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实践·上海篇】专精特新,打造一批“隐形冠军”
据解放日报24日报道,去年增加近24万家,同比增幅13.6%。上海民营中小企业异军突起,已然成为上海经济发展中的亮点之一。但是,中小企业量大面广、类型众多、发展阶段各异,如何更加有效地促进其有序健康发展,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通过近几年摸索并对标国际,上海形成了促进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的理念,目标就是要培养一批细分行业的翘楚,打造类似德国的“隐形冠军”企业。
坚持“专精特新”,才能持久发展
对上海来说,特别是在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过程中,需要有一批“专精特新”企业作支撑。
中小企业“360行”放在一起比较,论体量看不出所以然,比如一家商贸企业,一年销售额可能几百亿元,一家做高分子材料的企业可能只有几千万元,谁强?有可能是后者,因为也许全球的市场总量也就1亿元,这就是“隐形冠军”。
让企业技术、产品、市场保持领先,有价格决定权、行业影响力,上海中小企业要对标的就是这样的国际优秀企业。
上海已经涌现出一批这样的企业。比如,上海赫腾精细化工有限公司专做医药中间体,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在全球范围内保持了技术先进性,体量不是很大,但市场占有率为全球的1/3。上海安科瑞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在电气安全系统性解决方案等领域排在第一梯队,市场份额在20%以上。还有上海瑞年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的热压敏材料及中间体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甚至达到80%。
近几年“专精特新”的理念也从传统制造业拓展到现代服务业、新兴互联网产业。和工业相对比较稳定不一样,互联网行业则是大开大合。在这些领域,主要鼓励企业成为垂直领域的领导者,上海没有“BAT”(中国互联网公司百度公司(Baidu)、阿里巴巴集团(Alibaba)、腾讯公司(Tencent)三大巨头首字母缩写),但优势在垂直电商,比如携程、齐家、大众点评、沪江网、找钢网、蜘蛛网、有孚、够快等都已经成为垂直行业的领军者。
一家中小企业如果不能把人力、智慧、团队资源集中起来,是形成不了核心竞争力的,这考验着企业的定力和耐心。
去年,上海市发展“专精特新”首个三年行动计划正式出炉。计划提出3年培育目标,即滚动培育150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其中国内“隐形冠军”150家、国际“隐形冠军”15家。据悉,目前上海1323家“专精特新”企业中,产品细分市场占有率位于国际和国内前三名的有560家,处于第一名的有345家。
今年本市将为“专精特新”企业建起“白名单”和数据库,精准支持在国际、国内细分市场上具有行业领导力、代表“上海制造”水平的中小企业。上海市中小企业办制定的2016年“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计划透露,今年的重点任务就是围绕“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实施“隐形冠军”提升培育计划。
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副主任傅新华说,“上海的资源禀赋决定了我们必须高起点,只有让中小企业坚持‘专精特新’才能持久发展下去。”
优中选强,培养行业“隐形冠军”
从最初的“百千万成长工程”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背后是面对新形势的主动变阵。
现实中,与苏浙等民营企业大省相比,上海长期以来缺乏一批拿得出手、有发展潜力、代表上海形象的中小企业群体。同时,上海中小企业发展阶段与中西部地区相比,也有较大差异。上海的资源禀赋决定中小企业发展一定不能走主要依靠资源投入的粗放型道路。可能这类企业在上海发展注定没有前途,无论是主动调整还是被动淘汰,天天都在发生。
政府要扶弱还是促强?答案显而易见。
傅新华表示,促强是为了让上海中小企业在竞争力方面更强,能够适应上海目前及未来发展要求。对上海来说,特别是2008年、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快”已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企业的竞争力提升问题已经摆上议事日程。企业的竞争力高低,主要体现在产品行不行、技术行不行、员工尤其是企业领导者行不行。因此,只有把企业经营的能级提升,通过提升企业竞争力,才可能让企业适应上海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
上海市中小企业服务部门通过考察美、欧、德、日等发达国家,并仔细研究南非、巴西、阿根廷等与我国发展水平接近的国家,对照中发现存在很明显的规律:越是发达经济体的中小企业,技术能级、产业层级越高,存活期越长,这样的国家有更多的百年老店。相比来看,我国工业领域的百年老店非常少。如果上海的产业要有发展后劲,必须要有这样一批中小企业,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企业要专注,技术、产品必须在细分领域表现出高、精、尖。基于这样的因素,上海市中小企业部门下定决心,要让上海中小企业沉下心来,能够走上这条路,这也是提出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的初衷。
对上海企业发展“专精特新”有一个明确界定,最重要的就是要引导中小企业专注、专注再专注。“专精特新”不是一种荣誉,不是一块牌子,而是一种理念的认同。傅新华说,“我们就是要在全面促进上海中小企业发展基础上,好中选优、优中选强,从中挑选一部分有潜力的种子企业,悉心培养成长为细分行业中的‘隐形冠军’”。
培训培养企业家,联谊联智联业
目标定下来后,就引出另一个话题,对这样一些企业,用什么方法来支持?
政府扶持企业的传统方法比较直接,比如资金、政策扶持,主要体现为钱、财、物、土地、许可等可见资源,而这对中小企业很难。按照国家项目管理方法来对中小企业扶持,收效不好,也容易导致不公平。因此,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应该另辟蹊径、反弹琵琶。
一般来说,大企业发展主要是靠一套完整的体系、一支强大的团队,强调集体的力量。小企业发展更多的是靠领头人,领头人行不行几乎决定了这家企业的成败。如何用有限的财政资金,做最有效的事,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现实中,民营企业家不少是能吃苦有冲劲的人,更需要开阔视野的平台和机会。开展企业家培训培养,就抓住了“专精特新”企业培育的“牛鼻子”。简单说就是“与其简单给票子,不如让你换脑子”。
为此,上海市中小企业办联手复旦大学和上海交大,联合开设“上海中小企业领军人才培训班”,目标是培养一支有国际视野和战略眼光,能够踏实经营的企业家,能够在“专精特新”领域发展成为“隐形冠军”。目前,已经培训上海“专精特新”企业家近2000名,先后开设20个班级。
为与国际对标,上海市中小企业办还选拔在第一阶段培训企业中的优秀分子,分批组织到德国、瑞士、美国等国家,与当地的优秀中小企业进行专项对接、学习。
如何创新和变革,如何通过增加企业价值,在瞬息万变的时代领先同行?此前,参加上海中小企业领军人才海外班的上海龙创节能公司总经理曹文龙,似乎找到了答案。此次美国学习之行,让他深深感到上海政府部门在管理创新和职能变革上的大手笔。中国企业一路高歌猛进三十多年,经常听到企业家在讲又建了多少万平方米的厂房,引进多少进口设备……但在快速收获成长的同时,也面临诸多全新挑战,企业运营应该有怎样的思维?企业战略应该有怎样的创新?变革转型的后危机时代,企业生存如何实现基业常青?比问题本身更可怕的是,不知道问题在哪里!而走出去让他切身感受到了中国企业与国外“百年老店”的差距。
培训不是让企业家去拿学位,而是营造一个让企业家思考、学习的氛围。领军人才培训班不但是企业家“充电”的课堂,更是中小企业抱团成长、取长补短的平台。在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支持下,还组建了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家联谊会及上海市“专精特新”智能制造、绿色食品、绿色消费品专业委员会,支持开展“联谊、联智、联业”活动。
傅新华表示,领军班同学大多都来自不同行业、有特色的企业,且都有数十年的企业经营经验和广泛的人脉资源,同学之间的交流有很多共同的需求却没有利益的冲突,在很多环节上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互补。如今在企业家学员之间已经形成典型的“组团合作”和“互助合作”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