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鹏飞:《荒野猎人》票房不错?只是个意外
《荒野猎人》在内地票房火爆,改变了多年来引进艺术片票房扑街的局面,虽然是个意外,但这依然是个明显的信号,联系到网上一直流传的2017年起增加好莱坞引进片份额或放开批片(专门针对艺术片和奥斯卡获奖影片)的传言,好莱坞希望将奥斯卡获奖影片和艺术片大量引进内地的期望得到进一步加强。未来内地电影市场格局会否改变,我们该如何看待好莱坞艺术片?这一切都值得深思。
《荒野猎人》剧照
《荒野猎人》票房大卖只是个意外
《荒野猎人》在内地上映首周末取得2亿票房,成为首部在内地破亿的好莱坞“小片”(相对于传统好莱坞大片而言),虽然后劲不足,恐难突破4亿,但已经是这个类型片能取得的最好成绩了。然而它的成功,主要归功于“小李专业陪跑20年终于拿到小金人”的话题效应,带动了影片的关注度,大家涌进电影院,或许看的并非是这部电影,只不过是要凑凑小李的热闹而已。就是小李本人,在内地的票房号召力,其实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大,之前他为了小金人而参演的《被解救的姜戈》和《了不起的盖茨比》也都票房失利。
回顾历史,自从94年第一部好莱坞分账电影引进中国以来,大场面,大制作,视觉奇观,就成为了在内地市场成功的好莱坞电影必不可少的因素。好莱坞大片之外的引进片,很少有能够取得票房成功的。
《荒野猎人》剧照
近些年来内地引进了一些和《荒野猎人》身份相似的奥斯卡获奖影片,都是在获奖之后有了一定知名度才被引进,但这些好莱坞“小片”全都票房扑街。2011年最佳影片《国王的演讲》615万票房,2012年最佳影片《艺术家》才400多万,最佳女主角影片《铁娘子》550万,同年最佳外语片《一次别离》400万出头,这几部电影由于票房前景不佳都是以被买断的批片形式上映。《姜戈》作为分账片于2013年获奖后2个月就上映取下1800万,此后2年获奖的奥斯卡影片除了《地心引力》是兼顾商业和艺术的大片,早就于获奖前引进以外,再没有发行方敢于尝试奥斯卡影片了。
因此这次《荒野猎人》票房如此火爆实在是个意外。
好莱坞“小片”为何频频票房失利?
很简单,一方面是文化隔阂水土不服,另一方面来说,中国观众有看好莱坞大片的传统,却没有看艺术片的习惯。
先说口味。看电影和下馆子大体上是一回事,世界上各个国家、地区独特的文化环境孕育了独特的口味,不管是吃饭还是看电影,能够在全世界内广泛流行的,不论是馆子还是影片类型,并不太多。
法国这些年来票房比较成功的都是本土喜剧片,像《欢迎来到北方》,《岳父岳母不好当》里面都是法国人喜闻乐见的地域文化梗,我们拍的《夏洛特烦恼》弄过去他们也根本看不懂。韩国电影呢,除了本土喜剧片,也就是民族主义鸡血片比较受欢迎,《太极旗飘扬》《鸣梁海战》都是如此。
与此同时,国产高票房电影在海外也也有不少失利。《捉妖记》算是特效突出的中国大片了,北美上映不过是几十万美元。也就只有成龙、周星驰和甄子丹这样的香港电影人,靠着香港电影曾经的辉煌打下的口碑,在东南亚一带还有点票房号召力。
世界影史这么多年,只有好莱坞大片具有相对持续稳定的世界影响力,华语功夫片曾经具有地区影响力。好莱坞大片之所以横扫全世界,在全球各大票房市场都能取得成功,一方面固然离不开美国和西方文化处于强势地位的大背景,但其视听特效确实全球只此一家,别无分店,毕竟需要底气烧钱搞大制作,首先得拉到投资。
《荒野猎人》剧照
大多数的好莱坞大片就像是麦当劳肯德基,它和快餐一样满足了人们对视听娱乐消费的基本要求,因此得以在全世界流行。
再说看电影的传统。90年代内地电影市场凋零,之所以要引进好莱坞大片,是要靠它们来吸引观众进电影院的,因此引进大片的原则就是:大场面,大制作,视听效果爽到爆,这样大家才愿意去电影院看嘛。否则一张光盘能解决的事情,何必花钱呢?
经过这么多年的市场培育,中国观众形成了独特的观影习惯,引进片故事讲的好不好先另说,画面一定要劲爆。21世纪初灾难片一度在国内特别受欢迎,什么《后天》、《2012》,北美观众都觉得剧情渣渣,国内票房好的不得了;到后来像《环太平洋》、《变4》、《速激7》这样类型的,都是国内票房好过北美票房。同时好莱坞大片在国内观众心目中也具有极高的知名度,诸如007系列、碟中谍系列和最近两年最火爆的超级英雄系列电影国内观众都耳熟能详,大家对于影片的主演或许不一定清楚,但影片要讲的故事绝不陌生,这也替好莱坞节省了一大笔宣传费用,也是好莱坞艺术片不具有的先天优势。
因此提到引进片,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看特效,市场是需要培养的,特效大片的市场基础已经非常牢固了,但是好莱坞艺术片在国内可是观影基础较弱,票房扑街就很正常。
《荒野猎人》成好莱坞“小片”进军前兆?
其实好莱坞对于国内观众的这种观影习惯是比较头疼的。毕竟大片看多了总有一天要审美疲劳,光靠一种类型片打天下不保险,好莱坞急需发掘出其它能够赚钱的类型片。
奥斯卡获奖类影片具有潜在可能。因为这类影片本身质量是过硬的,小金人的加持也能让其具有一定话题性,这是能卖出好票房的重要基础。另外,相比于《50度灰》、《疯狂的麦克斯》这样的限制级影片而言,奥斯卡系影片也没有审查方面的风险。
好莱坞对于艺术片大举进军内地的布局其实早就开始了。早在2014年关于“引进片配额从34部增加至44部,新增部分全部用于艺术类型电影”的传言就在网上流传,去年习近平访美之后达成的《分账影片进口发行合作协议》一直没有公布细节,又有传言称引进批片的份额将会逐步全面放开,以后奥斯卡获奖影片或将大部分被买断引进。
每次传言都是来源于外媒,这明显是借助舆论放风,试探国内的口风,以期在中美电影谈判中掌握主动。
《荒野猎人》剧照
而现在《荒野猎人》的成功更是给了好莱坞莫大的信心。既然有一次成功的经验,就有可能复制下去。可以想象,在明年最新一轮的中美电影谈判中,增加奥斯卡获奖影片和艺术类电影引进份额肯定会成为其中的焦点之一。
市场是需要培育的,只有长期高频率地播放,才能形成持久的话题性,才能逐步培养观众的忠诚度,光靠每年引进一部奥斯卡最佳影片,就算偶尔成功一次,也不会具有可持续性,这一点,所有人都明白。所以,必须是大批次、持续广泛的引进。
总而言之,《荒野猎人》的票房成功,在以后电影市场发展史上,或将是一个分水岭式的存在。它是一个信号,这才是这部电影真正的意义所在。
未来内地市场电影格局展望
《荒野猎人》的故事到这就结束了,但是未来国内电影市场格局将如何演变,是每个关心中国电影的人都无法忽视的话题。
从根本上来说,由于加入WTO时所签订的协议约束,国内电影市场逐步开放是大势所趋,这些年来电影局一直努力延缓好莱坞电影全面进入内地市场的步伐,是寄希望于华语电影能够在和好莱坞电影的竞争中慢慢学习成长起来,从而达到和好莱坞电影抗衡的水平。应该说,国产电影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如果真的要全面对好莱坞放开市场,结果恐怕还是很难预料。
当然,全面放开市场在短期内可能性很小。在中国电影没有施行分级制的前提下,光是电影审查就能够挡住很大一部分好莱坞电影。其次,通过推迟其上映时间,在每年的1月、11月等特定档期密集上映让其自我消耗,或者以“国产保护月”这样的方式。市场的主动权是掌握在我们手上的。顺带提一句,国产电影在美国上映,也得不到太好待遇,《美人鱼》在北美被定为R级,只有35家影院上映,虽然单馆票房成绩惊人,评价也大多看好,最后也没有扩大放映规模。
在好莱坞商业大片和好莱坞艺术片之间,相对来说前者更容易引进。因为商业大片纯粹就是为了赚钱,涉及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内容有限,但是奥斯卡获奖影片或多或少都会体现美国的政治正确,比如前两年引起争议的《逃离德黑兰》和《美国狙击手》等片。电影产业既是娱乐产业,也是流行文化产业,它所代表的不仅是一门生意,更重要的在于其文化意义。中国电影不仅不能坐视好莱坞逐步蚕食自己的市场,而且应该在竞争中学习成长,建立自己的文化品牌。
中国家电市场曾经是日韩系的天下,后来国产品牌崛起了;中国手机市场国产手机曾经都是山寨货,现在国产品牌也崛起了;中国高铁靠市场换取技术,现在已经全面国产化还能出口了,这些都是利用国内巨大市场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力量最终实现国产逆袭的超过例子,中国电影何时逆袭?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