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仁平:马步芳是谁,展览解说取代不了定论
(本文转自《环球时报》。)
围绕民国人物马步芳的历史评价问题近日成了网上舆论热点。一段时间以来网上爆出西宁马步芳公馆(馨庐)陈列的史料和解说词完全从正面评述这名民国时期的军阀,而对他残忍杀害红军西路军被俘官兵及解放战争时期负隅顽抗的行径却做了回避。此外一位名叫梁兴扬的陕西道长写了一篇题为“什么人在纪念马步芳”的文章,尤其受到关注。
最近几天传出消息说,这名陕西的道长受到当地公安国保支队工作人员的约谈,他被要求作为道士“不要关心国家大事,不要发表政治观点”。更进一步的网传消息称,他的师父也被约谈,要求撤销他的职务,开除道籍。这引发了更为激烈的网民情绪。
围绕这件事,厘清一些基本的线索或许比增加新的评论更为重要。
马步芳
第一,马步芳作为那个时期的反面人物,在历史上是有清晰且明确定论的。这一条不可能翻案。
第二,马步芳作为在很长时间里主政、统治青海等西北部地方的行政长官和军阀,经历了多个重大历史事件,因此他有复杂的一面,或许也在具体历史时期里或针对某个具体问题发挥过某种正面作用。在对他做评价时,大概既不应因为他政治上的反动而拒绝承认他扮演过的有益角色,也不能为显示这种客观性而淡化他犯过的罪行,走向另一极端。
第三,马步芳公馆作为一个旅游点,里面的陈列和解说词显然有些美化房子的旧时主人。这个问题或许更多是地域性原因和旅游商业利益推动的,会造成一些局部的误导,但这不代表国家对马步芳的主流看法起了变化,这个展馆陈列不了历史对马步芳的盖棺论定。青海官方早在争议激化之前就表示将对展览的内容和解说词等做“专项治理”,就已说明了问题。
第四,梁兴扬道长可能遇到了点麻烦,但这更像是基层意见表达与官员治理态度之间的摩擦。目前这起摩擦本身并没有进一步激化的迹象,当事方似乎都愿意事情朝着化解的方向“软着陆”。
第五,官方总体上希望“低调处理”此事,不愿意将梁兴扬是“道士”,而马步芳有“穆斯林”身份这个“敏感点”突出出来,担心事情被炒大会引发针对特定宗教的讨论,这些应当说是可以理解的。一些人在争论中提出的质问和主张或许在政治上正确,但即使这样,维护和谐的现实难处未必就逻辑荒唐,考虑实际效果常常是工作的有益角度。
第六,既然发生了这些争议,也不是什么过不去的事。官方既要引导有关的讨论,也不应把它看得过重。工作的目标之一当然是“少出热点”,但偶尔还是会出,这就是客观世界。应当相信,社会的真实承受力比我们在一些事前所担心的情形要强大、有韧性得多。
第七,应当尽量保护公众为维护主流价值所表现出的热情,追求其他正当工作目标如果能不以挫伤民间的这些积极元素为代价,当是最好。
最后我们想说,涉及历史的事情大多挺复杂,尽管争论时大家都容易有激烈的表达,但在通常情况下,尤其是在一个大的利益和价值共同体之内,我们或许都不应过度追求简单的结果,而有必要接受某种弹性空间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