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基:通往“二位一体”的朝鲜“北极星”
【据韩联社报道,28日朝鲜以数小时间隔发射两枚“舞水端”中程导弹(朝鲜代号“火星10号”),结果一枚导弹发射后坠落,另一枚空中爆炸。此前,媒体在报道时常将“舞水端”与“北极星-1”潜射弹道导弹联系在一起。】
4月24日,朝鲜中央通讯社报道了金正恩在现场亲自指导战略潜艇导弹水下试射的消息。“此次试射,目的在于确证导弹冷发射系统在最低发射深度的稳定性、新研制大功率固体发动机的导弹垂直飞行体系的动力学特点、弹体热分离的可靠性以及战斗部核引爆装置在预定高度的工作精确度。”这是朝鲜方面首次确认其“北极星-1”潜射弹道导弹(美韩方面以KN-11代称)使用固体燃料发动机推进。
之前很多媒体在报道“北极星-1”时均将其与朝鲜2010年公开的“火星-10”,也就是美韩方面称之为“舞水端”的中程弹道导弹联系起来。众所周知,“火星-10”的技术来源就是朝鲜上世纪90年代从俄罗斯获得的R-27型液体燃料潜射弹道导弹(北约代号SS-N-6“Serb”),因此将“北极星-1”视作R-27的衍生品似乎也合情合理,两者头锥外形几乎完全一致,之前朝鲜官方报道的几次试射中,其使用液体燃料发动机推进的特征也在证实这些推测。
然而,真相只有一个。
“北极星”,这名字貌似也许可能……真不是开玩笑
作为前苏联建造数量最多的667型弹道导弹核潜艇(北约代号“扬基级”)的主战装备,R-27系列导弹服役期间发射多达161枚,成功率达93%,其技术确实较为成熟。但这种成熟很可能只有对苏/俄海军才成立,毕竟他们有着丰富的液体燃料导弹海上储存使用经验。可储存燃料潜射弹道导弹技术是其不折不扣的“独门绝技”,朝鲜真能玩得转么?
对朝鲜来说,R-27和“飞毛腿”之间巨大的技术跨度并不容易填补。到现在为止,除了外形的相似,“火星-10”和“北极星-1”究竟使用了多少R-27的技术也很值得怀疑,朝鲜弹道导弹问题研究学者徐天然先生在多篇文章中充分分析过这一点。“火星-10”于2010年阅兵首次公开展示,直到今年4月15日才首次试射,发射后不久就发生爆炸,不仅毁了珍贵的白俄罗斯进口MAZ547型6轴三用车底盘,还造成参试人员的严重伤亡。4月28日凌晨的第二次试射也以同样的结局收场,可见这种套着R-27外壳的“超大号飞毛腿”还是不靠谱。
液体燃料推进弹道导弹结构本就较为复杂,为了在潜艇上搭载,R-27又设计得十分紧凑,只有工业实力强如苏联才能保证其可靠性,对朝鲜来说,它不是一个很合适的仿制对象。
以朝鲜有限的资源,攻克固体火箭发动机和冷发射技术固然困难,解决液体推进剂的海上储存和水下点火热发射技术也不见得容易到哪儿去。因此从“北极星-1”2015年5月首次公开试射时就采用冷发射+水上点火技术就能看出,朝鲜的技术选择是很明确的。至于仍然采用液体火箭发动机的原因很简单:那时朝鲜同等级别的固体火箭发动机还没有开始试验,安装发动机就是为了检验出水后点火能否成功,也不用飞多远。
关于这次试射中导弹飞行了多久,目前有两个来自韩国官方不同部门的说法,一是30km,一是“数分钟”。虽然笔者也不知道同一个国家的两个政府部门,眼神儿的差距为啥这么大,但作为固体火箭发动机装弹后的首次测试能有此成果,好歹也是往前迈了一步,至少“导弹垂直飞行体系的动力学特点”应该能学习一个,至于“弹体热分离的可靠性以及战斗部核引爆装置在预定高度的工作精确度”估计得下一次试验才能接触。
笔者上个月曾经撰文分析朝鲜首次大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试验,M-11战术导弹的发动机技术在放大后已能用于泥石-2/沙欣-3这样的中程弹道导弹,把它作为直径相当的“北极星”的动力确实可行。但当时笔者还和大多数人一样认为“北极星”采用液体燃料推进,并没有将两者联想到一起,低估了金将军的姿势水平。
这样一来,当初试验的火箭发动机不过4-5米左右的长度也就能解释了——“北极星-1”全长也不过9米,去掉2米多的头锥部分,留给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空间着实不多。“北极星-1”的真实面貌也就呼之欲出——一款两级固体燃料发动机推进的潜射中程弹道导弹,等等,这个词儿好眼熟!
别急,虽然中国的巨浪-1也符合这个定义,但上回笔者分析过,朝鲜的固体火箭发动机仍然使用落后的燃气舵控制,没有掌握巨浪-1使用的摆动喷管技术。如果硬要给“北极星-1”找个“亲戚”的话……跟它同名同姓的美国第一代潜射弹道导弹“北极星A1”,不仅是两级固体燃料发动机,人家还是燃气舵控制,也是冷发射出水后点火。这“亲戚”要是不认,估计肯尼迪都不答应。
不过攀这个“亲戚”也不容易,尽管冷发射技术较好地解决了平时艇上储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问题,也避免了在发射筒里点火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然而冷发射的实现难度毫不亚于热发射。例如要求导弹能承受燃气弹射的猛烈冲击,这对为了减重普遍采用轻量化结构的潜射导弹弹体强度要求较高,我国的巨浪-2潜射弹道导弹在早期试射中就有过出水时弹体结构断裂的案例。以朝鲜更为薄弱的技术储备,其首款潜地导弹经历的挫折不难想象。
据韩国媒体报道,早在2015年5月公开试射之前,“北极星-1”进行了多达16次的岸上和水下发射平台试验,绝大部分都以失败告终。同年11月28日,朝鲜海军唯一的导弹试验潜艇(西方称之为新浦级)进行首次模型弹水下弹射试验时,模型弹就曾原路返回砸伤艇体。一般说来,由于在冷发射过程中无动力的弹体会受到明显的水流影响,导弹出水时都有较为明显的出水角度(因此燃气弹射冲量还必须充足,防止出水角度太大导致失控),所以只要有一定的弹射高度都不至于原路返回,这说明其燃气弹射系统工作不正常。
控制燃气弹射系统确实不容易。从此次试射可见,在“北极星-1”导弹发射筒筒盖下方有一个水密隔膜,潜艇进入发射深度时,先打开筒盖让海水涌入发射筒,使得隔膜上部到发射筒盖之间充满海水,发射时必须根据深度调节水密隔膜下的气压,保持与膜外水压一致,使得导弹在冲破隔膜时不会因压力剧烈变化而导致弹体失控达不到预定高度。
从这次“北极星-1”出水时较为笔直的姿态和成功点火爬升等动作来看,虽然可能有发射海域水深较浅(冷发射的允许发射深度范围确实不如热发射)、水文条件较好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但仍说明朝鲜科研人员屡败屡战的坚韧精神终于获得了回报。
朝鲜潜射弹道导弹的部署可能
目前朝鲜核导的发展方针十分明确,即通过建立完全机动部署的“两位一体”核威慑力量,实现生存能力的最大化。这一点和中国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展东风-22液体燃料机动部署远程弹道导弹(后被东风-31取代)和巨浪-1固体燃料潜射弹道导弹时的想法有相似之处。目前朝鲜通过引进WS51200等型号获得较为先进的远程弹道导弹三用机动底盘,但其潜射弹道导弹还没有实战化载体。
显然,建造弹道导弹核潜艇对朝鲜来说不仅技术上难于登天,也没有多少实际意义——朝鲜潜射弹道导弹的目标显然是日本列岛,威慑美国本土的任务则由完善后的火星-13担负,不需要潜艇有极强的续航力。但通过新浦级试验潜艇的建造和使用,朝鲜未来建造类似前苏联629型(北约代号高尔夫级)这样可携带2-4枚导弹的常规动力弹道导弹潜艇并非不可能。
2015年12月之后,“新浦”入坞进行修理和加改装工程。指挥台围壳两侧各加装两排流水孔,和中国海军功勋卓著的“长城200号”弹道导弹试验潜艇类似。其作用是使海水快速流出,改善潜艇上浮时的稳性,代价是影响了静音性能。
尽管这种潜艇的技术水平相比中国海军最新的32型常规动力导弹试验潜艇可谓天渊之别,后者不仅综合静音性能出色,还拥有能够延长水下航行时间的AIP系统,这两点都是决定潜艇生存性的重要因素;但如果朝鲜能够建造2-3艘这样的潜艇,通过轮换实现“北极星-1”的准实战部署,仍然会极大增加美日韩方面第一时间彻底摧毁朝鲜核反击力量的难度,进而影响其作战决心。
反潜作战长期被认为是海军传统作战方式中效费比很低的类型,根据美军近年来和装备有常规潜艇的其他国家海军对抗的经验,即使面对较为老旧的潜艇,美军也很难在第一时间对其做到100%的捕捉和杀伤。冷发射的“北极星-1”确实具备足够的打击突然性(这是美国坚持使用冷发射的一大动因)。根据外界对朝鲜弹道导弹能力的估计,如果携带一个重约700kg的核弹头,“北极星-1”将具备至少1000km的射程;尽管其命中精度不会很高(特别在使用突防概率更高的低弹道发射时),但如果导弹携带了核弹头,这种几乎没有预警时间的打击对于人口稠密的日本来说也足以致命。
这类相对廉价的常规动力导弹潜艇,除了满足朝鲜的威慑要求之外,对于伊朗(针对沙特阿拉伯)和巴基斯坦(针对印度)这类确有“以弱战强”的需求,而且在导弹技术上本就和朝鲜有密切联系的国家也有很大的吸引力。由于这两个国家均有一定的现代化常规潜艇(伊朗海军的俄制“基洛”级、巴基斯坦海军的法制“阿戈斯塔”90B型)使用经验,因此也具备操作这类潜艇的潜力。
抛却国家间立场,这些能够在比当年中国还要艰苦的条件下搞出朝鲜版“两弹一星”的科研工作者确实值得尊敬。也正是他们的艰辛付出让美国总统奥巴马不得不承认,“他们(指朝鲜)确实每次试验都有进步”。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