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天成:香港小学生都要起个英文名
在香港,小学一年级是九年强迫教育的开始,类似于内地的九年义务教育。说“强迫”,既是因为那是compulsory education(强迫教育)的中译,也是因为法律规定,香港父母必须送适龄儿童,也就是6到15岁的小朋友入学,如果违反了,父母会被抓去坐牢的。从小学一年级到中学三年级,学生可以选择就读免交学费的官立学校,或是交少量学费的津贴学校,或是交全额学费的私立学校。我读的教会学校受政府资助,属津贴学校。学费没有免,但不贵,也没有因为要进入好学校而送礼、走关系的情况发生。
除了强迫教育,小学一年级对不少香港人的意义还在于要取个英文名字。取英文名在香港真的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朋友同学间经常会以英文名相称。许多我的朋友,到现在我都不知道他们的中文名叫什么。一旦知道了,不夸张地说,仿佛友情都能跨进一步。
也不是所有香港人都有英文名,但英语老师一般都会鼓励学生取一个,这样在课堂上喊名字的时候比较方便。记忆中,一班三十多四十人,一般就只有两三个能坚持不取英文名。
取英文名的风气,不光流传于青年人之间。上年纪的人,跟外国人稍微有接触的,也会图个方便,弄个洋名。我父亲是做外贸的,当然有英文名;而我母亲上教会,英文名是神父起的。而我祖父母那一代,就只有我姥姥领洗过了,所以墓碑上刻上了圣名,也就是个洋名。
在国内,人名会有时代的烙印。叫学军、卫红、向阳什么的,就是在“文革”年代出生准没错。其实,香港人的中文名也一样,反映了这名字所处的年代,这个现象甚至蔓延到香港人的英文名。
中文名中,看看香港明星就知道了,什么德华、富城,总有一股60年代出生的香港人的港味儿。香港人很少取一个字的名——黎明来自北京,当然是例外。
女生中,70年代出生的,取名比较传统,都是什么婷、什么玲、什么仪、什么珊的,特别是佩珊,这是70后典型的名字。80后的名字,创意就多起来了。看看Twins的成员名字——蔡卓妍、钟欣桐,都没有规律可循,所以她们最初出道时,都以英文名Twins主打,后来香港人才昵称她们为阿Sa与阿娇,也不叫她们的中文名。
然而,通过一个香港人的英文名,大概也能猜得出来他是在哪个年代出生。老一辈的人,男的叫John,女的叫Mary,很常见,英文课本上的对话人物也用这两个名字。到我的年代,这两个名字就不太流行了,取而代之的,男性有Kelvin及其变种Kevin,Anthony及其变种Antony、Tony,等等。而女的就不得不提Vivian——话说在90年代初,也就是我辈上中学的时候,众多男生的梦中情人——周慧敏正大红大紫,女神的名字正是Vivian,搞得众多女生也跟着取这名。其实啊,大家有所不知的是,Vivian一般是个男用名,女生版本是带e的Vivien或者Vivienne。但既然女神用了,跟着取准没错。到现在,Vivian遍地都是,90后的香港人就很少取这个名字了。
周慧敏
取名的周期盛衰现象,其实中外都有。在一部纪录片《苹果桔子经济学》(Freakonomics)中,就说英文名Ashley曾是美国上流家庭出生的女孩最流行的名字,但后来大家都跟风,大家闺秀就不敢再取了。此外,纪录片中还讲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经济学家发现,美国人取一个令人联想到是黑人的名字,比如Tyrone,Monique,Deshawn,会影响到其日后的收入和事业发展。不过香港人没那么讲究,甚至都不知道每个英文名在外国人心目中的观感。
那现在香港最流行什么英文名呢?答案是那些老外不会取的名,百花齐放,连老外听到也会惊讶的那种。举些真实例子吧:Thirteen(十三)、Square(正方形)、Dior(迪奥,法国名牌)、Greenie(小绿人?)、Money(钱),都是我听过的,甚至有些正是我朋友的名字。但这些港版英文名通通都还不够雷人,香港人在英文名上的登峰造极之作,当然是Angelababy!在普通的Angela后面加上baby,整个名字顿时变可爱了。这个个性化的名字,对杨颖的演艺事业帮助不少,也引来女孩争相仿效。
郭美美的微博名,不就加了baby嘛。
Angelababy
(本文选自《我们香港这些年》,出版日期:2016年3月,出版社:中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