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慕麟:香港米老鼠到底为何“减肥”?
几日来,一则有关香港迪士尼乐园的新闻登上香港媒体的重要版面。不是有新游览区落成,不是门票又加价,而是乐园进行了开业十年多来最大规模的裁员。
根据香港媒体报道,香港迪士尼乐园这次裁员规模不多于100人,包括在园区工作超过十年的“开园元老”,涉及都是后勤支援人员,主要是中高层行政管理职位,前线员工未收影响。各人即时被解雇,按年资获得离职补偿金。工会及政府劳工处表示没有收到员工求助。乐园发言人表示,乐园不时检视业务需要,为乐园长远发展建立良好基础。
香港迪士尼乐园本年度将新开的“铁甲奇侠”园区效果图
港迪士尼乐园爆最大裁员潮引揣测
访港游客人数继续下降,香港旅游业、零售业表现不见起色。“多事之秋”,香港迪士尼乐园也并不平静:2月公布的2015财政年度业绩,乐园由盈转亏,连赚三年后录得1.48亿港元的亏损;就在上月,带领乐园扭亏为盈的行政总裁金民豪以个人理由辞职,由乐园运营副总裁刘永基接任。
一时间,媒体议论纷纷,从各个角度揣测原因,有的谈香港-内地关系的大背景,有的分析旅游业和迪士尼全球布局的小背景。
在当前背景下,香港迪士尼乐园爆出开业来最大规模裁员潮确实显得有些敏感。有媒体报道,员工人心惶惶,担心再有下一波裁员潮。香港立法会旅游业界议员姚思荣表示,迪士尼应交代裁员原因以释除公众疑虑,若迪士尼决定停止投资香港的乐园,特区政府应考虑把预留作扩建的土地收回,改与其他景点合作。职工盟立法会议员李卓人则促请作为乐园股东的特区政府叫停裁员。还有报章将裁员与乐园行政总裁换人联系起来,指美国迪士尼逼退本土派的金民豪,安插美国帮,新官上任后即清洗本土员工。
实际情况真是如此令人不安吗?至少有前线员工表示,她以及她周围的同事对这次裁员并没有什么特别反应,或感到震惊。一来裁员主要针对裁掉的是中高层职位,前线员工没有受到影响有限。再者,裁员的传闻早已传开一直都有,并不是突然杀个措手不及访港客日渐下降背景下的裁员也是意料之中,与更换行政总裁更没有关系。事实上,香港迪士尼的而且裁员举措行动也一直都有,去年就曾有整个部门遭到裁撤 。
香港迪士尼乐园开业十周年,但被指十年成绩单不及格。
十年成绩单不及格 米老鼠形象受损
迪士尼乐园在香港本地舆论中的形象并不如她所创造的一个个卡通人物般可爱、善良。提到本地另一个主题乐园——香港海洋公园,人们往往联想到的是关于老香港的美好集体回忆,关于公园董事局前主席、“兰桂坊之父”盛智文与香港共进退的故事。相较于这个土生土长的亲儿子,迪士尼这个外来领养的孩子似乎总是在犯错误,受到批评。
乐园开业初期就被批评管理不接地气,“大美国主义”盛行。如乐园不想经本地旅行社销售门票,旅行社想从迪士尼订票,需先交数额庞大的保证金。海洋公园前主席盛智文指出,迪士尼乐园部分管理层不了解香港,除了和旅游业界关系一般,更不懂得与香港传媒相处,经营和宣传经常碰壁。
事实上,这并不是迪士尼乐园第一次表现出水土不服。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迪士尼在巴黎开设欧洲第一座乐园时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如乐园内禁止饮酒,令习惯于在午餐和晚餐喝酒的欧洲人感到不满。迪士尼以为星期一游客会少些,星期五游客会多些,但实际情况却是相反。迪士尼发现游客高峰期和低谷期数量相差巨大,因此在低谷期需要解雇一部分员工,而这又违反了法国的劳动法律。
而另一个重大文化冲突是迪士尼错估了法国人以及欧洲人的热情,以自身文化为傲的法国人不会像日本人一样为美国的米老鼠、唐老鸭疯狂,甚至将其视为美国的文化侵略。一系列错误预判和经营不当导致巴黎迪士尼乐园开幕初期录得巨额亏损,之后通过调整产品价格,修改乐园名称,改变针对欧洲大陆不同国家游客的行销策略等措施,乐园状况才逐步改善。
不过当美国米老鼠初来香港时,她显然没有吸取之前的教训。乐园开园前发生食环署卫生督察进园检查食品卫生被要求除帽及拆除帽徽事件,惹来多方批评。乐园首任行政总裁罗宾逊曾私下表示,未能适应香港传媒进取式的报道,需求助本地的公关。2006年春节期间乐园因入场人数爆满,于中午提早关门拒客。乐园的经营安排和应对遭到本地舆论的口诛笔伐。不少游客担心被拒入园,纷纷转往其他景点,如海洋公园。迪士尼乐园刚来香港的印象分就没有及格。
领养这个孩子,香港政府是用了纳税人的真金白银,花了大价钱,迪士尼乐园的成长表现更为引人关注。乐园自2005年开业连亏六年,直到2012年首次录得利润1.09亿港元,2013年扩大至2.42亿港元,2014年达到最高的3.32亿港元,但2015年又转为亏损。由于资金要重新投入用于扩建,所以作为乐园大股东的香港政府即使在盈利年份也未获分红。另一股东美国迪士尼公司虽也未获分红,但根据协议每年可收取专利权费用和管理费,有媒体以公开资料计算,近5年的管理费已有约2.5亿港元。
2009年7月,香港立法会财务委员会通过迪士尼扩建协议,允许香港政府将62.5亿港元的贷款转换为股份以支持迪士尼乐园发展。香港政府变相又用公帑为迪士尼投了一笔钱,协议被形容为形同“割地赔款”的“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
舆论质疑港府与迪士尼公司合作协议不公,而被寄予厚望的迪士尼乐园表现也不如预期。港府当年引进迪士尼希望能带动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但从2005年到2014年,9年乐园入场人数从未达标,总数5180万较港府1999年的预期6117万少了15%。9年来乐园累计为香港创造651亿港元经济增加值,也较预测的721.9亿少了10%。2015年9月12日,香港迪士尼乐园开业十周年,本地媒体指迪士尼乐园十年成绩单“肥佬”(不及格),有报章发表评论称,香港这十年学费已经交够。
裁员控成本 香港米老鼠需调整
迪士尼乐园在香港的形象既然如此糟糕,无怪乎一有任何风吹草动就引人揣测,何况是开业至今规模最大的裁员。有旅游业界人士表示,裁员最直接的动因还是需要控制成本,因为上一个财年乐园转盈为亏,整体访客量也下降。面对压力需要作出调整,裁撤冗员,将不必要的业务外包,减轻资产负担。预计这只是一系列调整和重组计划的开端,未来其他新举措会随着乐园扩建,新表演项目推出,新酒店开幕等逐步出台。
不管裁员背后原因为何,调整是有必要的。香港的这只米老鼠从当初万众瞩目、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到如今星光渐暗,形同鸡肋,想必也有一番心路历程。如何调整经营思路,不断推陈出新?如何扩展客源,降低对内地游客的依赖?如何增强游客体验,提升忠诚度?如何长远规划而不仅仅关注眼前利益?这是迪士尼乐园应该思考的,也是作为乐园股东的港府应该思考的,也是目前处于低潮的香港旅游业应该思考的。待下份成绩单出炉若还未见起色,保不齐人们又会猜测香港米老鼠出了什么问题。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