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宇锋:也谈“近乎零成本的国内漫游费为何不取消”
近日,观察者网转载了某央媒的《近乎零成本的国内漫游费为何不取消?》(以下简称《近》文)一文,文中提到“……最近,一项被称为‘化石级’的费用——国内漫游费又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
在具体分析漫游费之前,笔者想来谈谈这个“热议”。笔者在百度指数(http://index.baidu.com/)上查找了“漫游费”和“国内漫游费”两个关键词近一周和近半年的全国范围指数趋势,百度提供的结果如下:
指定关键词最近一周(4月15日至4月21日)的趋势(“漫游费”为蓝色、“国内漫游费”为绿色)
指定关键词最近半年(2015年10月1日至2016年4月21日)的趋势(“漫游费”为蓝色、“国内漫游费”为绿色)
《近》文自己标注是在4月21日21:07发表的,通过百度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近半年来虽然“漫游费”和“国内漫游费”这两个关键词的搜索量一直有小幅度的波动,但并没有很高的搜索量(2015年10月3日“漫游费”一词搜索指数为503,是2015年10月1日至2016年4月20日间最高值),从数据上看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热议”一说。
别被第一张图的线条骗了,那可不是搜索指数在21:07前增长了,而是在“漫游费”4月20日的指数187和4月21日的1052间拟合了一条曲线,“国内漫游费”的指数也由前一天的63上涨到了406。所以笔者想在解读“漫游费”前先问一句,媒体行业对于“热议”一词的定义到底是什么?什么时候我们的官方媒体也学会香港记者那一套,总想搞个大新闻了?
好了,回归正题。首先从与各位用户最相关的内容开始谈起。
《近》文中提到了去年5月海南联通一位用户没有离开海南就产生漫游费用一事,根据新华网当时对此事的报道,海南联通已经将此费用退还给了用户。这种A省基站信号覆盖至B省边界地区导致B省用户产生漫游行为的情况在业内被称作“边界漫游”。
笔者就此采访了一位常年工作于某三省市交界地区的通信工程师张振雷,张工表示多年前“边界漫游”属于常见问题,现在可以通过将交界处基站设为非漫游状态以预防此问题——毕竟现在的运营商不会傻到为了几十块钱就要冒被用户投诉至工信部的风险。
(顺便说一下,如果用户对运营商客服中心的任何处理结果不满意,都可以向工信部发起申诉,网址是http://www.chinatcc.gov.cn:8080/cms/。)
而且一旦由于技术失误导致这种问题,在明确“漫游”行为确实发生在边界地区基站后,运营商都会退还这笔费用。所以在省区市边界地区生活、工作的用户们不用担心,钱丢不了。
《近》文引用专家的观点称漫游费现在成本“一年不到一分钱,相当于成本趋近于零”。然而这只是单纯计算为漫游而付出的成本,并且是在理想状况下才能得出的。
什么是理想情况?漫游地与归属地使用同一套计费系统,全部采用IPRAN传输方式而不是传统的SDH传输,漫游地部署4G网络并支持VoLTE功能……有任何一条不满足都会大幅度提升漫游这一行为造成的成本。
就像中学物理题一样,题目里总会强调一些现实当中不可能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条件,“真空中”、“绝对光滑”、“忽略尺寸的质点”……
不知道读者们有没有想起物理学笑话“真空中的球形鸡”
《近》文还指出取消国内漫游费“在国际上是有例可循的”,并举出美国、俄罗斯、印度、欧盟等例子。没错,美国同一个运营商跨地区打电话确实是没有漫游和长途费用,然而美国有跨运营商漫游啊,简单说就是A运营商用户在没有A运营商信号覆盖的地区可以漫游至有协议的B运营商网络。考虑到美国各大运营商可怜的网络覆盖情况,结果可想而知……
嗯,《近》文说的没错,它强调的是“同一个运营商”嘛。可“俄罗斯、印度等国都在计划取消手机漫游费”这句话槽点可就多了——“计划”取消?中国电信已经取消了国内漫游费了好吗!你用两个“计划”取消的例子来指责“已经”取消的公司,这真的合适吗?
欧盟这个例子笔者个人认为也不是很恰当。首先,《近》文全篇都在讨论“国内漫游费”,而此处的例子是欧盟28个成员国间取消“国际漫游费”,这明显是在偷换概念。
好吧,或许《近》文拿欧盟举例的潜台词是,“人家国际漫游费都取消了,你区区一个国内漫游费怎么还不取消”。笔者想指出,欧盟成员国之间取消国际漫游费的行为不是运营商主动取消的,而是欧洲议会通过法案强制要求成员国境内运营商从2017年6月15日起取消欧盟地区内国际漫游费,而在我国并没有人大通过的法律或者行政部门发布的法规要求运营商取消漫游费。
而且欧盟法案并没有彻底取消漫游费——欧盟各国通信资费标准并不相同,为了防止资费较高国家的用户前往资费较低国家购买SIM卡,这个法案中对漫游时使用的语音通话、短信和流量做出了限制,超出限制部分还是要收取国际漫游费的。
《近》文同时指出2012年我国移动漫游费收入累计718.5亿元人民币,占国内移动通信收入的8%到10%。为什么要使用2012年的数据?要知道在上个月三大运营商就已经公布了2015年度的财报(http://www.c114.net/topic/4890.html)。
如果有读者注意过2012年度三大运营商的财报(http://labs.chinamobile.com/caibao2012)就会发现,那年三大运营商的净利润整体是在增长的,而离现在最近的2015年度,中国联通营收、净利双降,中国移动收入增长但利润小幅降低,唯一保持增长的中国电信也仅仅是“微增”。
用高利润增长年份的数据来评论运营商收入不合理,而无视2015年度运营商为贯彻“提速降费”政策而造成利润增长率下滑的努力,《近》文这一手“偷梁换柱”玩得还真是漂亮。
一位叫“日彻空山”的观察者网读者评论道:“为什么认为漫游费是零成本的?移动电话比起固定电话,真正的卖点就在移动,就在漫游。如果最大的卖点都被认为是零成本不用收费,那干脆都免费了吧,干脆把几个电信公司全部改编回邮电局,员工全部收为公务员,电信业务全部转为政府的免费公共服务吧。”
笔者赞同他的大部分观点,然而他的评论有116个“踩”,而“顶”只有52个。看来很多读者并没有理解其背后的意思。
实际上在上一轮国企改革中,国家就已经提出国企要分为两类,“公益类国企”和“商业类国企”,前者是担负保障国民经济发展责任、应经常承受政策性亏损的国有企业,后者则要承担起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放大国有资本功能、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任务。
国资委将三大运营商归类为“商业类”。正如“日彻空山”所说的,如果舆论认为通信业是“空手套白狼”,那就应该把运营商跟中储粮一样归类为“公益类国企”——这样我们这些通信人也就不用再天天出门推销宽带电话卡了,反正国家又不指着我们挣钱对吧……
观察者网网友“Lovemydog”则评论说:“谁不知道通信设备修建的时候,拿了国家的钱?最后赚的钱被你们这些国企中上层分了!谁不知道你们吃香喝辣,打电话不要钱,换高端手机也不要钱?你以为你们那点事别人不知道?”
言辞虽然激烈,但也确实反映出许多人对运营商的观感。笔者承认运营商过去存在很多问题,在不断改进后,也仍有继续改革的空间,但不得不指出的是,批评要打准靶心。
首先,运营商不仅拿不到国家的钱,还要向国家上缴利税。
什么?你说TD-SCDMA?国家对TD的投资是交给研发单位的,对中国移动的照顾是减免上交利税而不是给移动掏钱。
顺便说一下,三大运营商里最有钱的是中国移动,中国移动前董事长奚国华在2014年的年薪是217.5万元,而2015年新上任的董事长尚冰全年只拿了13.67万元。中高层领导的薪酬待遇都在下调,基层员工基本不变,这是三大运营商2015年度人员工资的整体情况。至于换手机不要钱、打电话不要钱,确实不要钱,直接从工资里扣。
合理的批评应该是受到欢迎的,由于行业门槛,笔者也能理解,总有些批评偏离事实甚远,这或许是难以避免的。但在不时有评论公然鼓吹外来资本进入通信服务市场的背景下,大媒体还发出不严谨的指责,就不能不让人担忧了。
鼠尾解读:
其实现在所谓的“漫游费”只是运营商区分不同客户群体的一个市场化营销策略而已。无漫游的套餐总价及通话单价都贵一些。有漫游的本地套餐总价及通话单价都相对便宜。这两类都有各自的目标客户群。这两类套餐差价的存在是合乎市场规律的,差价多少合适可以讨论。况且,本地套餐也有不少可以加个几块的漫游包把接听免掉,主叫也便宜一些,偶尔出几天差临时开通很有用,用完下月再退订就行了。有人会说流量没有漫游费,其实流量也分本地全国的,只是移动很少出本地流量套餐包了而已。我个人其实很想要本地流量包,可惜没有。说漫游费要取消的大部分是既想要本地套餐相对便宜的单价和套餐总价,又不想承担漫游这个缺点的两头便宜都想占的人。就是那种掏小吃店的钱,却要吃不限量自助餐的占小便宜想法。这事儿跟流量套餐包很像,包月包月本来就是当月多少以内一个价的意思,搞个不清零把市场经济规矩都坏了,适当降个价就行了。话说回来,也就国企在市场经济原则上好欺负……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