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竹:国民党近百年的痼疾能改掉吗?
【截止22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补选共有****国民党主席补选登记共有“立委”陈学圣、代理主席黄敏惠、前“立法院副院长”洪秀柱和台北市议员李新4人登记。****今日(26日),****选举监察委员会将开会公布联署审查结果,****3月26日将正式进行投开票。****本文作者认为,从目前的形势看,洪秀柱与黄敏惠很可能是这场国民党主席职位争夺战的两位主角。除了党主席之争的看点之外,国民党的改革已迫在眉睫,在“大选”中惨败的国民党将何去何从成为更多人关注的焦点。】
中国国民党在2016的“大选”中败选后,党主席朱立伦宣布请辞以示负责。按照国民党党章的规定,党主席目前由副主席黄敏惠代理,3个月内国民党将选出新的主席。目前台湾共有5人完成领表参加竞选国民党主席。这5位参选人是台北市“议员”李新、桃园市“立委”陈学圣、“立法院副院长”洪秀柱、代理党主席职务的党副主席黄敏惠、“中常委”林荣德。(新北市议员陈明义曾领表参选,但又在1月29日宣布放弃竞选)陈、黄、洪、李四人,在22号先后登记参选。从目前的形势看,洪秀柱与黄敏惠很可能是这场国民党主席职位争夺战的两位主角。
不过,国民党这次党主席选举之所以令人瞩目,并不是因为这场主席职位争夺战可能是两个女人的战争,而是因为在2016年“大选”失败后国民党的改革已迫在眉睫,国民党再不做出深刻的改革将会被民众所抛弃。由于改革势在必行,因此国民党下一步走向何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由谁来主导改革以及如何改革。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国民党内的各方势力都在摩拳擦掌,试图竞争党主席的位置。
国民党存在严重弊端而需要改革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早在2014年“台湾九合一选举”,当时的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在国民党惨败之后就宣称,国民党将尽快提出改革方案。但马英九的改革只有口号,从未拿出切实有效的行动。这次2016年台湾“大选”,国民党输了308万张选票,声望可谓跌到谷底,党内要求改革的呼吁再度高涨。
马英九执政八年,失去的民心越来越多
台湾政界、学界和媒体界对于这次国民党在“大选”中惨败原因的分析已经有很多。马英九执政7年多乏善可陈,经济增长低于扁政府时期的3.4%,根据最新统计,台湾2015年的经济增长率只有0.85%,工薪阶层的收入实际倒退到15年前;而马政府在“八八水灾”、“美国肉牛”、“油电双涨”、“洪仲丘案”、“核四公投”“食品安全”等问题上举措失当,失误连连;国民党在民望大跌的形势下仍然内斗频频,甚至在大选前临阵换将……等等。
国民党的改革当然首先是要检讨马英九执政八年的无能与失误。但是,马英九执政八年的政绩为什么会这样糟糕?国民党为什么会这样脱离民众?一些国民党人要么把问题归结为马英九个人的平庸无能,要么把问题归结为马英九的私心太重,不顾大局,而没有深入思考国民党执政能力如此糟糕背后的根源。
与一些国民党人的看法相似,大陆一些政界学界及媒体界也把这次国民党的败选归结为马英九个人执政能力太弱。这种看法背后潜藏了一个预设的前提,这就是国民党本来还是不错的,特别认为两蒋时代的国民党还是不错,毕竟台湾在那个时候经济起飞,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现在只要换一个精明能干的领导人就能让国民党重整旗鼓,夺回政权。但国民党的问题真的这样简单吗?
对于国民党当前的改革,前国民党文传会副主委兼发言人杨伟中讲的一段话算是触到了问题的根本。他说,国民党改革,不要再空口说白话,要扩大草根参与,根除“权贵政治”。前国民党副主席郝龙斌的看法也跟杨伟中相似,他认为国民党与民意脱节是挫败的最重要原因。这就是说,国民党存在的根本问题就是党内的权贵政治,这种权贵政治是国民党绝大部分问题的根源。
马英九执政期间出现的大多数问题并非偶然,而是根源于国民党近百年来的严重痼疾。对于马英九执政期间出现的种种荒唐无能行为,唯有用“权贵”二字才能解释。马英九在道德层面并无大的瑕疵,执政近八年也算中规中矩,并无大错,但这种平庸无能背后隐藏的一个最可怕的问题就是高高在上,脱离民众到了几乎不食人间烟火的地步,以下事例可见一斑。
2009年台湾发生“八八风灾”,民众损失惨重,饱受困苦,而马英九在风灾后却姗姗来迟。在当年的一个电视画面上,一位受灾妇人抓住马英九的手悲伤地说,我们盼望“总统”已经好久了。马英九竟然神色冷漠地这样回答:“我现在不是来了吗?”马英九的这个回答与电视画面瞬间传遍了全球。面对外国媒体对风灾造成民众生活困苦的提问,马英九回答道:就是因为灾民没有了解这次风灾的严重性,死守家园,才会没有撤离。两年后,马英九到屏东县玛家乡灾区,晨跑时指着安置灾民的永久屋说,感觉像在法国的普罗旺斯,此话引起原住民极大地反感,因为这些安置灾民的永久屋生活很不方便,事实上很多灾民根本没有住在里面。有媒体称,马英九跟讲“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有何区别?
国民党的问题并不是马英九个人的问题,而是国民党的权贵性质问题。国民党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中期起到今天,从大陆到台湾,在本质上一直是一个脱离社会大众的权贵型政党。
1919年,孙中山把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从1919年到1927年,国民党是一个以实现现代建国为己任的革命党。特别是在1924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国民党再次改组,实现了国共合作,国共两党共同发动了农民运动和北伐革命。但是国民党的性质在1927年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蒋介石在1927年发动四一二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国民党从一个革命党演变为一个跟工农大众相敌对的权贵政党,这跟二十世纪中国社会革命建国的历史潮流背道而驰,当然是一条失败之路。
一些国民党人后来总结为什么会被逐出大陆时把原因归结为“西安事变”让中共缓过气来而得以坐大,归结为苏联对中共的援助等。其实,这些都是外在的、偶然的因素,没有这些因素,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失败仍是不可避免。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只有一个原因,这就是人心向背。国民党高高在上,站在绝大多数劳工大众的对立面,最后因为失道寡助而被代表劳工大众的共产党逐出大陆是历史的必然。
毫无疑问,国民党战败退到台湾后确实做了很多有利于台湾社会经济发展的事情,比如进行土地改革、建立加工出口区和科学园区,普及9年义务教育,修建港口和公路,修建“十大建筑”等。从1953年到1989年的三十几年间,台湾经济年均增长率达8.9%。1979年,台湾地区与香港、韩国、新加坡等被国际经济组织列入新兴工业化社会,被世人称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到2000年,台湾经济规模突破3000亿美元,对外贸易进出口额双双突破1400亿美元,总额达2800亿美元,外汇储备达1067亿美元。
但台湾的经济起飞有很多外部因素,特别是美国的因素,并非都是国民党执政的功绩。越南战争期间,台湾是美军大量军需品的转运基地,大约有1000多种美军需品在台加工直接供应在越美军。从1951-1965年,台湾接受美援总数达14亿8200万美元。对于台湾的经济发展,被称为台湾经济发展之父的尹仲容讲的一段话很客观:“不要忘记了我们每年接受了约1亿美元的美援。假如没有这笔美援,仅凭我们自己的经济力量,还不能达到目前的水准。换句话说,我们的成长率不是全凭我们经济内部的成长力量所产生的”。后来的历史证明尹仲容对台湾经济的结论是有道理的。冷战结束后,台湾经济每况越下。如今台湾的经济总量尚不到江苏省的一半。
有必要指出,两蒋时代台湾的经济起飞并未改变国民党的权贵性质。蒋介石到了台湾后反省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励精图治,重新改造国民党。但由于蒋介石本身是国民党权贵的最大代表,他的改革只是巩固了国民党对台湾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上的控制,而没有革除国民党的权贵色彩。此外,蒋介石主政台湾时实行的“白色恐怖”,使得台湾的统治者与社会民众处于尖锐的对立状态,这种社会怨恨在蒋经国去世后开始爆发出来,并在李登辉的恶意引导下走向“台独”。很多人忽略了,台湾的“台独”势力形成实际上有两个重要推手,一个是日据时代遗留下来的皇民竭力鼓动台湾社会“去中国化”,宣传“台独”意识,另一个就是国民党当年的白色恐怖统治和今天国民党的权贵政治为丛驱雀、为渊驱鱼,从反面促进了台独势力的成长。
权贵政治是国民党近百年来一直没有除掉的痼疾。国民党经过两蒋时代的独裁统治,经过“台独”李登辉的折腾,再经过马英九8年的庸政,如今这个党暮气沉沉,派系纷争,现在能否脱胎换骨改掉其权贵政治生态,实在难以乐观。对今天的国民党来说,如果不改革继续走老路,只有在台湾社会边缘化,最终将淡出台湾政坛;如果进行彻底改革,无论是洪秀柱还是黄敏惠当选国民党主席,国民党都可能再度面临分裂的危险。如果分裂不可避免,那么国民党能不能在分裂之后脱胎换骨、浴火重生?这个问题还得拭目以待。
不过,对于中国大陆来说,对国民党的期望其实不用太高。台湾这几十年没有走向“独立”并不是因为国民党在台湾主张一个中国,而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给台湾的“台独”势力划出了不允许其逾越的底线。只要共产党还在大陆执政,无论是谁在台湾掌权,都不可能把台湾从中国独立出去。从历史上看,国民党就是一个权贵色彩浓厚、不接地气的政党。大陆民众对它之所以还有一点好感是因为这个政党还在台湾坚持一中各表,还在反对“台独”。
但是,从现实效果看,主张一个中国,反对台湾独立的政党必须要脚踏实地为社会大众做实事,要解决社会的民生问题,这样才能得到民众的信任,这样主张的一个中国才有积极意义。如果一个政党在台湾的内政问题上搞得怨声载道,众叛亲离,只是把两岸关系政策当做自己的政治护身符,这实际上是瓦解一个中国的毒药,对中国的统一并不有利,“台独”势力在过去二十多年来的发展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国民党如果真正是主张国家的统一,就应当改掉近百年来的权贵政治痼疾,放下身段,实实在在地为台湾社会做实事,取得社会大众的理解和信任。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