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应该拥有核武器的原因:只有核平衡才能促进和平-肯尼思·沃尔兹
**【朝鲜先是试爆“氢弹”,后要发射卫星,各方纷纷表态,半岛局势又紧张起来。此前伊核问题的解决,似乎更衬托出朝鲜的“邪恶”。2015年7月14日,****美、英、法、俄、中、德六国与伊朗终于达成历史性的全面解决伊朗核问题的协议,这份协议的内容包括伊朗不得从事5%以上丰度的铀浓缩,停止阿拉克重水反应堆建设,允许更多核查,有关六国将不追加对伊新制裁并松绑部分现有制裁。2016年1月16日,**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迎来“执行日”,延续了12年的伊朗核问题争端终于得以和平化解。
但在此之前,在西方以肯尼思·沃尔兹为代表的结构现实主义(Structural Realism)国际政治理论学派早就为伊朗核问题开出了药方。在沃尔兹逾一甲子的治学生涯中,曾引发巨大争议的是其在1981年论述的有关“核武器扩散也许可以使世界更和平”的观点,虽然他的这一理论一直存在争议,但也得到“他的理论由于推理的严密性和逻辑的完整性,从理论上是站得住脚的”这样的评价。在中国崛起的大背景下,中美双方都在尽力避免掉入所谓“修昔底德陷阱”,肯尼思·沃尔兹所提出的结构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也许对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具有某种启示意义。本文是作者在该领域的一篇代表性文章,原载美国《外交事务》杂志2012年7-8月号,观察者网马力全文翻译。】
肯尼思·沃尔兹,美国著名国际关系学者,国际关系理论“结构现实主义”学派创始人
美国及其盟友以色列对伊朗的核活动该如何反应?这已经成为过去几个月的热门话题。在舆论热议的同时,美国已经针对伊朗采取了更加严厉的制裁措施;而欧盟也在1月宣布,将从7月1日起禁止成员国与伊朗之间的任何石油贸易。尽管美国、欧盟和伊朗三方最近重启了会谈,但人们仍可明显感到危机正在迫近。
其实,当下的状况本不该出现。大多数美国、欧盟和以色列的评论家及决策者警告说,面对眼下的僵局和事态发展,一个被核武装的伊朗可能是最糟糕的结果。但事实上,这恰恰可能是最好的结果,一个有核的伊朗将使中东更加和平稳定。
权力需要互相制衡
伊朗核问题可能有三种结局。第一种结局,外交手段结合严厉的制裁,使得伊朗放弃核计划。不过这不太可能发生。历史证明,一个国家追求核武器的决心不太可能因遭受经济制裁而动摇。以北朝鲜为例,即使经受联合国安理会无数次制裁,该国仍然成功建立了自己的核力量体系。如果德黑兰坚定认为其安全在于拥核,那么制裁也不会有什么效果。实际上,制裁只会使伊朗自感更加处于弱势,这其实是在给它更多借口来寻求核武器的终极威慑以实现自保。
第二种结局,伊朗停止具体的核武器计划,而是发展“越狱”能力,即虽不拥有却可以迅速研制出核武器的能力。其实,不必拥有真正的核弹伊朗一样可以发展出高度的核能力,而且这条路径已经有国家走过。比如日本,这个国家保留了大量民用的核能基础设施。专家们相信,如果有需要,日本短时间内就可以生产出核武器。
这样的“越狱”能力,既照顾到了伊朗国内强硬派的政治需要,使其享有拥核的好处(安全感),同时也避免了拥核的负面效应(国际孤立与谴责)。但问题在于,这种“越狱”能力可能未必如预期那样有效。
美国及其欧洲盟友主要关心核技术的武器化,所以他们可能接受伊朗暂停核试验的决定。然而,以色列已经清楚地表明,即使伊朗仅仅获得所谓“越狱”能力,这对以色列来说也是一种难以接受的威胁。伊朗暂停核计划的承诺有可能打消西方主要大国的疑虑,却并不能使以色列满意。相比于一枚真正的核弹,以色列对一枚虚拟核弹的担忧并不会减轻多少,因此更可能继续以颠覆和暗杀手段阻止伊朗的核计划,而这有可能让伊朗得出如下结论:“越狱”能力作为一种威慑的手段还是不够的,只有真正的核武器才能提供它所寻求的安全。
第三种结局,伊朗继续目前的核计划并公开进行核试验。美国和以色列官方已经宣布绝不接受这一结果,他们认为一个有核武器的伊朗不但让未来充满恐怖而且也是一个事关生死存亡的威胁。这是大国的典型逻辑。历史上,无论何时别的国家开发出自己的核武器,他们都难以适应。然而迄今为止,每当别的国家设法挤进核武器俱乐部,其他的核大国都会改变策略,接受既成事实。其实,拥核缓解了军力的不平衡,新的核武国家促进了地区及国际的和平稳定,而不是相反。
在过去的40年里,以色列垄断了中东的核力量,而这已经加剧了该地区的不稳定。中东的以色列独享核武优势且不受拘束,这样的地区世界上绝无第二个。是以色列的核武库而非伊朗的核计划导致了这一地区的不稳定。权力需要制衡。而令人惊讶的是,以色列经历了如此长的时间才迎来一个潜在的制衡者。
当然,不难理解为什么以色列寻求在中东地区保持这种独一无二的核优势,甚至愿意用武力来保持这种优势地位。1981年,以色列轰炸了伊拉克的核设施,痛击了该国对以色列核优势地位的挑战。2007年对叙利亚也是如此。如今以色列对伊朗采取的不过是类似的行动。但是正是以色列这种维持其短期核优势的行为,从长期来看,却延长了这一地区不可持续的失衡状态。以色列不但可以打击潜在核竞争对手,而且无须担心遭到惩罚。毫无疑问,这会使得其对手愈发焦虑并加紧发展同样的手段,阻止以色列故伎重演。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的紧张局势,与其说是近期伊朗核危机的早期阶段,不如说是已经持续了几十年的中东核危机在临近尾声(只要双方军力达到平衡)。
毫无根据的恐惧
不必要的担心以及对国家在国际体系中如何行动的重大误解扭曲了关于伊朗核问题的讨论,这是伊朗核威胁被过度夸大的一个原因。强化人们对伊朗核武化恐惧的首要因素,在于伊朗政权所固有的非理性。但是与广泛的认识不同,伊朗的决策者并非“疯狂的毛拉(观察者网注:伊斯兰国家尤其是中亚和印巴次大陆将知识分子、学者尊称为“毛拉”,通常指伊斯兰学者)”,而是心智健全的阿亚图拉(观察者网注:对伊斯兰什叶派国家宗教领袖的敬称,其地位相当于逊尼派总穆夫提,但其权威和在信众中的实际影响要大于总穆夫提),他们和其他的领导人一样,也想在国际体系中生存下去。尽管伊朗领导人喜欢发表一些充满仇恨和和狂热的煽动性言论,但他们并没有任何自我毁灭的倾向。若不注意上述事实,美国和以色列的决策者将犯下重大错误。
然而,美国和以色列的官员和分析家们确实已经犯下了这个重大错误。他们将伊朗描绘为疯狂的国家,而且认为核武遏制的逻辑不适用于伊朗。这些人发出警告,如果伊朗获得核武器,将毫不犹豫第一时间就把以色列摧毁。即使这会招来大规模报复,伊朗也绝不会投鼠忌器。
尽管很难确定伊朗拥核的确切动机,但可以肯定的是,伊朗如此渴望获得核武器是想保卫自身的安全,而非提升进攻能力(或者毁灭自己)。伊朗可能在谈判桌上拒绝妥协并蔑视制裁,但是却仍然用实际行动来确保自身的生存。例如,尽管1月份欧盟宣布对伊石油贸易禁令时,伊朗高调威胁要封闭霍尔木兹海峡,但是并没有将其付诸行动。伊朗政权很清楚,封闭霍尔木兹海峡将激起美国迅速而毁灭性的回击。
一些观察家和决策者尽管承认伊朗政权是理性的,但仍然担心拥核将使其更加胆大妄为,德黑兰会因此更加咄咄逼人并成为支持恐怖主义的后盾。一些分析家担心伊朗会直接向恐怖分子提供核武器。这些担忧是没有必要的,回顾一下1945年以来有核国家的记录你会发现,那些国家获得核武器后,它们会感到自身更加脆弱,会感到手中的核武器使自己成为其他大国眼中的潜在目标。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在1964年获得核武器后就变得更加谨慎,而印度和巴基斯坦在拥有核武器后也是如此。没有理由认为伊朗不符合这一规律。
至于伊朗拥核后核武器流向恐怖分子的风险,目前没有一个国家能够转移核武器而确保不被发现。美国日益增长的监控和追踪裂变物质的能力,建立了一道强大的核防火墙。此外,国家不可能完全控制自己所支持的恐怖组织,甚至也不可能预料到它将如何行事。因此,一旦如伊朗这样的国家获得核武器,它有充足的理由将其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毕竟,制造一枚核弹既昂贵又危险,将其交付给不可信任、难以控制的人是非理性的。
另一种常见的担心是,如果伊朗拥有了核武器,中东其他国家会争相效仿,从而导致地区核军备竞赛。但是世界进入核时代已经七十多年了,迄今为止,核扩散被证明是杞人忧天。准确地讲,“扩散”这个术语意为某种物质或信息迅速而不受控制的传播,然而这并未发生。实际上,自1970年以来,新的核武国家出现的速度已经显著降低。毫无疑问历史将沿着既有轨迹继续前行。如果1945年伊朗就成为中东第二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那也不意味着不受控制的核扩散会发生。当上世纪60年代以色列获得核武器时,它正在与邻国交战。那时它的核武器对阿拉伯世界的威胁要比今天伊朗的核计划大得多。如果一个核武化的以色列当年没有激起核军备竞赛,那么有什么理由说如今的伊朗会呢?
无须担心
1991年,宿敌印度和巴基斯坦签署协议,同意互不瞄准对方的核设施。两国意识到,与核武器相比更让人担心的是这种武器的存在所造成的双方的不稳定心理。从此之后,即使两国间时常有高度的紧张和危险的挑衅,和平依然得以保持。考虑到这样的先例,以色列和伊朗可能会做得更好。如果伊朗拥有核武器,以色列和伊朗会互相威慑,就像其他核大国之间那样,两个核国家之间从未全面开战。而且即使伊朗的核武库很小,一旦其越过核门槛,核恐怖平衡的逻辑便适用。区域内的其他国家也就没有动力去发展自己的核武器,当下的危机将会平息,中东将比今日稳定得多。
因此,美国及其盟友不必费心阻止伊朗发展核武器。伊朗与其他大国的外交活动应当继续,因为顺畅的交流可以使西方逐渐适应与一个有核的伊朗和平共处。当前要做的是停止对伊朗的制裁。因为除了伤害普通的伊朗百姓,制裁不可能实现任何目的。
最重要的是,阿拉伯世界、欧洲、以色列和美国的决策者以及普通民众应该从历史中得到信心:核能力与和平是相生相伴的。我们看核武器这个问题时,历史可以作证,两个国家间的核平衡要好于仅限于一方的核优势。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