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鳌论坛:林毅夫发布中国原创“包容性结构转型指数”
3月21日上午,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所举办的第一期国际发展论坛在北大发展研究院举行。会上,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发布了该中心所组织的包容性结构转型指数(ISTI)。博鳌论坛今天下午也将正式发布这一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指数。
林毅夫 资料图
很久以来,人们用GDP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成就,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成为衡量国家财富的一个标准,而且这一指标几乎拥有了傲视其他所有指标的地位。
后来学术界又探索出人类发展指数、包容性财富指数等指标,力图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给出更加具体的认识。
尽管如此,这些指标都是将不同的国家,无论大象还是蚂蚁,雏子和老者放在同一个天平下衡量。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中心创始人林毅夫认为,处于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和发达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的衡量指标,包括产业结构变迁、技术以及制度变迁的指标都应不同。
在此背景下,包容性结构转型指数产生了。包容性结构转型指数包含四大方面共41个指标,四大领域包括生产行业、环保、支持性的经济政策、微观政策等,41项指标非常细致入微的衡量一国的发展水平和瓶颈。
林毅夫在发布会的开场白中讲述了研发包容性结构转型指数的背景。他说,从二战至今,大部分发展中国家跟发达国家的差距并没有显著的缩小。为什么?
他指出,这一结果可能与两种发展思潮有关。二战后第一波结构主义思潮要求发展中国家跟发达国家同样的技术、同样的产业,迎头赶上。但是,产业建立起来以后都没有竞争力,经济增长就停滞,接着就危机不断,跟发达国家的差距反而不断在扩大。
另一种认为,经济搞不好是由于政府对经济有太多干预,没有像发达国家有完善的市场体系。应遵从华盛顿共识,像发达国家那样让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起决定性的作用。然而,照这个思路来进行改革的国家,普遍经济遭受崩溃、停滞、危机不断,跟发达国家的差距同样继续在扩大。
由于华盛顿共识的失败,大家又转过来重视结构跟结构变迁。认为发展中国家要减少贫困,要缩小跟发达国家的差距。那么不管在农业或者是哪个产业里面都要有结构变迁,所以现在国际上又开始重视结构变迁。
林毅夫表示,经济发展表面看起来是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背后是技术、产业、基础设施、制度,等等各种结构的不断变迁。他提倡新结构经济学,就是希望大家可以研究背后的原因,并做出政策建议。
广袤的森林不存在同样一个树叶,一国的发展寻找追赶目标时,必须要适应本国所处的阶段。
林毅夫称,包容性结构转型指数(ISTI)跟现在有的其他指标一个最大的差异就是,将发展阶段的概念引进来,然后根据不同发展阶段来设计他合理的发展指标。
ISTI可在全球范围内测量实现包容性和可持续工业发展的进程。ISTI指数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强调发展阶段的重要性,在衡量包容性和可持续工业发展的各个维度时将该国发展水平(或发展阶段)考虑在内。因此,ISTI旨在帮助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甄别实现经济转型所面临的瓶颈性因素,促进发展经验的分享。
构建ISTI包括三个步骤:首先,用可衡量的指标确定包容性结构转型的核心支柱或维度;其次,根据A国发展水平,为它在指标X上赋值,考察其得分的高低,从而将发展阶段的重要性纳入考量;最后,汇总、提出一套成体系的方法,借以完成不同国家间,甚至是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间的横向比较。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济学家郑元博士认为,“这个指数的发布非常及时也非常重要,因为我国的经济也正处于关键的转型期。如何在经济增长放缓的新常态下实现产业的升级,是“十三五”非常重要的发展议题。这个指数的提出为我国甄别经济转型中所面临的一些瓶颈性的因素,也可以提出非常值得借鉴的依据,也可以为更有效的制订政策奠定基础。
suixirenjia解读:
一个经济奇迹的出现改变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和进程,就必然伴随出现一个新的经济理论和评价方式相适应。所以林毅夫提出的这个评估理论,意义重大,如果实践证明它具有相当准确度的普适性,那么就有可能成为诺经奖的候选者。还有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克强指数”如果继续研究,从定性转向定量分析,得出普适的定量化结论,那也同样可以达到诺经奖水平。当然现在还很粗糙,没有严格地数学论证,和在多国多模式地经过验证。还有许多理论工作要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