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enaK:反对派还需要分化?自己就闹得不可开交
中联办近日举行新春酒会,邀请了一些反对派议员。反对派“公民党”党魁梁家杰没有获邀,他指责中央政府“分化”他们;也有其他一些反对派人士虽然获邀,但不赴会,却在场外抗议。无独有偶,走“中间民主路线/第三条路”“新思维”的主席狄志远,也被前“民主党”立法会议员、现D100主持郑家富抨击为“建制派第二条路”。
现在我就纠结了。以前写文章,“反对派”和“泛民主派”基本上就是同义词,只是后者比较溢美,多用于自称,前者较有指控性,多用于官媒。
有团体趁中联办晚上在湾仔举行新春酒会,到场外示威,要求中联办主任张晓明交代铜锣湾书店股东之一李波失踪事件
可是反对派已经分裂了,按照他们的说法,分出了“泛民”和“本土”。前者呢,继续“争取民主”,反抗中共“不民主”的影响,这是从制度内部争取的,甚至希望推动、或者寄望于整个中国的民主建设,比如以前悲壮的司徒华。而本土派则是,不管你中国如何“地狱鬼国”,遍地都是大便和毒和蝗虫,不碰我就行,香港最好独立,不然也必须坚持一国两制一万年。
人们说香港政治水浅王八多,也许是的。但不要忘了香港七百多万人,体量已是一个以色列。
那么,现在“反对派”只好用作全称(尽管他们不使用),而“泛民”就是传统反对派,也包括现在走“中间路线”的党团,本土派另树一帜。前年“占中”的时候,本土派不就日夜攻击泛民,说他们出卖香港云云。
这种分裂早在去年初“占中”结束之际就已突显,哪待中联办一场酒会?回顾“占中”之前,这种趋势还不明显,虽有泛民和本土两种立场,但是基本上行动一致,只有当时“民主党”狄志远和“公民党”汤家骅等少数几个人反对,但是无力回天。后来“占中”违宪无果,部份泛民成员才反省,要么加入或者支持狄志远的“新思维”或汤家骅的“民主思路”,要么收敛言行。
所以,真不是国家出手分化的,他们本就是不甚团结的史莱姆怪,颠屁颠屁的撞上宪制铁壁,于是碎裂而已。后来,中央政府的确对泛民好意劝慰,去年这个时候,不就一个劲嘉赏“中间民主派/忠诚反对派”,我也写了不少这样的文章。不过总体来说,反对派分裂还是出于他们多年以来的反共反华立场在宪制面前被瓦解。
那么,就以“新思维”为例,他们真如郑家富所言,是“建制派”吗?这就涉及“建制派”到底是啥意思。
香港所谓建制派,现在名副其实就是拥护现行制度的,不只宪制和一国两制,还包括了政府政策和既得利益,说难听点就是保皇党。按这个角度,我和我的很多朋友也不是建制派。
中联办新春酒会
但是据我所知,中央政府并未要求我们都做保皇党。只是香港政治生态受到英殖“直通车”公务员系统和资本力量的左右;香港回归那时虽然承诺资本利益获得保障,不过现在的发展似乎已经超出“保障利益”的范畴。中央政府希望爱国阵营包括左中右不同声音,多路并进,分开论述。站在国家的角度,只要爱国不反共,就是建制派。
那么郑家富的攻击,到底是指责“新思维”拥护既得利益,还是指它不反共?狄志远回应说,他搞的只是“路线之争”,因为现在反对派“不跟你谈”,建制派“无话可说”,于是只好争取一点“愿意谈,讲道理”的空间。
狄志远语焉不详,他还邀请郑家富公开辩论,后者又遁了。不过香港多年以来的政治对立,就是围绕“反不反共”展开的,站在老牌反对派郑家富的角度,只有放弃反共立场才是背叛,值得这位老家伙公开叫阵;如果只是政策上的妥协,其实不算什么,现在政府不少高官不也就是泛民出身?
那么“新思维”看来就是不反共的了?我不少朋友也加入了“新思维、民主思路”,他们确实不拥共,又不反共。如果这些朋友代表了两个组织的基调,确实就是“建制第二条路”。建制派不也避谈爱国嘛,同样也是不反共,不拥共;那么所谓“第二条路”就是政策上的异议。
不过我怀疑,由狄志远、汤家骅领导的政党,和司徒华有何不同。香港的本土思潮有其历史原因,不是你政策上妥协一下,务实一下,就可以改变的。正如我上一篇文章所述,本土主义已是社会最大公约数,如果一个不拥共、不反共的势力成功推展务实政治,并不等于否定了本土,反而可能诠释了它。
我认为,唯有举起国家的旗帜,展开造福社会的运动,才有扭转本土主义的可能。所以我说自己是“爱国非建制”。现在需要分裂的,不只反对派。其实我们不应该把这种现象看做“分裂”,而应该看做“分兵”。一条路走不通,就走第二条路,第三条路,各自壮大,分进合击。现在爱国阵营常常要求“团结”,简直就像国民党以前行军布阵那样,不敢分兵,结果被我党分割包围歼灭。我实在不想历史重演。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