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洋:为什么澳大利亚背弃了日本潜艇
26日,南澳大利亚州首府阿德莱德,澳大利亚总理特恩布尔宣布了延续多年的澳大利亚海军新潜艇采购案的竞标结果。法国海军造船局最终击败日本和德国企业,赢得了价值500亿澳元(约合385亿美元)的12艘潜艇建造合同。
对于常年关注地区新闻或者防务新闻的人来说,法国海军造船局中标澳大利亚潜艇建造合同多少有些令人意外。因为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媒体有关消息中最常见的就是澳大利亚将可能采购日本“苍龙”级常规潜艇。从澳大利亚前总理阿博特赞赏二战日本潜艇及潜艇部队的“技能和荣誉”,到日本防卫相中谷元在访问澳大利亚造船基地阿德莱德时向当地工业部门推销日本潜艇,再到美国政府和五角大楼积极试图促成日澳交易……关于其他竞争对手的新闻报道是如此之少,以至于大多数报道营造出了一种澳大利亚已经“钦定”购买日本潜艇的结论。
为什么“钦定”的新闻最后没有变成“硬点”的订单呢?这一切,还要从近年来一直不走运的澳大利亚潜艇部队说起。
澳大利亚总理特恩布尔(左2)视察阿德莱德海军造船厂
吃亏多年的澳大利亚潜艇兵
澳大利亚周围的海洋分布着大量的群岛,又密布着各种通往亚洲、南美洲和北美洲的重要航道,天然适合潜艇部队,因此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一海域都成为潜艇相对活跃的作战区域。
澳大利亚海军可以算是远东国家中较早装备潜艇的部队之一,早在1914年就拥有两艘英国制造的潜艇。但它却也是远东国家潜艇部队中比较倒霉的一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不到30年里,澳大利亚潜艇部队经历了两废三立的坎坷,二战中更是面临“光杆司令”的尴尬——整个二战期间,太平洋海域虽然成为英美潜艇打击日本海上运输线的舞台(因为日本海军不擅反潜,太平洋的潜艇战对盟军来说相对轻松),但澳大利亚潜艇部队在这一时期只有一艘又老又旧的荷兰二手潜艇作为反潜战靶标(这艘潜艇大部分的生涯还是在维修和故障中度过的)。
战后,澳大利亚海军从英国获得几艘老式潜艇,组建了一支潜艇舰队,但在整个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主要是为水面舰艇部队充当反潜训练靶标。直到1967年,澳大利亚海军才拥有第一艘合格的作战潜艇——一艘英国订造的“奥伯龙”级常规潜艇。
虽然后来八艘潜艇的订单被海军航空母舰的需求压缩成六艘,但装备焕然一新的澳大利亚海军依然在冷战中后期活跃于整个南太平洋地区。由于美国全部常规潜艇早早退役,日本海上自卫队的潜艇部队长期“专守防卫”,澳大利亚的常规潜艇便经常被用作特别任务艇,进入东亚大陆架的浅海搜集情报或执行特别任务。至今在网上搜索“澳大利亚潜艇、渔网”或者“澳大利亚潜艇、上海”,人们还能找到不少当年澳大利亚潜艇兵在中国沿海半真半假的黑历史。
澳大利亚皇家海军“奥伯龙”级潜艇编队
随着奥伯龙级的老去,澳大利亚海军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规划新一代常规潜艇。由于没有潜艇的设计能力,澳大利亚最终选定当时在常规潜艇界享有盛誉的瑞典考库姆造船公司设计并参与建造六艘新一代常规潜艇“科林斯”级。由于澳大利亚周边海域相对开阔,加上海水深度大多在200-1000米,大吨位常规潜艇就成了澳大利亚海军的心中所属。“科林斯”级排水量高达3300吨,是当时世界上较大的几款常规潜艇之一,“瑞典设计”和各种子系统也被认为相当先进,服役时也曾名噪一时。
坑人的“科林斯”与澳大利亚的教训
可对于科林斯级,澳大利亚海军的使用经历一点也不愉快。相反,历史上大多数时候在吃亏的澳大利亚潜艇兵们又被“科林斯”坑了个苦不堪言。该型艇从服役开始就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包括噪音过大、柴油发动机振动过于严重、发电机可靠性低、电子作战系统难以使用等。2011年8月,“法恩科姆”号在水下航行中突然遇到电动机故障,按照规定程序上浮准备维修时故障又莫名消失了。2012年9月,另一艘科林斯级潜艇在海上巡逻时遭遇了一场火灾。
科林斯级潜艇
澳大利亚潜艇公司在科林斯级服役后的多年里一直致力于解决各种大小问题,持续的修修补补也让澳大利亚潜艇部队常年无法保持高等级战备状态。2012年澳大利亚的一次审查显示,澳大利亚科林斯级潜艇不合理的后勤保障计划无法保证足够数量的潜艇巡逻。
这种低出勤率甚至影响到潜艇部队的士气。澳大利亚现役潜艇上的艇员工作相对独立,而且潜艇艇组规模不大,出勤率又低,很少有官兵能够在海军中获得较高的军衔。加上潜艇故障频出,许多现役艇员都表示一旦服役期结束就会退役。澳大利亚海军不得不提高潜艇兵的待遇,但这导致一些澳大利亚海军军官的收入还不如他们的士兵,以至部队士气进一步下降……
究其原因,这都是不可靠的科林斯级潜艇导致的。蜚声国际的瑞典考库姆造船公司之所以在科林斯级的设计上“马失前蹄”,很大程度上源于该公司缺少大型潜艇的设计经验。作为北欧国家,瑞典设计的潜艇主要适用于峡湾纵横的北欧水域,通常只有1000多吨不足2000吨,在设计3000吨以上的大型潜艇时,瑞典公司在各项技术和设计上的储备都严重不足,结果导致最终产品性能不佳。
作为第一次自己参与设计潜艇的澳大利亚海军,“科林斯”的失败可算是一个惨痛的教训,而总结的经验第一条,就是不能采用潜艇公司不熟悉的潜艇设计。
澳大利亚周边适合大型潜艇作战使用,因此换代的澳大利亚潜艇在吨位上定在4000吨级。参加竞标的三国潜艇方案中,德国采用的是由2000吨级214型外贸潜艇放大到4000吨的216型;日本则用3000吨级的苍龙级加长舱段后的方案参与竞标;至于法国,他们提出的基本上是本国梭鱼级核潜艇的常规动力型号,梭鱼级的排水量本来就在4100吨(水下4700吨)。
苍龙级潜艇
如果考虑到“科林斯”的教训,我们对澳大利亚做出的“意外决定”就不会惊讶了,因为一切还是按照基本法来的:
德国虽然是潜艇制造强国,但德国同样是一个以制造2000吨以内波罗的海及北欧潜艇见长的国家,其建造4000吨级潜艇的经验要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被瑞典人坑过一轮的澳大利亚人显然不想再替德国人交一次“大吨位常规潜艇设计高级函授课程”的学费;
日本的苍龙级纸面性能也不错,但吨位还是没有达到澳大利亚的要求,日本的改进设计也将自己推到了一个不熟悉的领域,加上日本在AIP技术(不依赖空气推进技术)上积累不足,之前必须仰赖进口的小功率斯特林发动机满足本国需求,在相关技术上还不如中国,显然也不是一个成熟的典范;
至于法国,一方面造过红宝石级核潜艇,经验技术积累都较为丰富,另一方面基于梭鱼级核潜艇改进来的常规潜艇方案大多数系统也都经过了考验,虽说把核潜艇改成常规潜艇要做的事情很多,但法国在2014年就发布了SMX-Ocean级大型常规潜艇,排水量高达4700吨,可见在各个领域法国都准备充分。
红宝石级核潜艇
如果还考虑到法国潜艇使用更先进低噪音的泵式推进设备,垂直发射的巡航导弹发射系统、第二代燃料电池AIP技术、还具备无人机发射能力,那么法国方案最终胜出,似乎就更不应存在疑惑了。
金钱和选票
澳大利亚潜艇竞标结果一经公布,日本方面就表现出了“澳大利亚人有眼不识货”的架势。日本防卫省大臣对结果表示“十分遗憾”,并告诉记者他会向澳方寻求解释,以厘清日本潜艇落选的原因,并据此做下一步的行动;三菱公司的声明则表示:日本的技术能力没有被充分表达,才是项目落选的关键。
也难怪,这是日本打破武器出口三原则后,第一次有机会出口成套大型武器系统(计划出口印度的新明和SP-2水上飞机实际上不是武器)的机会,日本此前做了长期和充分的公关,甚至拉上美国施加影响力。日本潜艇在日本制造的武器中也属于比较有亮点且“价格相对公道”的产品。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澳大利亚根据自己的经验做出了选择,依然没有给日本机会。
有趣的是,在《华盛顿邮报》关于日本竞标失利的报道中,一位英国权威防务杂志《简氏防务周刊》的分析员表示,日本的失利,很大程度上要归罪于“日本在技术转移上的薄弱,以及三菱公司在领会澳大利亚坚持要在澳建造常规潜艇的问题上反应迟钝。”
对日本和三菱公司而言,12艘潜艇、近400亿美元的大单可以提供十多年的丰厚收益并且一举扭转三菱重工利润不足的势头(三菱重工2015财年全年的利润只有660亿日元,约5.9亿美元),同时也可以为日本下一代潜艇积累技术和经验,在日本国内制造则可以为本国不景气的造船工业提供上千个工作岗位。在国际造船业界不景气,三菱公司造船部门严重亏损,此前破釜沉舟的豪华游轮建造又不顺利的情况下,这些工作不仅能为三菱带来稳定的技术团队,还能作为安倍和自民党政府在日本经济建设上为数不多的“成就”大加宣扬。
只可惜,澳大利亚人也是这么想的。
在特恩布尔宣布潜艇竞标结果时他就表示,12艘潜艇将在阿德莱德建造,并为澳大利亚创造2800个就业岗位。特恩布尔当时表示,对澳洲海军、澳洲经济和未来就业来说,这都是很好的一天。他说:“澳洲建造,澳洲就业,澳洲钢材,就在我们站的地方。”
如果演讲结束就举行几场议员补选,那就再好不过了!
如果趁此机会再同因为澳日加强关系而不满的中国改善一下关系,那就更棒了!
在潜艇的选择上,对澳大利亚军方而言,政治的影响微乎其微,决定性的因素依然是技术;但对所有围绕此事表态的政客们而言,所有的技术性决定,最终都要像一笔生意里的各种投资一样,反馈到政治活动的资产负债表中来。从这个意义上,替三菱赚钱、替自己赚选票的日本政客们,与花国家的钱给自己赚选票的澳大利亚新总理,做出的选择都是一样的。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胡言乱语柯青山解读:
无论是从国际关系,还是从潜艇本身的建造质量考虑,只要澳大利亚脑子不进水,是根本不可能给日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