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昂山素季不应该继承原专制政府对穆斯林的政策
【不久前,《纽约时报》编辑委员会(the Editorial Board of the New York Times)发表文章,对缅甸新任国务顾问昂山素季在“罗兴亚人”问题上的态度进行了敲打。文章认为,昂山素季自当选缅甸权力结构中第二号人物以来,越来越被美国人视为“懦妇”。在接过军政府的权力后,却继续原来的政策,这一点是绝对不可接受的。文末还提到,美国很可能将继续维持对缅甸制裁。观察者网马力全文翻译。】
71岁的昂山素季刚刚被任命为缅甸国务顾问
罗兴亚人是在缅甸这个佛教国家居住的穆斯林族群,但是他们被系统性地剥夺了基本的缅甸公民资格、信仰自由,以及教育、结婚和旅行等权利。2012年,数万罗兴亚人被迫逃离家园;2015年,大量罗兴亚人再次为躲避迫害绝望地试图从海上逃到其他国家避难。
然而,作为缅甸领导人,同时也是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昂山素季却并不喜欢“罗兴亚人”这个称呼,因为在缅甸,很多颇具民族主义情绪的佛教徒希望将这些人归为孟加拉人、外国人,他们认为罗兴亚人并非缅甸公民。昂山素季还曾要求美国驻缅甸大使不要使用“罗兴亚人”这个称谓。但是,昂山素季是错的,她非常令人失望。罗兴亚人当然是缅甸公民,他们与昂山素季是同属一国的同胞,这一点无可反驳。
昂山素季曾遭受15年软禁,是世界上最著名且倍受尊重的政治犯,她为何不愿承认罗兴亚人的合法身份呢?原因颇为复杂。缅甸刚刚结束自1962年以来第一次民主选举,作为第一届民选政府的国务顾问,她不希望激怒在缅甸势力庞大的僧人群体。今年4月,美国驻缅甸大使馆曾在罗兴亚难民船沉没后发表了一封悼念信,信中提到了“罗兴亚”族群,这激怒了缅甸颇有民族主义情绪的佛教信众。4月28日下午1时左右,包括僧人在内的200多人从仰光大学徒步到美国大使馆进行了游行示威。
4月28日,包括僧人在内的200多人从仰光大学徒步到美国大使馆进行了游行示威,原因是美国官方使用了“罗兴亚人”一词(图片来源:缅甸中文网)
据一位缅甸外交人士透露,昂山素季害怕公开使用“罗兴亚人”这一称呼将破坏缅甸国内的民族和解进程。2012年,缅甸西部的若开邦曾爆发佛教徒与穆斯林之间的暴力冲突,昂山素季不希望再次挑动两者之间的矛盾。
在欠发达的缅甸,若开邦在各个省邦中被列为最贫困的地区,这一地区就像一个火药桶,需要政治人物采取非常谨慎的手段加以管理。但一味将罗兴亚人边缘化,剥夺其合法的社会和政治地位,致使其屡遭迫害并非良策。可在当今的缅甸,甚至连“罗兴亚人”这个称呼都不能使用。
不过说到底,导致昂山素季不愿美国人使用“罗兴亚人”的称呼的原因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无论出于怎样的原因,昂山素季毕竟是一位将一生奉献于人权事业的斗士,是一位在专制统治面前面无惧色的杰出女性,她在接过军政府的权力后,却继续原来的政策,这一点是绝对不可接受的。昂山素季自当选缅甸权力结构中第二号人物以来,越来越被美国人视为“懦妇”。
如果昂山素季是个聪明人,她应该尽快重新考虑自己的立场。在遭受国际社会长达几十年的孤立之后,昂山素季头上的民主斗士光环对缅甸重返国际社会是一个非常有利的因素。然而在美国,已经有一些人权团体向奥巴马总统呼吁,在今年5月20日针对缅甸的制裁条款到期后,美国应继续维持对缅甸的制裁。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