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钧:成帝败侯——海昏侯刘贺的政治生涯
昨日,万众瞩目的南昌海昏侯墓主人的身份已经敲定。正如之前外界所流传的,墓主人正是第一代海昏侯刘贺。海昏侯墓受到万众瞩目是必然的,因为这很可能就是我们这代人有生之年能见到被发掘的规格最高的陵寝了。建国之后,原则上是不能发掘帝王的陵寝,保护性发掘一些低级别的陵寝。海昏侯墓若不是险遭“摸金校尉(盗墓贼)”的光顾,将依然静静地沉睡下去。
考古界对汉墓有个说法,叫做“十室九空”。汉代盛行厚葬,随葬入墓的财宝非常之多,因此盗墓猖獗,能够保存下来汉墓非常少。海昏侯墓不但能完整地保存下来,而且规格极高,规模极大。发掘工作不仅仅扩充了汉代文物,更丰富了史料研究,将一个形象鲜明的初代海昏侯展现在我们眼前,下面我们将细致地了解一下这位有着传奇身世的墓主人。
刘贺画像
一、家族的没落
昌邑王刘贺是汉武帝之孙,昌邑哀王刘髆(bó)之子。刘髆是汉武帝宠姬李夫人所生。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李夫人得宠后,整个李氏家族都获得了重用。李夫人的哥哥是当时的天王巨星李延年。其弟李广利被封为贰师将军,并通过刷武帝设计好的难度系数为零的经验副本立下了“赫赫战功”,风光直逼当年的卫氏家族。尤其是在外戚卫氏集团因巫蛊之祸被诛灭后,以贰师将军李广利为首的外戚李氏集团,一度有取卫氏而代之的迹象,刘髆也大有被立为太子之势。
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李广利奉命率大军出击匈奴的前夕,曾私下与丞相刘屈氂(máo)商议为刘髆谋求太子之位。刘屈氂是武帝的侄儿,因为触怒天威而引来武帝责罚。刘屈氂的妻子对此非常不满,便祈祷神灵,咒武帝早死。不料隔墙有耳,这一切被一个叫做郭穰的宦官告发了,然后顺藤摸瓜地把这一切全都查清楚了。武帝震怒,刘屈氂被腰斩,李广利兵败后投降匈奴,宗族尽诛,李氏集团彻底覆灭,由此可见,娶一个贤惠的妻子的重要性。
经过这样一番激烈的变故,刘髆已无望嗣位,并于后元元年(前 88)去世。其五岁的幼子刘贺继承昌邑王位,成为众多刘氏诸侯王中的一员。次年,武帝幼子,年仅八岁的刘弗陵在霍光等人的辅佐下也登基为帝,是为汉昭帝。
夺得汗血马的李广利
二、意外的转机
远离权力中央的刘贺在中央派来的国相教导下循规蹈矩地成长着。如果不出意外,刘贺的人生将会延续其父亲的脚步,在山东的昌邑国度过自己的一生。然而,元平元年(前74),二十一岁的昭帝突然去世,改变了这一切。
昭帝无嗣子,帝位空悬,议立新君成为朝中首要大事。但是,当时议定继承帝位的头号种子选手并非是武帝的孙子刘贺,而是武帝的儿子广陵王刘胥。由于刘胥是武帝仅存的六子之一,所以群臣皆主张立广陵王,而大权在握的霍光却另有一番考虑。
广陵王为人颇具勇力,行为举止不循法度,不为武帝所喜,早在因巫蛊之祸谋反的卫太子兵败自杀之后,武帝就没有考虑过立其为嗣的意图。何况霍光能够顺利辅政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皇帝年幼,此时广陵王正值壮年,一旦入主长安,霍光独揽大权的局面立刻就会动摇,这当然是霍光不能容忍的情况。但是广陵王毕竟是武帝唯一尚存之子,继承帝位亦在情理之中,这亦是群臣都推荐广陵王而霍光内心不情愿的一个重要原因。
影视剧中的广陵王
立嗣之议持续了一个多月也没有定下来,或是揣摸到霍光的心理,或是出于霍光的授意,一位郎官上书朝廷,举了“周太王废太伯立王季”“周文王舍伯邑考立武王”这两个废长立幼的例子来说明不能立广陵王,此言正合霍光心意,于是他便以承皇太后诏为由,派人去山东迎立在朝中无势力的昌邑王刘贺。就这样,年方十九的昌邑王刘贺就意外地踏上进京的路。
三、成也霍光,败也霍光
作为诸侯王入承大统,刘贺不是第一个人,早在一百多年前,刘贺爷爷的爷爷汉文帝刘恒也走了这样一条路。不同的是,刘恒走的是一条成功逆袭之路,刘贺走的却是一条旅游观光之路。
一百年前的代王刘恒接到诏书之后,并没有立即出发。在了解清楚京城情况之后,代王只带了六个人奔赴长安;一百年后的昌邑王刘贺收到消息之后,带着手底下的一干大臣恨不得胁下生翅立即奔赴长安,甚至在奔赴长安的路上,累死了不少马,完全没有文帝那种谋后而定、行而又止、反复了解京城诸位大臣真实意图的持重心态。
刘贺之所以能凭借诸侯王的身份入主朝廷,完全取决于大将军霍光一人之态度。大将军霍光是骠骑将军霍去病的异母弟。骠骑将军死后,武帝重用霍光,并托孤于他、上官桀、金日磾、桑弘羊四人。霍光和上官桀是儿女亲家,在金日磾死后,霍光杀死了打算与之争权的上官桀,并将自己的外孙女上官氏许配给昭帝为皇后。迎立刘贺的时候,霍光在朝中的党羽势力非常之大,手握兵马以及京畿护卫之权。进京前,刘贺的手下王吉劝谏刘贺一定要尊敬霍光,诸多政事要听从霍光的意见而不要自作主张,但这一切都没有被刘贺采纳,因为这位昌邑王从一开始就是奔着夺权去的。
霍光
到了长安,刘贺非但没有把霍光放在眼里,还将自己从昌邑带来的两百多位属官全都升迁,并企图接手兵权。这引起了霍光的极度不满,他本来就是为了专权才力排众议择立刘贺,谁想这条白眼狼非但不怀感激之情,反而重用自己的人,企图与自己抗衡。因此,霍光一方面扣下了大部分刘贺旧臣的升迁事宜,仅将长乐卫尉一职交出,使得政令不出未央宫;另一方面便开始谋划废掉刘贺,开展代号为“废帝行动”的计划。
“废帝行动”分为四步:
第一步:霍光召集群臣在未央宫商议,称昌邑王失德,恐怕危及社稷。大臣们听到霍光称刘贺为昌邑王,都吓得不敢说话。这时霍光的幕僚田延年持剑上殿说到,“今日是今日毕,谁要是敢拖延时间耍花样,老田我送你去见先帝。”大臣们只好答应跟随霍光。
第二步:霍光集结完大臣后,带领他们前往长乐宫面见上官太后(霍光外孙女),悉数刘贺罪状。并诏令宫禁门卫不得放昌邑群臣入宫,同时扣押了入宫朝见太后的刘贺。
第三步:霍光将昌邑臣悉数驱逐出宫,抓了其中二百多位,投入监狱。
第四步:让刘贺只身接太后的诏书,并由上官太后宣布他的废黜决定。
正所谓,成也霍光,败也霍光。最终,夺权失败的刘贺仅在位27天便背着“莫须有”的一千余宗坏事,被贬为平民遣返回山东,二百余名昌邑臣则悉数被杀。
四、海昏之侯
“海”在古汉语的意思是大湖,比如苍山洱海;“昏”则表示黄昏之时,古人依据太阳升起和落下来判断方向,正如東(动)代表太阳升到树的一半,昏则在表示太阳降低到手下。因此海昏国即代表湖西之国,即鄱阳湖西。
被贬为平民的刘贺,依旧保留原有财产,拥有两千户的供奉,同时也被京城的人监视着。霍光死后的第二年,宣帝灭掉霍氏掌握大权,这时他有些忌惮刘贺,便派山阳太守张敞去试探刘贺。也许是发现刘贺并不上进不值得提防,也许是得知刘贺身患风湿而出于的怜悯之情,也许是感激刘贺成就了自己的皇位和今天,继位十年的汉宣帝封刘贺为海昏侯,赐“食邑四千户”,迁往江西豫章海昏国。
就像再讨厌霍光,宣帝还是给他厚葬,但是死后表扬他辅佐有功时,宣帝不写全名,而且霍光死后,霍家基本族灭。宣帝对待刘贺或许也是同样的心理,封刘贺并厚待他、但又从昌邑故地迁江西,也是为了安抚兼提防。啊,宣帝这个心机男!
而对于刘贺来说,虽然海昏国更偏远了一些,但是至少他不再是平民。刘贺也终究完成了从王到帝到平民再到侯的人生轨迹。
海昏侯屏风孔子画像
从海昏侯墓出土的绘有孔子画像的屏风以及大量竹简书籍来看,刘贺生前应当是非常推崇孔子,并且阅读了大量的儒家经典。这与史料上记载的荒淫无度有所差异。同时根据陪葬的礼乐车马酒器来看,刘贺是一位有着较高审美追求的人。种种差异让我们不由得想到,史书上的“千宗罪“非常可能是霍光为抹黑刘贺而捏造的。正所谓胜者为王败者寇,历朝历代的胜利者在获胜后都无一例外地会丑化竞争对手,美化自身。而探寻历史的真相,还需跳出正史的范畴,去发掘那些不会说谎的铁证。历史,最终会为历史正名。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