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升:如何让洋人搞懂咱们的春节?
春节假期期间,接到观察者网的邀约写一写专业外的话题。这是我四年来第一次回国过春节,可谓是四年等一日,在菜品难吃又无春节假期的英国,笔者表示,终于熬出头了。然而回想起过去在英国度过的四个农历新年,也不由得百感交集,只有旅居国外的华侨、驻外机构或企业的工作人员和留学生才能体会其中滋味。
没有年味的大街,没有亲人的春节,却练就了一手厨艺
农历新年期间的英国,除了少数大城市才有的唐人街,别的地方很难寻觅到“年味儿”,商场里没有逢年必洗脑的“恭喜恭喜恭喜你”或者“好一朵迎春花人人都爱她”,除华人以外的外国人家也不会挂灯笼贴春联。所以,想要察觉春节的气息,基本只能通过观察中国超市的饺子皮和速冻水饺还有火锅食材是否已被抢购一空。
身边没有亲人,但是互联网给予了我们便利。以前的留学生还得心如滴血一般地打跨洋电话,如今我们可以通过各种社交软件和亲人们想聊多久聊多久,基本每一个中国留学生在这大年夜几乎都要花至少一个小时坐在电脑前,和远隔重洋的全家老小逐个拜年和寒暄。
身边虽然没有亲人,但是同学之间的感情却得以加深。大家都是远离家乡的游子,身在海外当然会聚在一起,这是国内大学生没有的体会,相信国内的同学们不会有谁大过年的还在和自己的室友包饺子吃火锅。大家各显神通,北方的包大馅儿饺子,南方的煲滋补靓汤,沿海的弄个生猛海鲜,川渝的弄个开胃辣菜。不单是心灵手巧的女生,就连在家里从不下厨房的直男癌患者们也练就了一手厨艺(笔者也不例外)。
中国留学生的厨艺不单单是为了过年而准备,我相信所有的留学生都有高度共识,洋人大学的饭堂实在是太难吃太难吃太难吃了。我们的心也许对西洋事务充满好奇甚至神往,但我们的胃诚实地告诉我们“你到底还是个中国人”。即便西餐也有稀世美味,但是要长期取悦我们的味觉和消化系统,还得靠中餐。虽然如今中餐馆在国外已经遍地开花,但自己的口味还是自己掌勺最保险。我相信这也是国内大学生难以练就的本领(嫌国内食堂弄黑暗料理的各位,有本事你们出国试试)。
所以虽说没有年味儿,身边也没有亲人,但是作为留学生的我们却都自得其乐。唯独不尽兴的就是往往大年夜之后的初一也要上课上班,根本无法守岁嗨通宵,更不要说出去旅游了。身在伦敦或者曼彻斯特这类拥有唐人街的大城市,也许能感受到更浓的年味儿,舞龙舞狮各种节目比别的城市更丰富。但是很多英国大学都在距离城市较远的地方,同学们只能聚在一块,简单并快乐地过个年。
春节时期的唐人街上,外国友人也来凑热闹(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号:英伦圈)
热心,好奇又诧异的外国友人
相信不少留学生都会碰到一个问题,就是在过大年时碰到一群凑热闹的国际友人。这些国际友人拥有几大特点:好奇心强,参与欲望浓厚,对春节不够了解。笔者这几类都遇到过。面对这些可爱又呆萌的老外,非常有利于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因为你一定会跟他们谈笑风生。而这时你不仅仅代表自己,更是外国人了解中国的窗口,你不经意间的表达,或者随随便便的解释可能会成为人家对中国的一个深刻印象。
举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我们班的金发美女学霸,艾米丽(Emily)小姐。她是我校某学院的“学生干部”,是个爱组织各种活动的“积极分子”(此处的“学院”并非等于国内的“院系”,而是负责学生生活、社团活动以及体育比赛等等非学术事务的单位,在英国只有牛津、剑桥和杜伦三所大学保留古老的“学院制”。如果无法理解,那请参照《哈利波特》,霍格伍兹就是“学院制”)。艾米丽小姐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简单地学过普通话,有次她突然用还算标准的普通话跟我说:“你好吗?我是中国人。”我先是愣了一下,然后回了一句:“一点也不像。”
就这么一个萌萌的洋妹子,在一次闲聊中却苦恼地跟我询问起中国留学生的“古怪行为”。艾米丽说:“为什么你们中国人都这么不合群呢?我们深知远离家乡的中国同学们在今天一定特别孤独,我们特别希望给他们家的温暖,我们在学院里定了很多外卖以及饮料酒水,还有饺子皮和馅儿。我们通知了整个院的中国同学,希望他们能来参加,我们英国人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还可以学学包饺子,了解春节;而中国同学也可以跟我们一起玩儿,锻炼他们的英语,加深对我们国家的了解,这样大家就能打成一片。但是奇怪的是很多中国同学都不来参加,即便被我逮住几个拉过来,也都是少言寡语,只和自己的中国朋友聊天。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这么热情,为什么你们中国人却不理我们,这么爱自己扎堆?”
艾米丽的问题属于外国人对中国人很典型的刻板印象。她的好意和对中国人的友好之情确实很令人感动,但我不得不告诉她,你之所以会碰到这个情况,也恰恰是因为你不足够了解中国,特别是不了解中国留学生。
我开始答疑解惑了:“艾米丽,你有一个判断是对的,就是中国同学们的英语确实不好,我们的语言和你们的语言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语系,文字也是基于完全不一样的逻辑,相比欧洲的同学和其它地方的学生,我们中国人的平均英语水平确实较低。法国人或者德国人学英语也许一个礼拜后就能很熟练的进行会话,中国的孩子们一个礼拜后也许还在背26个字母呢。这就是某些中国学生害羞的一大主因(笔者是个脸皮厚的例外,并不是笔者语言能力有多好,而是因为笔者所学专业一个中国人都木有,本来倒是想害羞来着,但别无选择,长期被迫锻炼与国际友人谈笑风生的能力,自然也是身经百战见得多)。”
“其次,春节与你们的圣诞节一样,据我所知在中国的外国人也扎堆,因为我们和你们处于世界的两端,我们的文化契合度不高,在中国的外国人过圣诞时也都是和那些从小就唱宗教歌曲,深谙各种圣诞传统的外国人一块度过平安夜,因此‘扎堆’、‘不合群’不是中国人的专利。所以呢,在春节,中国人一定要和亲人过,没有亲人就一定要和同属一个文化背景的中国朋友过,他们在一起可以无话不说,过大年的,他们并不想面红耳赤地在你们面前因为发音不标准或单词听不懂而出糗,毕竟提高英语有的是时间。在这一天,他们更愿意跟自己的中国小伙伴毫无约束地大吃特吃,说那些你们听不懂的段子,聊那些你们没看过的电影,哼那些你们没听过的歌,而不是花时间去教你们包饺子,因为搞到最后一定是咱们包你们吃,追求完美的中国人绝对不会允许你们把饺子变成黑暗料理。所以呢,搞文化交流活动你可以另择良辰吉日,不必锁定大年夜。”
“最后,简单的吃喝已经无法勾引挑剔的中国人,毕竟你们提供的东西比起我们自己弄的大餐实在是差的太远。我给你个建议,你们去找几台麻将机,先让咱教你们打,然后组织比赛,拿出一笔经费作为奖金,避开私设赌场的嫌疑,但又能把好赌的中国人成功吸引,活动效果会大大改变。”这个建(hu)议(you)到后面似乎并没有被采纳,机智的艾米丽成功地保护了她的社团经费。
这大概就是热心的外国友人碰到中国农历新年后一种很常见的文化冲突,但是只要解释到位,加深沟通,我们就能避免让外国人对咱产生误解。艾米丽除了最后一个关于“麻将”的坑没有踩,前面的内容全都成功吸收了。我们往往抱怨外国人不懂中国文化,说他们这不懂那不懂。他们当然不懂,他们懂了还要CCTV干什么?还要China Daily干什么?
我们不能一碰到文化代沟就挂起“免战牌”,躲避沟通,拒绝沟通,那么外国人只会越来越不了解中国,那么他们就只能去看那些充满偏见的西方涉华纪录片或者好莱坞电影。而我们就会一直被误解,一直被扭曲,“扎堆”就变成了“孤立”。笔者不敢说,我的这一番解释就是“标准答案”,一家之言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批评,但起码笔者尝试着改变了一个对中国友好但又陌生的国际友人对中国的偏颇认识,挽救了她对咱们国家和同胞的好感。在此真心呼吁各位身在外国的同胞们扮演好一张“中国名片”,不能让国家的外宣部门和华文媒体们孤军奋战。
外国友人兴致勃勃地玩起了中国年俗
“软实力”起作用,春节在西方日益流行
像艾米丽这样的国际友人绝对不在少数。去年春节的伦敦唐人街挤满了凑热闹的伦敦市民。本来我们都以为那时的唐人街应该塞满了华人,但是很奇特的现象发生了,无数老外居然扮上了,一幅幅洋面孔配上了寿星公、财神、仙姑、门神的行头,本来就白的脸再涂上粉墨,画面太美,实在是不忍直视。但是一组照片居然在网上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中国的网民们似乎都没有想到,咱们的年也有洋人过。
笔者依稀记得那天下着小雨,这些热情的伦敦市民也不是哪家中餐馆的托儿,而是抱着参加“嘉年华”心态前来玩儿票的普通百姓,既有大叔大妈老头儿老太太,也有年轻男女小鲜肉女汉子。就跟国内那群不懂圣诞文化背景,却硬着头皮过,觉得倍儿时尚的人属于一拨儿(平安夜吃苹果是哪个“天才”的发明创造,代表果农感谢你)。
今年这个春节老外们过得更专业了,包饺子剪窗花已经不能满足英国人了,他们开始用英文写春联。打个比方,上联:Eat Well Sleep Well Have Fun Day By Day。下联:Study Hard Work Hard Make Money More and More。横批是一个“Luck”。笔者尝试用符合中文对联规范的方式翻译一下,见笑了。“口福常有睡眠饱心情天天好”,“学习努力工作勤收入节节高”,横批:鸿运当头。
照这么玩下去,英国佬怕是要逆天啊。某些非常爱国的朋友经常说:“圣诞节我们起什么哄啊,老外过春节吗!?”我现在可以负责任地告诉这些朋友,我们成功了,老外不但过春节,连春联都会写了。先是在西方国家中率先加入亚投行,接着是超规格盛情接待习大大,后来又是人民币进入SDR货币篮子时让出大量英镑所占权重,民间交流又如此走心,如果国家之间存在谈恋爱的话,英国“追人”绝对有一手。
春节的普及是中国软实力的一种输出。中国国力增强,海外公民和侨胞增多,自然在全世界的存在感和文化影响力就增强,这是很自然的效果,所以“软实力”这东西往往不可有意为之,需要“无心插柳柳成荫”。比如美国的大片,经典的电影很少为了迎合外国观众去刻意加入他国元素,很多时候是抓住了美国自己的文化特点,照顾了美国自己的观众,然后自然而然在国际上就受到了好评,成为传世经典。而近年来,为了讨好中国观众,硬塞中国元素的某些大片,却流于快餐形式,毫无余味可品。
中国的软实力也是如此,有意而为的广告轰炸和形象宣传,往往有“心栽花花不开”。倒是很多过去拍的老功夫片至今仍在国外有大量拥簇,而这些功夫片在制作时也许根本没有考虑外国人的口味,而是把中国武术的精彩原汁原味地呈现了出来。所以春节的普及也是如此,当春节在西方世界里推广的过程中,一定要忠于自己的传统,不可把它变成不土不洋的变种,那也就是去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自信才能“无心插柳柳成荫”。
最后笔者谨代表自己向观察者网的各位读者拜个晚年,祝各位猴年学业、工作和感情进步飞快,翻出十万八千里。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