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言如玉:1991那年,班上三分之一的香港同学不见了-徐天成
这一年9月,我升读中三,发现同学间许多熟悉的面孔消失了。
他们家移民了。
每个移民家庭的背景不一样:有些家里的财产曾被国家收缴过,怕再次被充公;有些是国民党官兵的后代,或者是殖民地华人公务员,怕被秋后算账;有些则是偷渡来的,怕回到以前的生活。背景不一而足,但理由可以归纳为一个字:怕。
1997年6月30日,香港回归前夕,香港一家美国化妆品连锁店悬挂国旗,店员佩戴红领巾。
怕什么呢?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不就承诺过“五十年不变,港人治港,高度自治”“马照跑,舞照跳”吗?我不是社会学家或心理学家,恕未能分析原因、提供答案。我只是把我见到的记录下来。据说,在这波移民潮中,取得外国籍的港人有40万之多。
总之,当年同学间最流行的活动,除了交换集图册的贴纸、明星的闪卡外,便是交换纪念册,为即将移民的同学写上老土的惜别语。“万里长城长又长,我俩友谊比它长”“纪念册上纪念人,勿忘纪念册中人”“流水不因石而阻,友谊不因远而疏”等都是当时的“流行款式”。
不过我想,写完之后,能继续保持多年联系的应该不多。只是因为我们是男校,除非有“基情”,否则一般没有什么藕断丝连的诱因……
我的同学中,一下子就没有了三分之一。当中,大部分都是移民到加拿大的温哥华或多伦多,澳大利亚、新西兰的也不少,美国、新加坡的也有。然而,英国却不是流行地,因为签署《中英联合声明》之前,英国匆匆修改了国籍法,取消了香港人的定居资格,唯恐香港人去那里拿福利。
我们香港人自视拥有中国人勤奋节俭的美德,不屑于也不稀罕拿政府福利。而且,能移民的,家里都是有点钱的。英国人这样先捂住自己的钱包,令香港人非常愤愤不平。其实,英国也有难言之隐:随着殖民地一个接一个地丧失,大批殖民地子民涌入英国,造成了不少社会问题。再来点香港人吗?敬谢不敏了。
说回移民。取得移民国的国籍,一般是有最低居住年期要求的,俗语叫“坐移民监”——一旦申请获批,一家人就要放弃香港的一切,在异乡重新开始。于是,在我的同学一个个离开的同时,也会发现娱乐圈一些熟悉的面孔,例如沈殿霞、谢贤一家等,也不见了,改为在加拿大中文电视台亮相。
也有人选择买一本护照,移民去佛德角、冈比亚这些小国。不过小国不要求“坐移民监”,一家人仍然可以留在香港继续读书、上班。我的同学中有多少拿这种护照的,那就不得而知了。
这个移民现象,还衍生了许多俗语。“移民监”是一例,另一个是“太空人”,指的是家庭中老婆先带着子女移民,安顿下来,而老公继续在香港打拼,像太空人一般分隔两地。夫妇两地分居当然会产生不少家庭问题,许多离婚就因此而起。还有一个术语叫“入英籍”。**就算不移民,好多香港人也赶着加入英国国籍,务求在香港回归后仍能用英国护照。**关于这个,需要解释一下:能证明在香港出生的人,包括日据时期出生,名义上都是大英帝国的子民,蒙皇上陛下庇荫,自然而然地有英国籍。但有国籍并不等于在英国有居留权,因为英国国籍分几等,有英国国民、英国属土(例如福克兰群岛)公民、英国海外公民、英国国民(海外)等。
**所谓英国国民(海外),其实只包含香港一地,是英国政府特意为香港人量身定做的一个低等国民类别。**有这个身份的人,可以有权申请一本叫英国国民(海外)护照[英文叫British National(Overseas)Passport,简称BNO]的旅游证件,在外地能寻求英国大使馆协助,有领事保护,但没有英国居留权,也不能把这个国民身份传给在香港回归后于香港出生的子女。换言之,英国国民(海外)的人数只会越来越少。等到最后一个在香港回归前出生的香港人去世,英国政府对香港的所谓道义责任也就结束了。
中国政府不承认两重国籍,所以国家立场是:1997年前出生的港人也是中国籍,BNO仅是一本旅游证件。其实不假,BNO也确实只是一本旅游证件而已。不能在当地工作、投票、读书,算哪门子的国民身份?
不过在90年代初,由于大家不知道日后特区政府发的护照会不会获别国承认,所以仍然很踊跃地宣誓效忠英女王,“入英籍”,从而取得BNO。赶着入英籍的人,不一定都是在香港以外的地方出生的,还有可能是以前出生时登记制度还未完善,许多人在香港出生,但没有“出世纸”。我母亲便是一例,她也赶潮流在香港回归前取得了英籍。
我在香港出生,当然有资格拿BNO。香港回归前它是我唯一的出入境证件,回归后我也申请了特区护照。初时还是沿用BNO的,但后来因为特区护照可以免签证去一些国家,所以我开始只用特区护照。
再后来,BNO到期要续了。我到英国外交部网站一看,发现续费要150多镑,折合港币要两千块,而特区护照续费才480块,还免签证去140多个国家,比BNO还多。我想,算了。特区政府那么给力,我应多加支持,以后就只续领特区护照。
说回移民潮。当时也并不是每个家庭都急着像要逃亡似的,例如我家就哪里都不去,但会尊重家里成员的想法。在这年,我大姐22岁,去了澳大利亚读书,后来还在那边入籍、结婚、生子,成为我家唯一的外国人。后来,二姐也去澳大利亚留学、工作,前后近10年。她有资格申请移民,不过因为觉得不需要而作罢。许多年后,二姐也和那些移民潮时曾经离开的香港人一样,回流香港。毕竟,大中华地区才是世界上最有经济潜力的地区。
澳大利亚的生活也挺不错的,好山好水,不过世上没有最完美的事,总需要取舍。不是有人说外国是“好山好水好寂寞”,而中国是“好脏好乱好快活”吗?大姐喜欢“好山好水”,而我喜欢“好快活”,只要找到自己喜爱的生活方式,又不影响别人,怎样都行。
镜子解读:
说白了就是都瞧不起那时候的tg 有的是做贼心虚 有的是觉得当中国人没面子 根源则是被西方思想洗脑的结果
幸亏tg给力 现在让这些做空中国的人付出了惨烈代价
本文原载于《香港那些年》,中信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