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驳“六成科研经费流失”:5年前的失实报道如今还在发酵
据人民日报2月15日报道,前不久,一篇题为《60%用于开会出差 万亿科研经费去向何处》的报道称:“近些年,一批诸如广州科技和信息化局系统科研单位频发贪腐,引发各方对科技经费投入方式的广泛关注。而事实上,过去数年间,全国科研经费大概只有40%是真正用于科技研发的,60%都用于开会、出差等”。
事实果真如此吗?记者日前进行了深入调查。
财政支持的科研课题中,会议费和差旅费占比一般不超过总支出的10%
关于我国每年的科技经费投入,国家统计局和科技部、财政部每年都会发布年度统计公报。
以《2014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为例,该公报显示,2014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13015.6亿元,其中企业、政府所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经费支出所占比重分别为77.3%、14.8%和6.9%。
“也就是说,在这上万亿元经费中,企业支出占到70%以上,政府的财政支持占小头。”科技部资源配置与管理司解鑫副巡视员说。
资料图
那么,在政府支持的科研课题经费中,开会、出差支出的实际占比是多少?
科技部科技经费监管服务中心提供的近三年来科技部支持的主要科技计划(每一类科技计划中包括许多具体的科研课题)支出结构统计显示,支出最大的项目是材料费,占比接近总支出的30%;会议费和差旅费两项的总和,一般不超过总支出的10%。
“根据我们的统计,2012—2014年度在原‘863’‘973’‘科技支撑计划’三大国家科技计划在研项目支出情况中,名列前三位的分别是材料费、设备费和测试化验加工费。”科技部科技经费监管服务中心刘东金副主任告诉记者,以支撑计划为例,在预算科目中,材料费居首位,占总支出的28.1%;紧随其后的是设备费支出,占比15.31%;测试化验加工费排位第三,占比13.07%。而备受社会关注的会议费仅占比2.82%,差旅费占比8.53%。
“支撑计划由于涉及的单位比较多,差旅费用会略高于其他科技计划中的支出。”刘东金说,科技部主要支持的是自然科学类的科研项目,有些项目需要野外作业,有些项目需要外出考察,所以会议费和差旅费都是必需的,不应视其为浪费。
企业支持的研发项目中,“60%”的相关说法更站不住脚
解鑫认为,目前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中真正占大头的是企业,占了76%以上。也就是说,这上万亿元经费中超过76%是企业出钱搞研发活动。
解鑫告诉记者,企业出钱搞研发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企业的研发人员自己干,另一种是委托科研院所或高校去做。
解鑫说:“企业自己拿钱搞科研,会非常在意投入产出比和经费使用效率。无论是委托别人还是自己干,怎么可能会把‘60%’的钱都用在出差、开会上呢?”
此外,解鑫说,还有一个概念需要厘清:从大的方面说,我们说的科研经费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自然科学,一类是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里面大项的支出大都是材料费、设备费等‘硬支出’。比如生物技术领域,它很大的支出都是购买实验用的材料和开展测试化验工作等。所以,不难看出,自然科学类的研究是决不可能把60%的科研经费都用在会议和差旅上。自然科学类研究中的会议和差旅,主要就是课题组之间的学术交流、实地考察等,花费占比一般很少。”解鑫说。
“60%”“40%”的数据究竟从何而来
近日,“六成科研经费流失”成为舆论关注热点,那么,“60%”“40%”这样的数据又是从何而来的?
记者通过在网上检索,发现最早的来源是2011年8月31日一篇题为《科研经费催生多少富翁》的报道。文中提到,“中国科协的一次调查给出了更为直观的数据: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占40%左右,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
这篇报道刊发后,当时引起较大反响,并被多家媒体转载。虽然当时中国科协严正声明这是“不实报道”,但此后数年,“40%”的说法却依旧被不断引用和提及。
那么,中国科协的“调查”究竟是怎么回事?记者专门到中国科协进行了核实。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院长罗晖告诉记者,该报道对这组数据的解读严重失实。中国科协在2011年9月8日就对该不实报道做出过公开声明予以澄清。
罗晖说,按照有关规定,科研经费分为直接经费和间接经费。其中,直接经费是指直接用于科研项目的资金,包括设备、差旅、咨询、劳务费等支出,间接经费是指间接用于科研项目的资金,比如建筑物、设备的折旧和使用津贴及设备改造费用、管理费用以及例外费用等支出。
中国科协2003年组织开展了第一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并于2004年公开出版《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报告在说明“直接用于科研项目的资金比例”部分,原文为:“调查结果显示,从全国来说,资金用于项目本身的比例在40%左右。”报告中未有所谓“科研经费流失”的相关内容。
“用于项目本身是指直接经费部分,不包括间接经费,更没有所谓的‘科研经费流失’表述。上述报道没有弄清楚科研经费的构成,将直接费用之外的其他费用均视为科研经费流失,并凭空得出‘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的结论。其后,一些媒体在缺乏调查的情况下转载引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公众对我国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的认识。”
罗晖说,从国际上看,直接用于科研项目的资金占比40%左右,总体上符合科研经费的实际情况。特别是拥有高水平科研基础设施的大学和科研机构,间接经费比例相对更高。当然,不同的项目特点不同,这一比例可能有一定变化,不可一概而论。某一个特定的比例,也难以成为衡量一个科研项目资金使用是否合理的标准。
“近期的一些报道进一步引申,直接说60%用于出差开会,缺乏数据基础和事实依据,根本在于对我国科研经费使用情况不很了解,这一点我们有必要向社会进行普及。”解鑫说。
违规违法使用经费属个案,应严肃处理,但不应以偏概全
**一篇5年前的失实报道直到如今还在持续发酵,这背后也反映出社会各界期待科研工作多出创新成果,十分关心经费的使用。**那么,有关部门如何加强经费监管?发现违规违纪问题后会如何处理?
“加强经费监管目前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覆盖所有课题的财务验收和审计工作,这也是所有项目结题时都要做的;另一种则是选择项目进行抽查的巡视检查和专项审计工作。”科技部科技经费监管中心副处长金小娟告诉记者。
据她介绍,“十二五”以来,科技部对12492个结题课题进行了结题财务审计和财务验收,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了200多家会计师事务所承担科研经费审计工作,实行结题项目财务审计和验收100%覆盖。
有关单位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认真整改和处理。在强化科研项目课题承担单位法人责任的同时,将财务验收作为项目结题的关键环节,实行“一票否决”制。
“巡视检查工作重在发现问题,无论是小到百元的火车票,还是大到百万元的设备费,财务专家们都会仔细核对。”一家会计师事务所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防止作假现象,巡视组的财务专家都是抽查当天才告知被检查单位及具体抽查项目。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监督检查各项工作之间的联系,对部分问题线索进行‘重点核查’。”刘东金说,通过严格的监督检查,对于违规使用科研经费的情况,会按照“零容忍”的原则严肃处理。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因为存在违规违法使用经费的个案,就以偏概全、把全国的科技人员都拉黑了。”刘东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