国的雄心。而之所以选择厦门大学,不仅是因为该校是福建省高校的代表,还因为该校象征着两国间的紧密联系。1921年,厦门大学由马来西亚华商陈嘉庚筹集资金建立,而陈嘉庚就是一位在橡胶产业积累了大量财富的福建移民。
在马来西亚的华裔群体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日常交流中使用中文普通话,普通话愈发成为年轻人追求流行文化的语言工具,这体现了中国不断扩大的影响力。吉隆坡的华裔人口大多来自历史悠久的粤语社群,其源头在广东省。可如今在吉隆坡,虽然香港制作的粤语电视剧仍然占据着马来西亚汉语节目的大部分市场,但来自中国大陆的国语电视剧《红高粱》和《团圆饭》等,正在逐渐抢夺粤语电视剧的收视人群。另外,马来西亚的有线电视台和卫星电视台也可以收到中国官方的中央电视台的各个频道,播放内容涵盖从电视剧、娱乐节目到新闻等各个类型。
最引人关注的,还是中文对占马来西亚人口绝大多数的穆斯林群体的冲击,其主要形式还是通过流行音乐。马来西亚1957年独立,长期以来,穆斯林群体和中国的语言文化几乎没有任何交集。而在过去的十年,主要受到王力宏和周杰伦等台湾国语歌手的强大吸引力,各种文化背景的马来西亚年轻人都在满怀热情地追看中国大陆的综艺节目,如“声动亚洲”、“我是歌手”等等。
这两档节目茜拉都参加过,在节目中她主要用中文普通话演唱。她曾在“声动亚洲”夺冠,并且在“我是歌手”拿到第三名。在中国主席习近平上次到访马来西亚期间,茜拉还被邀请佩戴她标志性的华丽头巾为习近平主席演出。这进一步证明了流行音乐对转变中国在马来西亚的形象起到重要作用。
为了加强和该地区合作伙伴的关系,中国也在鼓励文化上的双向交流。最近在收听本地电台节目时,我还发现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马来语频道。在该频道的节目中,中国和马来西亚题材都有涉及,其中还包括讲述中国伊斯兰文化的节目,而且这些内容全部由讲着流利马来语的中国播音员播报。
(青年观察者黄郁译自《纽约时报》)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