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峰:准备好,下一波娱乐工业化不在韩国在中国
浙江卫视王牌节目《奔跑吧兄弟》第四季正在火热录制,还闹出了鹿晗坐高铁遭粉丝围堵的闹剧。作为浙江卫视王牌节目,跑男从开播以来就一直引领国内娱乐综艺节目浪潮,尽管这档节目移植自韩国《Running Man》,开播初期还有各种吐槽抄袭、无创意,但丝毫不影响粉丝的追捧。而纵观国内娱乐真人秀节目,从《爸爸去哪儿》到《我是歌手》再到《极限挑战》,到处留有韩国真人秀的影子,让媒体直呼:中国人简直要买光韩国真人秀模式了!
中国明星真人秀节目处处留有韩国娱乐节目的身影
韩娱已进入产业化生产阶段
首先应该承认,今天韩国在文娱产业上,对周边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其中也包括中国内地,确实有着一定的领先优势。整体而言,韩国不仅基本守住了自己国内的市场,而且成功地大规模向外输出。至少在东亚地区,除了动漫类,以及受语言、历史因素隔阂极大的出版物(小说、杂志等)类型之外,以影视、综艺、音乐类作品为代表的韩国文娱产业,其外溢影响力已经超过了近代以来长期占据亚洲最重要文化输出地位置的日本。
这种发展速度可谓是复制了上世纪韩国制造业腾飞的奇迹,甚至有过之而不及,作为一个规模仅在中等之列,又没有传统海外文化市场的国家,能在短短十几年里就做到这些,确实是足以骄傲和自豪,也应当赢得别人的尊敬。
韩国文娱产业能取得如今的成功,与近几届韩国政府始终重视和扶持有很深的关系。1998年在亚洲金融危机背景下执政的金大中政府,率先将文化产业确立为韩国未来的支柱产业之一,通过了《文化产业发展五年计划》、《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等多部指导性纲领,制订了《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修改了《著作权法》、《保护电视电影法》、《唱片录像带暨游戏制品法》等多部法律。1999年成立了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2001年又成立了韩国文化振兴院,作为支持电影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门机构,而后也年年大量拨款,真金白银的大力资助韩国文娱产业成长。
但政府的支持和补助并不是最重要的。韩国文娱产业之所以迅速崛起,一是韩国经济在90年代基本完成了起飞,经济的高速增长、全面工业化或后工业化时代的来临,消费主义成为社会主流,对文化娱乐产品的需求空前高涨,创造出了产业高速发展的坚实基础。以电影为例,韩国人口2014年才排世界第25位,但因为人均观影次数位居世界第一,于是拥有了第七大电影市场。没有这个有相当容量的市场,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有今日韩国电影的辉煌。
韩国文娱产业的发达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
其二是韩国文娱产业虽然历史上不算辉煌,但可能因此心态包袱也比较少,迅速接受了新的主流大众文化,认同了文娱产品商品化,和其它商品一样需要满足市场要求的观念。在韩国,很少有听到文娱行业从业人士抱怨:“观众深度不够,喜好庸碌,只爱看烂片、神剧。”诸如此类。而是愿意研究大多数受众的喜好,并把自己作品的立意向他们的价值观、审美观靠拢。用熟悉的话说,就是普遍主动追求“接地气”。
以笔者陋见,这种良好风气的形成和维持,关键在于韩国文娱行业吸收先进国家的经验,普遍建立了以制作人为中心的工作体制。特别又由于韩国的娱乐产业也和其它经济行业一样,有严重的寡头垄断倾向。在电影制作上CJ、乐天、Showbox、NEW四大公司多年来市场占有率都在70%-90%;三大公共电视台KBS、MBC、SBS则掌握着电视剧、综艺节目的命运;而音乐类歌星、偶像制造主要被SM、YG、JYP三大经纪公司所瓜分。在这种行业背景下,以脱离社会主流人群价值观、审美观为荣的“艺术家”,在韩国基本找不到生存的空间。
光有正确的战略还不够,韩国的成功经验还有很重要的一方面,那就是现代文娱产业同样需要工业化。即使文娱行业仍然对个人创意、表演天赋有相当依赖,但原有的旧师徒培训模式、手工作坊式的制作流程,显然无法适应文娱产业的大批量生产。
近年有不少中国青少年艺人加入韩国演艺公司,赴韩接受全套“韩式培训”,一些人已经正式出道。从他们的经历中可以看到,韩国文娱公司对于旗下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完全是以流水线、科学化、规范化的流程成批量操作,其效率比传统方式高出不可以道里计。
韩国文娱产业模式雷同,但也标志着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不光是对艺员,韩国文娱产业在内容生产上也能强烈的工业化色彩。无论是韩国电影、电视、综艺以至流行音乐,大都有类型化、模板化的特征。例如韩剧偏好强烈的“洒狗血”式煸情,流行音乐往往节奏浓烈、配舞酷炫,而韩国电影的类型性更是突出,无论罪案、动作、黑帮、还是爱情、社会、喜剧,略微资深一些的影迷都能看出,虽然故事不同,但在电影技术、叙事结构、剧作原理等方面,往往都有高度雷同。然而这并不是缺点!恰恰相反,这是韩国文娱产业已经跨过门槛,进入比较成熟的自由王国的标志。与之相比,中国的同行们往往就总感觉还欠一口气。
芝诺的乌龟,中国文娱业赶不上韩国?
然而对于不少人相信的:在可预见的将来,由于在技术积累、题材开放性以及从业人士专业素质等方面的优势,韩国文娱产业的领先优势几乎都是不可动摇的,笔者却还是无法苟同。反而认为如果真正深入分析就会发现,韩国文娱产业现在(对中国)的相对优势,很可能已经达到了巅峰,以后恐怕只会往下滑落,而且这个转折的来临之近和它发展的速度,恐怕会远超许多人的想象。
最重要的一个原因,韩国文娱产业的开发度、成熟度已经非常高了,百尺竿头再要前进半步自然会困难的多。还是以电影为例,韩国从2013年开始,连续三年全年观影总人次都超过2亿,平均每个韩国人一年内会看超过4次电影,蝉连世界第一。这个成绩固然可喜,但也意味着韩国电影在本国市场上已经没有多少潜力可挖了。实际上,根据韩国权威的电影振兴委员会统计数据,从2006年达到巅峰后,近十年来韩国国产电影在国内市场上的占有率已有逐步降低的趋势,2014年和2015年更分别只以50.1%和52%的占有率,勉强过半。
其它文娱行业类别也都面临着类似问题,已经或是即将遇到国内市场容量的天花板,而且韩国毕竟只是一个中等偏上的国家,即使再掘尽潜力,与大国相比市场规模仍然相当有限。同时,既然现代文娱产业已经工业化了,总体上也向一般工业化生产的规律靠拢,即生产规模越大,单位成本越低。而且文娱产品还有一个复制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特点,“大制作”相对于中小规模作品的优势尤其会被显著放大。这方面好莱坞在全球的成功就是最好的证明。
相比之下,中国的文化娱乐市场也就是近十几年才真正开启了全面市场化。电视、综艺类节目靠“上星”,打破了央视、本地台的实际垄断;电影在国家开放拍摄主体资格,影院向院线制转型后,传统“学院派”对商业电影的排挤、钳制终于变得无力化;而网络平台的出现,更是带来了传播方式和途径上的根本性颠覆,长期同时受困于盗版和传统僵化束缚的游戏、小说、音乐等类型,在有了合适的商业化渠道后,活力产生之快、之大完全出乎事先所有人的预料。
随之而来的是火山爆发一般的市场喷涌。2004年盛大集团买下国内排名第一的网络小说平台起点中文网时,只花了大约1500万元(200万美元),而在2014年末至2015年初,腾讯公司从盛大手中接盘时,起点的估值已经高达50亿元。电影市场的例子肯定更为人所熟知,但早已是世界第二大的内地影市,其实在去年2015年,全国人均观影尚不足1次/年,其潜力从任何角度观察,都还远远没有到头。
有人也许会问,这只是市场大小,和质量有关吗?
事实上,有关,而且密切相关!
由于电影是当今综合要求最高的文娱产品,还是以它为例。
对当代电影幕后产业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仅在数年前,韩国在电影制作技术,尤其是在当代影视工业的王冠——特效制作上,一直毫无争议居于最领先的位置。甚至有很多人认为,即使在全球范围内,韩国电影工业技术也已经仅在美国之下。中国近年很多大制作影片的特效,从2007年《集结号》到2014年的《智取威虎山》,背后都有韩国特效公司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去年中国国产电影里,一部《寻龙诀》和一部《大圣归来》的横空出世,一下子证明了无论是在真人影视,还是动画作品上,中国影视工业的最高水准都已经全面追上了韩国,甚至反超了一头。而从未来数年内中韩电影重要作品的制作计划看,这种差距极可能还会进一步拉大。
《大圣归来》代表了中国动画制作的新高度
从“三人行必有我师”到“好为人师诲人不倦”
电影行业的情况绝非孤例,类似情况在许多其它文娱产业上也都正在和即将发生。而在游戏、小说、动漫等一些领域,中国无论是在产业规模,还是技术水准、扩展延伸品牌价值等方向,早已把韩国同行们甩在了身后。甚至还不止如此,近来在中国风起云涌的知名“IP”争夺战,其产业链之长、之广、之深、之大,在全世界除中美以外恐怕也找不出第三家了,又何止是反超韩国。
当然,韩国仍然在另一些领域保持着技术和经验优势。比如在电视综艺、真人秀节目制作上,目前正是“韩流”劲吹之势,从央视到地方台,纷纷大力引进韩国相关节目版权制作中国版。从新鲜出炉不久的《无限挑战》到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的《爸爸去哪儿》、《我是歌手》等等,原始版都来自韩国。据统计,不计联合创意的节目,现在有超过20台的来源于韩国综艺真人秀正在或是即将播出中国版,声势之盛,在中国电视史上哪怕不是绝后,也是空前。
至于有人担心长此以往,是否韩国将会垄断中国电视节目的“创意权”。虽然不失为警诫之语,但实际并不必过于担心。韩国文娱产业在内容创意上现有的优势,主要还是来自于他们的先发性。根基不见得牢固,而现在大量韩国的相关专业人才,带着他们所掌握的专业技术积累,与中国广泛合作,对于中国迅速吸收他们的经验,青出于蓝是极有好处的。在这方面,内地与港台文娱行业的合作历史就是最佳的范例。而且和港台一样,韩国从业者也一样难以抵御中国市场的“黑洞效应”。事实上,仅公开消息所知,就已有多个韩国综艺资深制作团队、数家韩国顶级影视技术公司整体转向中国发展,为这一过程的加快进一步添砖加瓦。
不少中国艺人到韩国学习,又反身回来开拓大陆市场
观察一国一地相关产业是否在进步,应该是看它优秀的、发展的那部分,而不是只盯着某些差乱的部分。那样固然能找出些“新闻”来,但无法看清整体的趋势,误导了自己,更误导了别人。中国的文娱产业这些年遭到的批评很多,其中有些是完全有道理的,但也有一些批评采取的却是双重标准。
例如去年韩国票房亚军《暗杀》,是观影人次超过千万(1270万人次)的所谓“现象级”大片。在引进国内后,“专业性”评论也是一边倒的赞誉,顺便猛批国产同类影视,又是典型的“为什么人家孩子那么好”。然而笔者看片之后,可以肯定地说,虽然《暗杀》确实是一部合格的动作类商业片,但同时也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抗日神剧”(《暗杀》故事主线正是韩国地下抗日武装的锄奸行动)——从剧情的设计,到各段重要的高潮战斗,都严重脱离了现实性,还有一些更是正常人类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一边把“手撕鬼子”作为国产影视作品的某种固定标签,一边却将同样毛病的外片夸成花,难道仅仅是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吗?
当然,这并不是在为国产文娱产业和产品的薄弱之处开脱,但应该看到,真正能反映中国文娱产业现状与未来的是《寻龙诀》《大圣归来》《美人鱼》,是《琅琊榜》《北平无战事》,是《开心麻花》,是不计其数、不断被市场和受众认可的新作家、新画家、新主创、新导演、新演员,更是无数隐身幕后,用自己的工作推动中国文娱产业向着工业化、科学化发展的工程师、技工……。笔者有幸结识一些也在其中的朋友,所以敢说,给他们再多些时间,华丽舞台的中央必定将有中国的一份子。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