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宁美国观选日记4| 美国选举中的金钱问题
共和党南卡初选尘埃落地,该退的退出,该继续的马不停蹄接着“跑选”,这个词在美国英语特别是口语用的是running,非常形象、传神。从21日开始我们按计划走访当地政治家、助选人员以及普通民众,做选后的调研。两天里访问了南卡州的两位市长和几位政治学者、竞选顾问以及大学生、辅选志愿者,还与克莱姆森大学的师生开了个小型座谈会。我们利用一切机会和当地民众接触,了解他们的感受。今天还与几位打扫卫生、收拾房间的黑人清洁工以及出租车司机聊了聊,尽可能从选举参与者、旁观者的角度进一步贴近选举实践,透过他们的体验认识美国大选。
观选到了这个时候,不能不谈谈那个绕不开的话题了——金钱问题。这两天的访谈中不可避免地时时涉及这个话题,每每谈到,受访者常有感慨,有人用夸张的语气说,Wow,it spent a lot of money!A lot of!(哇塞,那钱花得海了去了!)
金钱政治是人们经常谈到的话题,也是人们诟病西方民主的一个理由。根据我们在中国基层以及世界多国的观察研究,岂止是美国式、西方式的竞选中存在所谓金钱政治问题,一切竞争性选举都是以金钱为基础的。没有足够的金钱,竞选是无法进行的。而无论在什么样的制度环境和国民文化里,从印度、印度尼西亚、泰国、日本、韩国到我国台湾,竞选模式和金钱作用都是差不多的,没有什么大的区别。推及大陆,近年来,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县、市人大代表选举也逐步演化为竞争性选举,非放选代表(主要是企业家及其代理人)也要投入大量的金钱和精力参与竞选。甚至地方党的选举也出现了大规模的“贿选”现象,南充事件就是个典型。
但是,美国或者说西方选举中金钱政治究竟是怎么回事?钱怎么来?怎么花?起什么作用?这些基本问题仍若明若暗、语焉不详。根据我们多次在美国观选以及在多国调研了解到的,特别是在这次对美国初选的观察中,关于选举中的金钱政治问题,可以得出初步认识,特此记录下来。
第一个问题,美国大选中钱是怎么来的?
每次大选,美国的舆论、媒体都会报道大选各个候选人阵营的筹款和花费,有个美国民间智库专门研究大选及中期选举的花费问题。我一度很注意这些资料,但随着对美国选举了解的加深,我逐步意识到选举资金是极其庞大和复杂的,不可能确切说清。
美国大选中的竞选花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竞选费用,是指候选人宣布参选时以及参选过程中获得的直接资助。从初选到最后的两党对决,这部分花费主要分为三部分:
第一是竞选班子及动员辅选的筹款。那些关于“杰布·布什筹得了多少亿美元”、“特朗普自费掏腰包多少亿美元”就是指这笔钱。这些是相对比较容易统计和公开的。筹集的方式渠道也很多,甚至成为绑定选票的策略,比如美国国内经常报出,候选人通过网络进行小额筹款,给人的印象是候选人得到普通选民的认同,这就是通过小额筹款在绑定选票。
第二是所谓“政治行动委员会”和“超级政治行动委员会”的经费,一般认为这部分钱远远大于候选人筹集的经费。但这笔钱由于间接使用,难于归类计算。“政治行动委员会”是利益集团影响选举的合法形式,利益集团、大企业或个人通过“政治行动委员”会为支持的政党和候选人进行独立助选活动。
第三是各州基层筹集来用于“跑选”造势、宣传的费用,这笔钱各州情况差别较大,也不在统计范围。
单单“狭义花费”就已经无法确切统计,圈内人只是说是个“极大的数字”。
而广义的竞选花费就更糊涂了。美国有个说法,选举结束就是选举开始。广义的竞选花费就包括有意参选者从上一次选举结束后为准备下一次选举所作的开销。如媒体披露奥巴马为2012年竞选连任,在美国多地进行了迄今最大规模、最高水平的社会心理和行为调查。调查借鉴最新心理学、行为科学、语言学和政治学成果,结合大数据,广泛、系统、深入地研究美国各个社会阶层的社会心理、政治心理和行为模式,为掌握选民心理、制订选举策略提供坚实可靠的科学基础。调研成果为奥巴马连任发挥了关键作用。据说,这笔经费远远超过后来奥巴马竞选班子的花费。但这笔钱肯定不会计入他2012年参选费用中。
第二个问题,美国大选中钱是怎么花的,都用在了哪里?
重点说说候选人及其竞选团队的开销。(因为“政治行动委员会”是替某个或某些候选人助选的,它们表面上是独立行动的,地方助选、辅选团队及组织也是如此,所以它们怎么花钱、花多少钱没法搞清楚。而候选人竞选团队的花销相对清楚。)
现代选举是个极其复杂庞大的社会工程、政治工程。所有竞选的参与者、候选人都必然要有专业的竞选团队为之组织竞选。我们曾多次访问知名的美国选举专家,向他们了解情况,据我们所知,候选人大致要有五大笔开销:
第一笔大开销,是首先要聘请竞选团队,组成六个部门:
决策组,这是竞选团队大脑,负责候选人的总体竞选策略、各种重大决定和危机管理等。
信息组,他们是竞选活动的耳目。由专业调查统计专家组成,负责进行各种民调。
筹款组,从上文也可以看出这些人事务繁杂,不再展开。需要说明的是,筹款与竞选活动同步进行,不是一下子筹完的。利益集团、赞助人有的是钱,但投给谁则要仔细掂量。他们也有自己的研究团队专门跟踪选情,力求把钱花在最值得的候选人身上。因此,候选人有没有钱,全凭自己的表现。如果选不下去就要马上退出,过去有候选人借钱参选的先例,结果败选后欠了一屁股帐。
传播组,负责具体的竞选策略、候选人的形象定位与包装、竞选宣传活动的组织、媒体联络、协调公共关系等。
日程组,这个部门本领最大,工作最紧张,它要负责“Running”,就是让候选人“分身有术”,到各个地点竞选拉票。这次我们再一次见识了选举的疯狂:候选人临近投票日的日程完全是随机的,每天晚上信息组汇总各方面民调和各类信息动态,决定第二天甚至当晚的日程。哪里有问题,哪里需要再砸一锤子,马上就要过去。记得2012年奥巴马和罗姆尼的疯狂拉票,那真叫分秒必争,他们利用美国的时差,从东向西一个小时一站地“跑”。当时就有人替罗姆尼抱不平,因为奥巴马是坐着总统专机,而罗姆尼则是自掏腰包。而这次特朗普、小小布什、希拉里、桑德斯等,更是互相飙着劲儿的一路狂奔。可不能忘了他们中好几位已经70岁上下的年纪了!一位竞选经理跟我们说,你知道我最担心什么吗?就是他们身体吃不消,不要说生病,即便是嗓子哑了说不出话都会留下不好的印象!
最后还有行政组,负责竞选中的法律事务、内部协调、财务会计、后勤保障、安全保卫以及辅选团队、志愿者的组织和调遣等。
整个竞选团队全部由高水平的专业人士组成,他们有的来自专业领域,如大企业的高管、律师等等,有的来自专业选举事务所、选举公司。这些人是为钱而来,而不是“信仰”、“情怀”,所以肯定是一分钱一分货。但怎么花钱,依然有策略。当年麦凯恩在初选时请了100多人的团队,获得了初选胜利,却为此花光了筹款。奥巴马是在任争取连任,把钱集中用于决战。结果没钱的麦凯恩遇上有钱的奥巴马,结果我们都知道了。事后,麦凯恩团队也总结说,策略失败这是他失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候选人的第二笔大开销,是运行调研团队。他们的主要工作是进行大规模选情监控,帮助候选人时刻掌握各州和关键选区情况,分析舆情动向,研判竞争对手策略变化,最重要的是从各种民调中跟踪各选区支持率的变化,进行随机部署。据竞选经理所说,光每天做全国1000人的电话调查,就要花去一笔庞大的人工和电话费开支。有时候要打六、七次电话才能访上一位,打手机不接,还要找到对方的固定电话打。但这些工作,相比选前要打出海量拉票电话,还都是九牛一毛。
第三笔大开销,是以广告为主的竞选宣传,在美国称为“空中竞选”。初选前几日,我们随处可见南卡州的城市街道、高速公路旁边,张贴者各位候选人的招贴广告。而电视广告开支则更为庞大,据说某位候选人仅在南卡初选前就砸了200万电视广告费。
第四笔开销,是组织直接深入社区的“door to door”游说拉票活动,在美国称为“地面竞选”,这项活动已经成为美国选举文化的一道景观。每到选举时节,各式各样的游说拉票团队便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地敲门送材料,劝说投票。担负这项活动任务的主要是志愿者,尽管人员不用花钱,但组织仍耗去不少资金。
第五笔开销,是以候选人为核心的全国性巡回路演的活动经费,在美国称为“拉力集会”(Campaign Rally)。竞选期间候选人及其团队要到各州和重要选区巡回演讲拉票,会见当地士绅,给支持者打气。这项活动开支浩繁,这当中既有传统的竞选大巴穿梭,也要乘飞机巡游全国。
这几天,民主党与共和党的几位候选人东西部大换防。上个周末,南卡共和党初选,内华达民主党初选。希拉里、桑德斯猛跑西部,特朗普、鲁比奥在南卡。这周,特朗普深夜到拉斯维加斯举行大型演讲会,声势浩大,而希拉里团队已经到达南卡的哥伦比亚。
最后一个问题,美国大选这么多钱花出去,效果如何?
还真不一定能立竿见影!用台湾流传的话说:“选举没师傅”,这正是全世界选举的“普世价值”。选举从来都是复杂的,选举策略的核心是出奇制胜、兵不厌诈。美国历史上选举的故事多了去了,变化多端,无奇不有。这次南卡初选过后,我们证实确有民主党选民去共和党初选投票站投了特朗普的票。共和党的鲁比奥、小小布什等辈也只能暗暗叫苦了。
关于金钱在选举中的作用,通俗地讲:有钱不一定选得上,没钱一定没得选。从美国选举的历史经验看,历史上总统选举中曾经出现过投入少的一方最终获胜的情况,但那是比较早期的情况。美国对当代选举进行的研究中,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历次总统选举都是筹集到较多竞选经费的团队获胜。至于这次情况如何,现在还是处于初选阶段,选举还在进行,筹款也在进行,最后才能知道结果,对这个问题我们拭目以待吧。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