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将开5条500米宽一级通风廊道 向城市内送风吹霾
为了让徐徐清风能吹进城市,不被高楼大厦组成的“围墙”阻挡在外围,北京市计划打开5条宽度500米以上的一级通风廊道,并形成10多条宽度达到80米以上的二级通风廊道,形成一套完整的通风廊道网络系统。据北京日报20报道,北京市规划委2月19日发布了这一信息。
5条廊道处处见绿见公园
北京市规划委副主任王飞说,北京市正在利用通风潜力较大地带,完善中心城区通风廊道系统,以提升建成区整体空气流通性,其中,5条宽度500米以上通风廊道被定位为“一级”。记者发现,这5条廊道串起了北京市多座公园和大面积绿地。
其中,即将改善西北部通风环境的第一条廊道,将从植物园开始,至昆明湖,经昆玉河,穿紫竹院公园、动物园一线,最终抵达玉渊潭。
改善西部通风环境的第二条廊道,也是从植物园起,经西五环及两侧绿化带一路向南。
改善中心城区沿中轴线地区通风环境要靠第三条廊道。这条廊道的起始点在太平郊野公园,然后经东小口森林公园、奥林匹克公园一路向南,顺着北中轴线抵达后海、北海、中南海区域,再蓄力向南至天坛公园,到龙潭公园后仍不停歇,还将顺着京沪高速及两侧绿化带继续向城南输送清风。
中心城东部地区,尤其是酒仙桥到CBD区域的通风环境,要靠第四条廊道来改善。这条廊道始于清河郊野公园,先后经过朝来森林公园、太阳宫公园、朝阳公园,然后顺着东北五环的绿地一路抵达东南五环,再沿京沪高速及两侧绿化带“顺流而下”。
中心城东部地区通风环境的改善,还有第五条廊道的支持。这条廊道主要依托京密高速到东五环及两侧绿化带一线,为东部地区输送新风。
通风廊道内难盖“大高楼”
为什么要打通这些通风廊道?记者了解到,通风廊道一般是以大型空旷地带连成,例如主要道路、相连的公园绿地、建筑线后移地带及低矮楼宇群,通风廊道一般沿着风的方向伸展。在很多研究中,通风廊道被视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吹散雾霾的方法之一。
记者发现,目前确定的5条一级廊道长度都很长,但主要以纵向为主,少了一些横向的大通道。至于少了横向通风廊道的原因,领域内的专家说,因为北京冬天主要刮西北风、夏天刮东南风,因此纵向、顺着风向斜着的风道将会最有效地解决雾霾集中的问题,“吹起来最有劲儿”。
王飞说,除了纵向的一级廊道以外,北京市还将有十余条80米宽的二级廊道。记者还了解到,未来还有可能建设三级通风廊道,并且由此形成整个通风“网”。
如果要成“网”,这些划入通风廊道的区域就会被严格控制建设规模。集中建设的“大高楼”几乎不会再出现于通风廊道区域,同时,未来如果有了条件,还将打通阻碍廊道连通的关键节点。
上万平方公里纳入生态红线区
王飞说,目前,北京已经初步划定生态红线区面积,总面积在1.1万平方公里以上,约占全市市域范围的70%以上。红线区内有重要生态价值山区、森林、河流湖泊、基本农田和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重点公益林等等,这1万多平方公里内将严格禁止建设与生态保护无关的建设活动。
同时,北京市将对山区进行整体保育和生态修复,平原区重点是增加绿地总量,优化布局,重点是加快以廊道为主的生态网络建设。同时,将生态红线区内村庄建设成为环境优美、配套方便、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美丽乡村和城市“后花园”。
生态红线区和集中建设区以外区域为限制建设区。限制建设区主要由集体建设用地、少量分散城镇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组成。王飞说,限制建设区是有效治理“大城市病”,实现人口疏解、用地减量、功能优化、城乡统筹和生态环境改善的重点地区。
记者获悉,限制建设区要实现“减地增绿”,城中村和农村的集体建设用地将减量腾退,尤其是在生态廊道上集体产业用地减量将被优先推动,并将实施绿色空间逐步划入生态红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