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宏斌:供需两侧双管齐下 三季度中国经济有望企稳回升
近期中央宏观政策有变,稳增长开始放在显著重要的位置:2月29日,央行祭出降准大招,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此前二三线城市放宽房贷政策。万众期待的两会,又会如何定调2016年中国经济宏观政策?
两会召开前夕,观察者网在上海浦东采访了汇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屈宏斌。当天屈宏斌刚刚参加完G20上海峰会。在金融圈从业20多年的屈宏斌,深深的纹路刻在眉宇之间,似乎显示,他是那种一直对中国经济忧心忡忡的学者。
事实上相反,屈宏斌说,如果今年供需两端政策双管齐下,三季度中国经济有望企稳回升。
去年以来,屈宏斌一直在呼吁,当前中国应该“提升劳动生产率及技术,需要加大投资力度,同时坚定工业化道路不动摇,而非过早向服务业转型” 。
他也曾在去年6月份接受观察者网采访时提出,要避免和确保不从工业化、城市化和国际化的正道上脱轨。因为当时的经济态势是,出口需求不好,工业增长乏力,但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较好,这被主流舆论解释为调结构的目标和成果。
经济形势仍然未变,但2016年以来,中国的宏观政策出现积极动向。屈宏斌对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及财政部长楼继伟在G20峰会上的所言的“稳健偏宽松货币政策”,以及扩大财政赤字促进经济增长等新说法,表示欢迎。这些表态曾被复旦大学张军教授解读为,2016两会中国经济宏观政策的定调。
屈宏斌在接受观察者网的采访中一再强调,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大的背景下,重视供给侧改革,不可偏废需求侧。采访完仅隔一天,2月29日,央行宣布降准。
在采访中,屈宏斌也回应了人们对宽松货币政策刚刚启动,一线城市房地产即出现疯长的担忧。他说,房地产的新动向值得重视,但我们要关注当前宏观经济的主要矛盾,力求在解决实体经济困难和防止资产价格上涨,之间寻找平衡。
此外,屈宏斌还提出了一揽子供需两端发力的政策建议。他认为,如果这些政策得到落实,三季度中国经济有望企稳回升。
以下是采访全文
稳增长仍需一揽子政策发力
观察者网:周小川2月26日在G20上海峰会的记者会上刚提到“稳健略偏宽松”的说法,29日就推出了降准政策。您怎么看?
**屈宏斌:**央行的降准有助于缓解企业融资压力并为财政扩张提供支持,但稳增长仍需一揽子措施(货币,财政宽松及各项改革)共同发力。
观察者网:大家也注意到了,1月份信贷数据上涨得比较快,M2同比增速升至19月以来最高点。去年学界一直呼吁应该放松信贷加大刺激政策,从今年G20上海峰会期间周小川和楼继伟的讲话来看,2016年稳增长已经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复旦的张军教授解读,G20上周小川和楼继伟的表态,为这次两会政府报告对今年的政策定了调,你怎么看?
**屈宏斌:**首先,综合目前的各种因素,国内的经济形势和全球最近最新的经济形势,包括你刚才提的G20对经济形势最新的判断,基本上还是,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而且金融市场近期的波动过度,那言外之意就是,中国经济还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
具体一点比如说,外围因素,一方面随着美国加息周期开启,国际资本从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流出的趋势在进一步显现,进一步加速。与此同时,由于全球经济复苏的步伐还不一致,总体而言全球经济的需求还很乏力,这表现为,我们的出口在2015年达到多年以来的新低。我们一月份出口负增长的幅度还在加大,达到-6.6%。
一方面有资本流出,另一方面出口增速下滑、下降的幅度也在增大。这说明了我们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就是全球经济的环境,比我们过去几个月的形势更加严峻。
另一方面,国内来看,经济下行的压力仍然在增大,这是不争的事实。2015年GDP增速虽然全年在6.9%,但是四季度和三季度相比,增速放缓的趋势还在,并没有止跌回稳。
而且这是基于2014年11月份以来六次降息和五次降准(不包括2月29日最新一次的降准)的背景下的增速,这说明,我们经济下行的风险比想象中或大家预计的要大。
目前中央提出了总的基调是,从供需两端着力,要保持经济增幅在一个合理的区间。
供给侧和需求侧不对立, 也不可替代
观察者网:去年习大大提出供给侧改革之后,舆论一度聚焦供给侧,认为以往过于注重需求侧,现在仅靠刺激总需求,效果已经不明显了。所以现在要强调中长期的供给侧,你是怎么理解的?
**屈宏斌:**去年下半年中央提出供给侧改革的新提法,媒体和舆论很关注“供给侧改革”到底是什么。去年年底的中央工作会议就细化为,“三去、一降、一补”,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我觉得这就说得很清楚了。
但是,由于“供给侧改革”是一个新提法,舆论在聚焦供给侧的时候,就容易厚此薄彼。
我想强调的是,从目前的经济形势来讲,我们需要的最佳选择就是,供需两侧的政策要双管齐下,不可偏废,这两边都需要有。
因为我们的总需求的确面临比较大的下行压力,这种下行的压力不仅仅是来自于国内,也来自于国际市场,这种形势要求我们不能忽视需求侧管理。
需求侧和供给侧之间的关系,我觉得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而且这两个也不可替代。
为什么说供给侧和需求侧是相辅相成的呢?“供给侧改革”它主要是解决供给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就是潜在增长率下降过快,这个主要是为未来中长期保持经济合理增长奠定一个基础。
如果潜在增长率下来了,再刺激需求,我估计也不能保证未来中长期的增长。防止潜在增长率下降必须通过供给侧改革来进行。同时,为了推动供给侧改革,也需要短期的需求增长,将经济维持在相对稳定的区间,如果经济下行得过猛、过快,反而会不利于供给侧改革。
因为,有的供给侧改革有紧缩性效应,一味强调过供给侧改革,而需求侧没有跟上,经济下行风险就会加剧,反而会出现大家不愿意看到的现象——比如经济硬着陆,供给侧的改革措施反而难以推进。
所以,还是当初李克强总理的提法,改革、调结构,会为稳增长增添后劲,稳增长会为调结构创造有利条件。套用这句话就是,供给侧改革会为短期的经济增长增添后劲,但是需求管理会为供给侧改革创造有利条件。
关注一线房价 但更要考虑当前主要矛盾
观察者网:那么,当前经济形势下,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两端发力,应该重点要做点什么?
**屈宏斌:**首先我刚才说了这两个之间不对立,两个要双管齐下,经济面临下行风险,有通缩的压力,这要求大家不能忽视需求侧改革。那么怎么做?
我觉得至少有三个方面,首先就是货币政策,我觉得仍然有进一步宽松的空间,尤其是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支持的空间。
具体来讲,不仅仅是降息降准,也可以通过其他的流动性管理的措施,比如说短期中期的借贷便利条件、公开市场操作等。同时还可以通过扩大债券市场,让债券市场在整个融资的结构中占比提高,提高直接融资比例。
这些都对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下降有利,因为债券市场融资成本相对还是比较便宜的。
通过汇率贬值去稳增长,我们认为并不是一个最好的政策选项之一。
因为现在我们面临的状况是全球经济需求乏力,在需求不好的情况下用贬值去刺激出口,这种效果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大、那么理想。
另外一方面,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所以汇率政策会牵涉到全球经济,这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而且我们又是G20主席国。
不过这没关系,就货币政策而言,其他国家利率已经降到零了,量化宽松已经做了好几轮了,而中国传统的降息降准的空间还是有的。况且现在通胀无忧,通缩的压力还在不断显现。
观察者网:一线房地产已经开始疯涨了,我们的降准降息,会不会加大资产泡沫?而且降准降息也会加大货币贬值的压力。
**屈宏斌:**货币政策是个总量政策,虽然强调精准,但是实际上很难做到完美调控。但是,不能因此就不做。
目前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还是在宏观经济的下行压力上,这是我们宏观政策的主要关注点。
2月29日央视节目中的购房者称:上海房价8个月涨500万, 干30年不如买房来钱快
一线城市房地产价格涨起来了,值得关注,但是还是要关注主要矛盾。
我们的目标是,尽量在解决实体经济困难和防止资产泡沫膨胀之间做到平衡。
我为什么强调要让债券市场发挥作用?因为债券市场可以更有效的吸收流动性。比如降准之后,新增的流动性,可以通过政府发市政债,去支持地铁建设项目。避免流动性在金融体系里,自我循环。
这些都值得改善,不是说我们担心资产价格上涨,就不能降准了。
我们在讨论经济政策的时候,尽量用一些客观的评价,避免用带有褒贬意义的词。国内货币宽松政策、财政刺激政策都有点被妖魔化了。把货币宽松比作放水,给它贴上标签,人们就觉得降准降息,就是不好的政策。
政策没有好坏,它是中性的。就好像是工具箱里面的,有大起子和小起子。不能说小起子好,大起子就不好。
古今中外的货币政策,就是逆周期调整总需求的一个政策工具,它的本份就是保持经济相对稳定,在经济过热的时候,货币紧一点,加加息,纾解一下流动性。
当经济下行的时候,人们信心不足、预期不足的时候,放松货币,促进需求保持平稳的经济走势。
此外,有人担心,降准降息也会加大货币贬值的压力。我认为对此也不必多虑,因为对于资本的外流,我们可以通过其他一些政策和措施来应对,比如最近的一些临时管制。
如果我们能在稳增长方面更加果断一些,包括降息降准及时出台,这会有助于稳定经济增长,缓解经济下行压力,增加各界对未来经济的信心。大家信心上去了,资本外流和货币贬值的压力就会变小,降低货币贬值的预期。
经济不景气 是做公共投资的最好时机
观察者网:除了货币政策,我们还应该有其他政策选项。
**屈宏斌:**对,货币政策的进一步宽松是很有必要的,但光依赖货币政策是不够的。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下行压力,需要综合性的配套政策。
在需求管理方面,我们需要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赤字可以进一步有条件地增加。中央的文件以及财政部部长楼继伟的几次讲话,都提到了,今年的财政赤字会有所增加。
此外,财政政策在降低企业的成本方面,可以起到更大的作用。
除了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外,还有比如减税费,这条可能更为迫切和关键;比如适当地减少五险一金,这些都有利于降低企业的成本,缓解企业困境,有利于稳定预期,增加信心。我认为这是我们未来政策的一个着力点。
第二个着力点在于补短板方面,财政政策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包括我们一些民生工程,比如说城市地铁、地下网管、雾霾治理、水清洁项目等,我们有很多短板和空间需要去弥补,这些政策都是需要公共投资来完成的。
在目前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在企业普遍盈利不好、信心不足的情况下,我们更要加大这方面的投资,而且这些都是早晚要做的民生工程,而且还有利于当前的需求管理,有利于将经济维持在稳定合理的区间,同时增加未来的发展空间,有利于我们建成小康社会。
比如说雾霾治理,对于小康社会来说就是一个短板。
观察者网:你提到这么多的短板,财政政策的支持要加大力度,钱从哪里来,地方债务问题又是另一个让人担忧的话题。
屈宏斌:的确,地方政府的房地产市场面临去库存的压力,以及地方债务压力。要让地方政府增加有效供给、补短板,就要给它们以更市场化、更透明化方式去融资的渠道。
不仅仅是目前的债务置换,因为置换只是调整已有的债务结构而已。因此,我们确实需要再给地方政府一些空间,让它们有能力去支持这些项目,我想这方面至关重要。
而且我们目前储蓄率还比较高,在工业投资需求比较疲弱的情况下,应该适当增加地方融资发债,让地方政府可以以较低的成本从事公共项目的建设。
我认为现在是一个比较好的时间窗口。如果说等经济好了,再去做这些,就会出现挤出效应,成本就会上去。
我想强调的是,在需求管理方面,除了货币政策外,财政政策要发挥更大的作用。财政政策还是有一些空间的,我们的财政赤字仅仅2%左右,而且地方政策的债务规模总体上还是可控的。
当然我们地方的财政支持,需要更加透明化、市场化。未来,要继续推进基建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减少基建投资中的跑冒滴漏。
另一个和财政有关、和供给侧改革去库存有关的政策,既属于供给侧改革、又能起到拉动需求作用的是:如何将农民工市民化,和二三线城市的房地产去库存很好地结合起来。
这里面要避免一个误区,就是指望农民工通过自己购房去“去库存”,这是不现实的。
观察者网:安徽等地已经出了相关政策,鼓励农民退出宅基地去城市买房。
屈宏斌:这个不现实。因为大多数农民工没有这个购买力。如果通过鼓励农民退出宅基地的办法,就业又不能得到保障,会比较危险。
一个比较现实的解决办法就是,考虑把农民工纳入城市保障房的覆盖范围之内,这就需要结合财政、通过财政上的适当融资来解决。
在目前有房屋库存的情况下,政府以成本价或折让价去购买这些卖不掉的库存,然后将其转化为廉价的公租房,这也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
当然,这就涉及到了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就是要通过财政政策了。
这些政策可以解决库存问题,可以实现农民工市民化并推动城镇化。还有就是户籍改革,在经济低迷的时候做,这个时间点比较好,可以增加有效需求。
国际经验表明,要解决城镇化、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通过政府廉租房是一个必然选择,没有别的路可以走,这方面需要有一些详细的举措。
总结来看,把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减税费、增加公共投资,以及解决农民工的住房问题等结合起来,做得好,我们就能够使经济保持在合理向好的区间,缓解通缩压力,同时能为结构性改革赢得时间和空间,也为供给侧改革提供更有力的条件。
我们认为,如果供给侧、需求侧两端发力,这些政策能够得到很好的执行,中国经济会重新走上中高速增长轨道。从当下的政策信号来看,我们估计,三季度中国经济有望见底回升。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更多精彩,请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羽扇观经”(ID:guanchacaijing),重磅财经新闻深度解析,专业、有趣、有思想。资本长袖善舞,事关你我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