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报:联参频谱管理大队 制服“复杂电磁环境”
在我军文宣中,提到部队进行军事演习的时候经常会提到在“复杂电磁环境”下作战的困难。而鲜为人知的是,中央军委联合参谋部某频管大队,他们用了8年时间努力创新,就是为了解决我军部队雷达、电子、通讯系统在战场环境下互相干扰,形成“复杂电磁环境”的问题。解放军报今日刊文《8年前的创新成果“青春依旧”》介绍了这支部队为了克服影响我军信息化作战的重大问题而连续攻关,在8年时间里前后发展三代电磁兼容性检测系统的事迹。
军报刊发图片,课题组技术人员开展新型装备抗干扰试验
报道内容摘编如下(括号内为观察者网军事评论员解读):
军委联合参谋部某频管大队8年前取得的一项创新成果,至今“青春依旧”,在我军信息化装备保障战场上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当时,他们在调研中发现,一些新型信息化用频装备,因为没有科学、便捷的检测手段,配发部队后往往由于频率撞车而互相“掐架”。
(观察者网注:在海军领域,电磁兼容性问题较早受到重视,尤其是在英国“谢菲尔德”号驱逐舰为了使用卫星通讯不得不关闭雷达,导致被“飞鱼”导弹击沉后,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在研制新型舰艇的时候都将电磁兼容性作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来进行研究。但是陆军装备与海军不同,各级部队装备的电子设备彼此间差异较大,尤其是近年来我军大量现代化电子设备集中入役,但部队同时还有不少现役较为老旧的电子设备仍然在役,这就更加剧了电磁兼容性的问题。为此,需要可移动的电磁兼容性实验室,来进行相关的测试,也就是本文中提到的“CT机”。)
肖凯宁带着高工胡莉琼、工程师崔凯等6名科研骨干,在京城东郊苦干了整整一年。为部队研制用频装备的“CT机”
2008年12月,他们的创新成果,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全军部队大批新配发的雷达、电台等用频装备,经过这个“CT机”全身扫描,用频“病症”一目了然,据此开出的“处方”更是药到病除。“出名”之后,前来“体检”的用频装备人员络绎不绝,这一“明星”成果,也步入了辉煌的“1.0时代”。
转眼到了2010年,随着高度集成的信息系统走入演兵场,空间窄小的系统内部自扰互扰问题相继出现。
在英阿马岛战争中,由于电磁兼容性问题导致雷达未能正常工作而被击沉的“谢菲尔德”为全世界军人敲响了电磁兼容性的警钟
一个设想浮出水面:升级“CT机”,变单装体检为系统体检。
该大队党委自筹资金升级改造“CT机”相关硬件,同时调配科研力量进行二次创新,成功给原有成果装上“2.0版”芯片。
成果好不好用,战场说了算。演习场上,看着某型装备缓缓驶入“2.0版”的“CT机”,课题组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随后,他们查找出大小问题几十个,并开出“对症药方”。
消息传开,“2.0版CT机”声名远扬。
创新没有一劳永逸。2012年初秋,一场信息化条件下实兵对抗演练在大漠深处打响。战场主角之一,就是刚刚经过“2.0版CT机”检测合格的新型数字化装备。
演习场上,单装单系统是不互相“掐架”了,可同类型装备在同地域部署时,自扰互扰问题又时不时地冒出来了。
战场的呼唤就是创新攻关的冲锋号。一回到办公室,课题组就递交了对“2.0版CT机”持续升级的报告。
随着技术发展,电磁空间环境空前“拥挤”,一些以前只用来通讯的频段现在已经变成了雷达工作频段,反之亦然,如何避免不同用途的电子设备之间互相干扰,这就需要本文中提到的这种技术了
他们牵手有关部队和科研院所,通过融合创新,成功打造出“3.0版”的“CT机”。
信息化战争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涉及陆海空天难以计数的用频武器系统,如何从保证系统效能发挥转到保证体系效能发挥?
时光来到了2015年,大队根据战争形态变化未雨绸缪,决定对这一成果再次升级改造——在全军率先展开半实物频管仿真系统研发工作,并推出了“3.1版本”的“CT机”。
(观察者网注:与前面的3个型号电磁兼容性实验室需要使用实际装备实际工作进行测试不同,新型设备可以通过获得各种电子设备的工作参数,进行模拟仿真而确定电磁兼容性可能存在的问题,这显然要比进行实地测试要方便,而且从出了问题再改进变成在出现问题前就可以预防,这是一个飞跃性的进步。)
“战场是实时变化的,服务战场的成果必须以变应变!”肖凯宁高工说:“虽然在国内相关仿真技术可以借鉴的经验很少,但我们已走出艰难的第一步,相信从0.1到1的跨越不久就会实现。”
方向对了,就不怕路险。结束采访之际,问起这项成果的“下一代版本”,课题负责人崔凯说:“打赢是最高的奖项,只要战场需要不停,我们就会创新不止,让这项成果永远具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