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陈品:台湾过年,长辈互相攀比红包大小
距离过年还有一个多星期,笔者就从上海返回台湾,为的就是早做准备,在这个举家团圆的日子里和家人共度佳节。尽管两岸海峡阻隔,但台湾人的过节习俗很多都是延续闽南地区的风俗,春节也成为两岸人民最重视的节日之一。
以笔者台湾家中来说,过农历年的忙碌从小年夜开始,整理家里、除旧布新是必不可少的,同时还要赶在除夕前采买年货。此时的年货市场通常都是人山人海,幸好如今食物保存技术发达,不需要像以前那样赶集、提前储存大量食物。糖果饼干嗑瓜子,肉片丸子火锅料,年糕汤圆糯米藕,绍兴茅台二锅头,除了犒劳一年来的辛苦,也期盼着来年餐桌上也能如此丰富多彩。笔者在年前去了趟台北市的南门市场,贩售火腿、香肠、杏仁、凤爪等摊子比比皆是,虽然经济不景气,人们也不会太亏待自己的五脏庙。
台湾春节前的年货市场
台湾民俗有云:“初一早,初二巧,初三困甲饱,初四接神,初五隔开,初六舀肥,初七七元,初八完全,初九天公生,初十有吃食,十一请囝婿,十二请查某子返来食暗糜配芥菜,十三关老爷生,十四搭灯棚,十五是上元暝,十六拆灯棚。”虽说这是明清以来,台湾汉人在过年期间维持的闽南风俗习惯,但进入现代工商业社会后,许多习俗依旧没有变,代表仍有存在的道理,以下就为读者一一道来。
除夕,是农历年的最后一天,负有辞岁迎新的意义,笔者傍晚回到爷爷家中,在供桌上摆满佳肴,洗净双手便开始祭祖。全家人恭立在祖先牌位面前,手持三炷清香,对列祖列宗述说新年的愿望,期盼祖先保佑。在上香完后,给桌上的酒杯斟酒,总共要斟三次酒,每次间隔一刻钟,祭祖才算完成。
等斟第二次酒时,将桌上供奉的金纸、银纸取下,到楼下空旷处火化。与大陆常见的黄纸不同,台湾纸钱非常讲究、种类繁多,例如分为刈金、寿金、福金(土地公金)、发财金、大银、小银等种类。大体来说金纸烧给天神、地祇,银纸烧给人鬼(祖先)为主。刈金用在祭祀神明、祖先;寿金用于神佛诞辰或祈求许愿;福金(土地公金),顾名思义就是烧给土地神,祈求土地神继续安宅并招财,符合中国人“有土斯有财”的观念;发财金则是做生意的商家烧给五路财神,祈求财源广进。大小银则是祭祀祖先,给他们在阴间的花费使用。而且一定是先烧给神明后才能烧给祖先,先烧金纸后烧银纸,不可混淆次序。
、
台湾春节祭祖用的纸钱
待斟完第三次酒后,火化完的纸钱也只剩余烬,取一杯酒浇在灰烬中,代表敬酒给祖先,仪式也就完成了。
祭祖结束,接下来就是除夕夜的重头戏——年夜饭。由于台湾已经不像大陆各电视台流行收看春节晚会,以播放电影为多,所以笔者家中吃年夜饭时是关起电视,与还健在的奶奶,以及叔叔一家话家常,讲讲这一年来的经历收获,互相敬酒、祝福新年快乐,饭桌上的话题不外乎:问还在读书的“怎么还没毕业?何时毕业?要找什么工作?”对还单身的问“怎么没交男/女朋友?要不要帮你介绍?”对已经工作的则是“年终奖金有多少?”对结了婚的人就问“打算何时生孩子?”问已经工作、结婚、有孩子的“小孩上什么学校、学费多少钱?”面对亲戚各种“关心”,令人应接不暇,与大陆朋友面对的种种拷问基本都相同。
另外,已经工作的晚辈会包红包给长辈,祝福建康长寿,但长辈私下也会在意各个晚辈“孝心”多寡,简单来说,“相互攀比”才是年夜饭的精髓。吃完年夜饭,稍事休息,等待子时(晚间11时)来临,到庭院空旷处燃放长串鞭炮,代表热闹迎接新年的到来之后,就可以返家守岁或睡觉了。
民俗中的“初一早”,是大年初一的一大早要出门“走春”、到寺庙上香或拜访亲戚,讲究的人还会在意“吉位”,也就是出门后先往“最佳方位”行走或开车行驶一段距离,再转往目的地,据说这样可迎接喜气。
在台北几大庙宇有初一“抢头香”的习俗,也就是初一子时一到开庙门,最先冲入庙中在香炉中插下第一炷香,据说就会获得一整年的好运气,使得许多民众跃跃欲试,却也经常造成踩踏摔跤等事故。其实台湾“抢头香”风俗是庙方的发明与创造,与传统民俗没太大干系,然而弄得遍体麟伤、大动肝火,早已失去上香祈福的本意,事实上“抢头香”这种陋习并不值得鼓励。除了宗教行为,由于“抢头香”有抢第一的意味,衍生到网络空间中,台湾网民也将第一个留言者称为“头香”,意思等同于大陆网络上的用语“沙发”,这算得上是两岸网路用语中的异曲同工。
笔者在初一中午会有个家族聚餐,父亲的兄弟姊妹五人,连同配偶子女、孙辈总共20多人,父亲的家族成员全部到齐,算是难得的年度大集合,看着每年都有新成员(新婚配偶或新生儿)加入,展现家族向心力,感觉过年“家族团聚”的意义十分重大。
“初二巧”指的是女婿携妻子回娘家向岳父母拜年,可说是“稀巧”的客人。不过台湾岛面积小,各地交通往来很方便,女儿也多利用平时周末假日回娘家,已经不大会在过年期间专程“回娘家”,改为小夫妻俩人或接岳父母出外旅游。
“初三困甲饱”指除夕、初一、初二连续三天都早起十分劳累,年初三又是大凶的“赤狗日”,刚好在家中“睡觉睡到饱”修养生息,当天还是民间传说“老鼠娶亲”日,除了晚起床,还要早点上床睡觉,以免打扰老鼠的好日子。传统农家会在家中的厨房或老鼠常出入的角落,撒上一些米、糕点(俗称“米妆”或“老鼠分钱”),与老鼠共享一年来的收成,并与老鼠打好交道祈求今年的鼠害少一些。然而现代人多住在公寓或大楼,早已没有鼠患、与老鼠共享食物的习惯。
“初四接神”意指迎接在农历十二月廿四日回天庭的灶神返回家中,母亲也会准备年糕、发糕、甜汤、甜茶等甜食以迎神,取“吃甜食、说甜言蜜语”(隐恶扬善)的意思,由于这天我们几个小孩会有甜汤或炸红豆年糕可以吃,所以也非常期待。
“初五隔开”则是说与过年狂欢气氛做出区隔,逐渐恢复正常作息,这天绝大多数商家也会开张营业,服务业也都开始上班,街上车水马龙,不再是过年时冷清的模样。笔者家中也于这天开店营业,除在店门口燃放鞭炮、带领员工一起上香祭祀,于“吉时迎财神”,祈求新的一年生意兴隆。
由于台湾已是高度城市化的社会,农业时代的“初六舀肥”(清理农用肥料)、“初七七元”(俗称人日、七元节)、“初八完全”(玩乐到今日结束,并把过年祭祀的食物全吃完),早已不被重视。古时中国以九为极数,故以“初九天公生”为道教中的玉皇大帝诞辰,基于汉人的祭天传统,又有一波祭祀高峰。至于“初十有吃食”,“十一请囝婿”(岳父请女婿吃饭),“十二请查某子返来食暗糜配芥菜”(请女儿回家吃稀饭配芥菜,饮食从简),“十三关老爷生”,“十四搭灯棚”等传统习俗都为现代台湾人所简化或不过了。
台北灯会
直到“十五上元暝”,也就是元宵节(上元节)迎来过农历年的最后一个高潮,台北有台北灯会,发放精致的小灯笼供民众免费领取,也请各大企业和庙宇提供电动花灯以壮声势,台北市政府在国父纪念馆或圆山花博会广场,设置代表该年生肖的主灯,配合声光效果演出;另外也有各县市轮流主办的元宵灯会,施放烟火象征繁荣昌盛。此时也接近中小学开学日,在美术课上也由老师教导制作手工灯笼,以应节庆气氛。至此,台湾的过年才算是真正告一段落。
农历过年是台湾民众非常重视的中华传统节日,也许风俗习惯与大陆闽南或其他地区差异并不是太大,也配合社会现代发展做出了新的变化,例如祈求一年好运的烛火光明灯,也改为LED灯泡或者是网络上的虚拟光明灯;过去必须要去到庙宇的“安太岁”,也可以在网络上解决了。但这些都不会改变两岸民众对来年的美好祝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