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博:尼泊尔总理来中国,带着印度的影子
自2015年以来,尼泊尔政局的动荡不安以及不断传出与其接壤的南北两个大国的“绯闻”,让这个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小国始终被外界高度关注。去年8月,彼时尼泊尔新宪法正在制定过程中,尼南部特莱平原的马德西人就举行大规模示威,抗议新宪法中的不平等条款对平原地区的国民造成了严重政治歧视,示威者与军警发生的暴力冲突造成接近50人死亡。
去年9月20日,尼新宪法正式通过后,尼国内骚乱升级,示威者封锁了连接印度的主要口岸,导致印度向尼泊尔的陆路运输中断。印度对马德西人一贯持支持立场,此次也不例外。尽管尼政府指控印方对尼实施“非正式禁运”,但印方断然否认,宣称是尼方安全形势恶化以致正常运输无法进行。四个多月的禁运造成尼燃料断供,药品短缺,经济陷入停顿,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12月中旬,尼政府决定修宪,部分回应马德西人(也就是印度)的诉求,双边关系回暖。今年2月5日,马德西人宣布撤消对口岸的封锁,持续135天的“禁运”终于结束。
2016年伊始,关于尼泊尔新总理究竟是先访印度还是中国的新闻就不绝于耳,还曾经言之凿凿地传出奥利总理将很有可能“破例”先来中国,类似“尼泊尔新政府即将倒向中国”的观点一度被诸多媒体看好。随着2月下旬尼泊尔总理奥利开始对印度为期6天的国事访问,新一届尼政府并没有在对外关系方面给外界制造任何“惊喜”,无论外界有过什么样的猜测和期盼,尼泊尔还是那个尼泊尔,而尼印关系的发展仍未偏离“传统轨迹”。
2月20日,印度,奥利对印度进行为期六天的国事访问。奥利与印度总理莫迪握手
尼泊尔为何难以走出印度的影子
尼印关系的关键点,或许更直白地说,尼印关系不会走出一条“不寻常路径”的原因有很多,其中特殊的地缘因素是影响两国关系的决定性原因,由此造成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状况使得尼印关系更加复杂化。对于尼泊尔而言,这个年轻的联邦民主共和国无时不刻笼罩在印度的影子下,两个国家绝不可能实现在任何一个领域的完全切割和分离,尼印“特殊的双边关系”客观上不会渐行渐远。
**无法改变的地缘因素使尼泊尔形成了对印度的天然经济依赖。**全球共有39个内陆国,尼泊尔即为其中的一个。特殊而尴尬的地理位置使得大多数内陆国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且受到重重限制,对邻国的依赖性远高于非内陆国。除了北边与中国西藏接壤外,尼泊尔的东、西、南三面被印度紧紧包围,恰恰尼又是农业国,80%国民从事农业生产,缺乏石油、天然气等战略资源,工业发展更是十分滞后,对外贸易仅局限于印度和中国西藏地区。
受历史和地理因素影响,尼泊尔对外贸易高度依赖印度,对外经济关系的命脉也被印度牢牢把控,当尼印关系出现问题时,尼方的战略劣势即被数倍放大,直接波及尼政治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
印度自去年9月以来对尼泊尔实施的“禁运”虽只有短短几个月时间,但已使得尼国家正常运转基本瘫痪。去年年底,尼泊尔极度短缺的油气供应甚至严重影响到往返尼泊尔的国际航班,由于飞往尼首都加德满都的国际航班很难在尼补充航油,从国内及东南亚飞往加德满都的航班大多经停泰国曼谷再次加油后才能保证抵尼后能再返程,尼泊尔最终迫于印压力无奈修宪做出妥协姿态后才换得印度的“开恩”。
尼泊尔也并非不想摆脱印度的控制,历史上也多次试图改变这种被动的状况,但从未成功过。
上世纪60年代,马亨德拉国王曾试图发展与域外国家的贸易关系,并争取多方援助以减少对印度的经济依赖,非但没有成功反而招致印度更严厉的经济制裁。1976年,由于对马亨德拉国王的平衡外交战略不满,当两国1971年签订的《贸易和过境条约》到期以后,印度在续签问题上不断推脱,导致尼泊尔出现空前的财政危机。
80年代中后期,尼泊尔从中国购买了一批武器,再次激怒印度,后者拒绝续签尼印《贸易和过境条约》并关闭了15个边境贸易点中的13个,导致尼泊尔经济再次濒临崩溃边缘。近年来,由于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尼印关系进一步发展,尼泊尔的对外贸易有了长足发展,但受制于封闭的地缘环境,尼泊尔在经贸领域高度依赖印度的状况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同质的历史文化联系让尼印难以割裂。**尼印双边关系在南亚地区的特殊性似乎能与印巴关系“媲美”,两国深厚的同质文化催化了普通民众间的联系,印度第一任总统拉金德拉·普拉萨德甚至认为“印度与尼泊尔的关系是一种超越肉体的精神关系”。
民族、语言、宗教和文化上的诸多共性成为强化尼印传统关系的无形力量。尼泊尔是多民族国家,由于与印度接壤,自古就有来自印度的大批移民从尼泊尔南部平原迁徙入尼,长期的民族融合让第一批来自印度的移民完全尼泊尔化了。尼泊尔的通用语言虽是尼泊尔语,但这种语言也是由北印度和当地语言融合形成的,而印度官方语言英语和印地语也基本在尼泊尔通用。
宗教领域更是实现了无缝对接。自1769年尼泊尔实现统一后,印度教文化在尼统治阶级的大力推动下得到极大普及,印度教最终成为尼泊尔的国教,印度教的宗教内涵深深影响着尼普通民众。除了无形的联系外,尼印两国开放的边界更是不断促进了边民的交流,这种有形的联系进一步强化了国家和地区关系的融合。
**密切的尼印关系是尼泊尔政治发展的需要。**尼印关系是典型的“小国心态”对“大国心态”的博弈。虽然印度自诩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每逢大选,无论是政党领袖还是政治精英,都会阐述对外政策构想,但尼泊尔却很少被纳入印度政治家的视野。然而在尼泊尔的国内政治中,印度却是尼泊尔各政治力量无论如何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尼泊尔各大政治势力长期以来都与印度有深厚的联系,印度的影响力在尼泊尔的国内政治斗争中常常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决定政局走向。无论是尼国内哪支政治力量上台都会以照顾“国内民众的情绪”为名,借煽动民众的反印情绪来实现自身政治目的为手段。
历史上,尼泊尔国内政治的发展始终与印度关系紧密。1950年,尼泊尔在印度的帮助下结束了篡权的拉纳家族时代,恢复了王室统治。上世纪80年代末印度对尼泊尔的禁运助推了尼政治体制改革。印共毛派武装自1996年开始武装斗争,党领袖普拉昌达是印度尼赫鲁大学的毕业生。2005年,尼泊尔七党联盟在印度的斡旋之下与尼共(毛)在新德里签订“十二点共识”,将贾南德拉国王赶下台,实现了尼泊尔共和。2008年,联合尼共(毛)退出政府后,印度在尼泊尔各政治力量之间积极斡旋,而尼泊尔国内许多反对派领导人也借各种名目前往印度会见印度党政领导人,希望借助印度的力量达到自己的政治诉求。
3月21日,习近平主席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尼泊尔总理奥利
中国至少能与尼泊尔在两个层面开展务实合作
一方面,借助尼泊尔之力维护中国西部边疆安全。尼泊尔与西藏地区关系悠久而密切,是遏制“藏独”势力的战略依托和中印的战略缓冲区。藏独分子长期以来寄希望于利用印度、尼泊尔等国作为跳板威胁西藏的边疆安全,两国宽松的社会管理和宗教氛围在某种程度上为藏独势力提供了温床。中国与尼泊尔的合作能够有效切断藏独分子对西藏的滋扰,确保边疆安全。
另一方面,利用尼泊尔“转口经济体”优势,开展中尼经济和能源合作。尼泊尔自身迫切希望发展民生和经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是中国加强与南亚经贸合作的重要支点,中尼经贸合作潜力巨大,2015年,中尼双边贸易额8.66亿美元,中方对尼非金融类直接投资3203万美元,中国已成为尼第二大贸易伙伴和主要投资来源地。尼泊尔可以通过中转贸易增加本国商品的附加值,推动本国就业,带动服务贸易进一步发展。
中国可与尼泊尔加强国际和地区层面协调,设立中尼自贸区进一步扩大双方贸易和投资往来,为两国经贸关系注入新活力,同时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上海合作组织等新平台上拓展合作,特别是加强在公路、铁路、口岸等方面建设,拓展互联互通建设合作领域,加强国际和地区层面协调,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上海合作组织等新平台上拓展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最后,发挥中国的资金和技术优势,充分挖掘尼泊尔水资源潜力,逐步建立长期能源合作机制。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