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一唯:安倍想挟洋自重,但G7已成过去式
尽管日本为此次G7峰会的召开花了很大力气,然而不得不承认,属于G7的时代已经过去。
根据统计,七国集团(以下简称“G7”)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已由1975年成立之初的将近六成、以及80年代末的七成下降到了2015年的45.9%。而在此期间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集团“金砖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发言权不断提升(金砖国家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已经达到21.9%),G7对世界经济的领导能力着实让人存疑。
但对于日本而言,作为亚洲唯一“发达国家俱乐部”的代表,G7是一个更好的外交舞台,而非囊括更多新兴国家的G20。因此相较于日本一直以来偏向被动的外交姿态,安倍晋三首相在此次峰会表现出了不同寻常的积极主动姿态,上演了一场政策推销秀。
尽管安倍长袖善舞,但属于G7的时代已经过去
安倍推销G7版“三支箭”意图何在?
在2016年5月27日举行的G7首脑全体会议之中,身为轮值主席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对各国领导人警告道,当下世界经济的状况与2008年次贷危机时的状况十分相似。安倍还煞费苦心地辅以图表解说,认为新兴经济体的投资增长率、进口增长率以及GDP增长率等重要经济指标,已经到了和2008年次贷危机时近似的水准。并提醒八年前同样在日本举行的八国首脑集团会议中,由于各发达国家未能对几个月后爆发的、席卷世界经济的次贷危机做出任何预测以及预防行为,才导致G8的经济领导威信扫地,在世界经济中的发言权就此让位给囊括更多新兴经济体的G20集团。因此安倍呼吁各个发达国家能与日本步调一致,来面对当下可能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
由于近年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发展减速,世界经济形势面临极大的风险和挑战,而发达国家则普遍面临经济长期停滞以及个人消费和企业投资不足的窘境,以及由此引发的各国保守势力、贸易保护主义势力的抬头威胁自由贸易秩序。为此,安倍意欲向发达国家推销自己的国际版“安倍经济学”,提出了包括金融政策(Monetary Policy)和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和结构改革(Structural Reform)在内的所谓的G7版“三支箭”。
安倍在G7峰会上完成了个人政治秀,但取得的成果寥寥
但在最终发表的共同宣言中,人们发现首脑会谈之前举行的各国财政部长预备会议中,日本提出金融政策、财政出动、结构改革三个改革方案中的“财政出动”悄然变成了“财政政策”。由于欧债危机的阴影,欧洲各国将财政平衡政策视为圭臬,对此并不让步。尤其是德国的财政部长便对日本所谓积极的财政政策直言不讳地提出了批评,认为此举只会平添财政赤字和加剧通货紧缩,因此希望应该基于各国的实际状况采取机动的财政战略。最终G7版“三支箭”之一的缩水,也正反映了发达国家内部对于经济形势的不同看法,以及各国对国际版“安倍经济学”的谨慎态度。
那么安倍为什么急于在此时将自己的“安倍经济学”推销给各发达国家?实际上“安倍经济学”的实施已过三年半有余,虽然从整体数据上看日本的经济表现出了一定的复苏(名义GDP增长率分别为2013年的1.8%,2014年的1.5%,2015年的2.2%,2016年头三个月为0.5%),但安倍所谓的“三支箭”(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经济产业成长战略),有过于依赖金融、货币等短期政策之嫌,对涉及日本经济结构的整体、长期改革部分尚未见太大成效。由于涉及经济结构整体改革的内容政治性争议极大,因此此次峰会中安倍利用各大发达国家为“安倍经济学”第二阶段的开展背书的意味尤为明显。“挟洋自重”,以国际压力倒逼国内改革也是安倍此次峰会展开“政策总动员”的重要动力。
此外,由于各大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势力的逐渐抬头,因此都纷纷萌生了“挟洋自重”的想法。尤其是艰难达成最终协议的TPP(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在当下面临被各国国内审议程序枪毙之虞,美国总统的有力候选人之一特朗普便旗帜鲜明地反对TPP,日本最大的在野党——民进党也在即将到来的参议院选举公约之中明确了反对TPP的立场。另一方面,英国也即将在未来举行是否留在欧盟的全民公投,日本通过加速日本与欧盟之间的经济合作协定EPA,来声援英国、欧盟,进而通过此次峰会声援全球自由贸易秩序的意图也十分明显。
外交秀的国内政治考量
此次G7会议的选址——日本三重县志摩市——也十分耐人寻味,最能代表日本传统神道教的伊势神宫便位于其间。伊势神宫是祭祀日本天皇祖先天照大神的神社,在战前日本被置于国家神道的顶点,迄今在日本神道教中的地位类似于梵蒂冈之于天主教、麦加之于伊斯兰教,但是就此认为神道教拥有巨大的全球性魅力就大错特错了。即使是曾经在战前日本生活了38年的英国“日本通”张伯伦(Basil Hall Chamberlain)也无法理解神道教、伊势神宫之于日本人的意义,“对日本的历史和宗教学者而言,伊势是一个像磁铁一样吸引内心的词眼。但是我十分怀疑普通的观光客能通过参观神宫获得什么。神道顽固地拘泥于建筑的简洁性——扁柏的白木、茅草的屋顶、没有雕刻、没有绘画、没有神像。剩下的只是深不可测的古老罢了。”不知道这会不会仍是当下参观日本著名神社时外国游客仍抱有的想法。
伊势神宫
安倍作为一个民族主义者,一直以来对日本的传统尤其是神道教表现了浓厚的兴趣。由于安倍在二战结束70周年的纪念谈话中,加入了对二战的“道歉”和“反省”等字眼,以及去年年底与韩国达成有关慰安妇问题的协议,引发了其支持者保守阶层的不满。为此,安倍在峰会前个人参拜了伊势神宫,并主动带领各国首脑拜访伊势神宫,并将此视为向世界介绍日本文化的一次机会,意图安抚保守阶层情绪的意味十分明显。
虽然此次峰会中国缺席,但是考虑到9月在中国杭州举行的G20将至,中国因素乃至中国的阴影萦绕着峰会。安倍在会中也频频提出对抗中国的举措,日本意欲在今后五年出资2000亿美元来向世界出口高质量的基础设施,通过标榜“高质量的基础设施”来对抗中国主导的亚投行(AIIB)的意图十分明显。此外,虽然没有点名中国,但是在共同宣言之中加入的安倍倡导的海洋和平三原则(1.国家根据法律进行主张,2.为实现主张不该使用武力和威吓,3.国家间纠纷应该和平解决),也意在通过捆绑东海问题与南海问题,并联合发达国家集团和东南亚国家来共同牵制中国在南海的活动。
通过优秀的外交表演来为国内形象加分是政治人物常有的考量,考虑到日本七月参议院的大选将至,也可以理解此次峰会安倍异常活跃的来由。但根据NHK网站对日本历届内阁支持率的长期民意调查,在过去近二十年间挟参加G7(包括过去的G8)的声势顺利拉抬支持率的仅有五回,大多首相在峰会后的民调之中不升反降,可见大多选民相比于外交,仍是以国内问题作为政治选择之中的优先考量因素。
“广岛精神”的凋零
就在峰会结束之后,安倍首相陪同美国总统奥巴马马不停蹄地访问了广岛。奥巴马作为第一位现任美国总统访问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被核武器轰炸的城市广岛,在广岛市和平纪念公园前发表了长达二十多分钟的演讲,并通过和原子弹受害者相拥而留下了历史的一刻。奥巴马早已声明不会就美国在二战期间使用核武器而道歉,这场演讲也成为倡导其无核理念的个人秀,但是奥巴马此行访问却可能代表着一种广岛精神在日本的终结。
此次G7峰会,奥巴马的广岛之行成为关注焦点
奥巴马访问广岛之际,正是这座城市代表的理念和日本整体动向之间的冲突加剧之时。广岛可以说凝缩了人类战争惨剧的悲痛,长期作为标榜和平理念的城市而被视为战后日本和平宪法的象征,广岛市的和平团体也长期活跃于国际和日本国内的市民运动之中。但是随着日本整体国家主义倾向的强化,广岛的和平理念和市民运动渐渐难以引起全国性的共鸣;广岛所代表的绝对和平理念也开始产生了变化,和平倡导者的意识让位给了战争“受害者”意识,而这种“受害者”意识背后正与日本国家主义的萌动和再军备化的趋向戚戚相关。
虽然安倍在第二任期内相比第一任期在修宪问题上显得相对克制,但由于日本废除武器出口禁令、通过修改宪法解释的形式解禁集体自卫权等迂回的方式,已经达到了实质上修宪的效果,因此也不急于捅破窗户纸去碰触政治风险极高的修宪问题。讽刺的是,虽然奥巴马此行没有对日本道歉,但还是给安倍政权大大加分,为即将到来的参议院选举拉抬了声势。在七月即将到来的参议院选举之中,若执政的自民党、公民党和主张修宪的大阪维新会获得改选122席中的78席,修宪阵营便可超过修宪的三分之二门槛。此次广岛演说看似是奥巴马个人的谢幕,不知是否也会预示着日本战后和平宪法的谢幕。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