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斯温:中国从未想推翻现有国际秩序
中国获益于现有体系
全球治理是指在缺少一个全球性政府的情况下,全球事务在民族国家及非国家参与者之间得到治理的方式。它通常指为全球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结构、过程和规范——通常形成“制度”。目前的全球治理形式常被描述为“自由国际秩序”。这主要指一整套以促进开放贸易和自由市场经济体系以及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经济和社会援助等为中心的价值观、制度和过程。
至少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大体上是遵守上述全球治理制度的正式规则和结构的。然而今天,某些关注中国崛起的观察人士却声称,北京现在正利用其在世界舞台上日益增强的实力和影响力,更加广泛和彻底地损害“自由国际秩序”的许多主要元素,尤其是在人权、全球和地区自由贸易及发展援助等领域。
不过,其他观察人士则认为,尽管拥有后来者的身份和威权政治体制,但中国从“自由国际秩序”中获得了巨大利益,尤其是在经济领域,并且不具备颠覆这一秩序的动机。此外,根据这一论点,中国在全球治理领域中的所谓修正主义或革命性的观点和行为,实际上是主要意在推动提升中国在现有国际机构中的影响力的有限改进,或是创建新的补充性(而非替代性)机构——通常是作为对于西方的阻挠或是在某些领域(如国际投资)中设立此类机构的强烈需求作出的应对。
显而易见,今天评估中国与现有全球治理体系间关系的任何严肃努力,都需要不仅对中国的观点,而且对中国长期以来涉及“自由国际秩序”重要因素的政策和做法进行近距离考察,就像学者们过去曾经做过的那样。
六大主题体现国际观
中国的全球治理观通常着重强调六个互相关联的基本主题。
首先,全球治理体系需要坚持和强化全球秩序中的正义、公平、自由和民主的价值观。
第二,依照前述的要求,必须采取更大努力改革——而不是推翻——全球治理体系,其目的是不仅修正“不公正和不合适的安排”,而且管控一系列日益具有挑战性的全球问题。
第三,对先前的各类改革的推动要求作出更大努力去保护和推动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秩序内的利益。
第四,全球秩序的核心特点以及由此导致的任何全球治理体系的基石必须是“主权平等原则”。
第五,国际关系中核心的国家主权原则也必须在国家行为的新领域——例如网络领域——正在出现的规范中得到体现。
第六,全球治理体系必须推动开放经济体系的维持或扩大,并促进对保护主义的抵制。
“新型国际关系”重改革
多年来,中国领导人频繁强调需要让国际治理变得更为公正、自由、平等和民主。
此外,习近平把这一目标与建立“命运共同体”和“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联系到一起。尽管前一种理念已经由先前的中国领导层明确表达过,但“新型国际关系”却是一个主要由习近平提出的新概念。
许多年以来,中国的高级官员还一再强调联合国在构建更公正、自由、平等和民主的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关键作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中国领导人尤其着重强调需要加深和扩大对现有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努力。
与此同时,一些中国官员还强调,尽管对改革必要性的催促更加急促,但“此类改革的宗旨并非推翻现有体制或另起炉灶”。
正如上文所显示的,在2008-2009年前后,中国领导人和官员一再强调保护和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权利和影响力,作为走向更为公正和民主秩序的改革的一个关键要素。这些人士经常强调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推动发展中国家利益方面的关键作用。
此外,中国高级官员还直接把中国对全球治理的态度以及习近平宏观的“新型国际关系”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联系到一起。
众多周知,在2008-2009年之前及之后,中国各类消息来源几乎全部都在强调国家主权原则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重要性。这一原则被视为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内)在全球秩序中获得自由和平等的主要保障。近年来的权威消息来源也强调在新的全球事务领域——例如网络领域内的活动——运用主权概念的必要性。
最后,对于某些观察人士来说或许多少有些意外的是,中国高级官员对全球治理体系在地区和全球范围内维持和扩大开放性的必要性给予了相当多的强调。习近平和之前的中国领导人在很多场合都强调过这一点。
事实上,在能够查阅到的消息来源中,几乎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中国希望以真正的替代性机构来取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现有经济机构;希望以一个重商主义的、排他性的国际经济关系网络来取代现有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希望破坏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制度;甚至希望排斥人权在评估国家行为时的作用。事实上,许多中国消息来源继续坚持自由国际秩序的大多数此类要素的重要性。
总之,坚称中国自2008-2009年之后对全球治理采取了一种新的态度——而且这种新态度包含推翻现有的自由国际秩序——的论点,在任何类型公开的中国消息来源中几乎找不到任何支持。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