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绿"你见过吗?"升级打怪"乐在其中!环保原来这么嗨
None
网红看多了也就那回事,没意思!网绿你见过没?
6月12日,就有一群网绿,在教育电视台演播厅,掀起了一波环保浪潮!
在校园里,有这么一群人,他们通过自己的公益项目,传达绿色环保理念,弘扬志愿者精神,他们就是校园绿色大使!
今天下午,由文汇报社、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上海市志愿服务公益基金会、上海教育电视台主办的中国银行“大学生微电影高校行——寻找校园绿色大使”决赛在上海教育电视台演播厅拉开帷幕。10组选手通过微电影和现场表演结合的“视听盛宴”,充满创意地展示了绿色公益理念。
戳视频,了解“大学生微电影高校行——寻找校园绿色大使”活动
部分设备无法播放视频请点击这里观看
去年以来,由本报等承办的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系列活动顺利推进,活动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微电影高校行——寻找校园绿色大使”活动,由文汇报社发起主办,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全程支持,于去年12月启动。活动将微电影高校行与“绿色”理念相结合,以“寻找校园绿色大使”为主题,鼓励大学生通过分享志愿者经历、公益项目方案,弘扬健康环保的精神,传递有志有愿的青春正能量。
经学校初选、推荐,35个优秀绿色公益学生团队及个人参与了全市4个分赛区的初选。经过激烈角逐,16位选手脱颖而出,入围网络人气投票环节,最终10位选手入围决赛。决赛现场,选手们讲述了各自的志愿者服务经历,分享了关于“美丽中国”的绿色梦想。
本次比赛的评委在环保和公益领域都有着丰富的经验,他们是
▲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副秘书长、上海市志愿服务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陈振民
▲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副行长杨益民
▲文汇报社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谢海光
▲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党组成员、上海市青少年服务和权益保护办公室主任周建军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局研究室主任、上海市生态文化协会副秘书长王永文
▲上海教育电视台副台长张伯安
经过长达2个月的精心准备,10组选手为在场评委和观众呈现了精彩绝伦的微电影和现场表演。
1号选手
华东师范大学袋鼠二手书店
项目:书 · 轮回
学校:华东师范大学
2号选手
黄菁华
项目:“绿济万家”——室内空气质量检测
学校:同济大学
3号选手
陈浩
项目:爱心“邮递”员
学校: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
4号选手
同济大学绿色校园协会
项目:ReX计划
学校:同济大学
5号选手
张夷
项目:海上慈怀——崇明长江净滩活动
学校:华东师范大学
6号选手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会计与财务学院“向日葵”青年志愿者团队
项目:爱心点绿
学校:上海立信会计学院
7号选手
朱紫怡
项目:上海大学 · 植物志
学校:上海大学
8号选手
李鹏晨
项目:“绿行侠” App
学校:上海戏剧学院
9号选手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绿茵节能环保社
项目:“五个一 ”环保项目
学校: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10号选手
上海交通大学环境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
项目:“换”醒你的衣橱
学校:上海交通大学
特邀嘉宾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梁晓芹
梁晓芹早年受扬子晚报利群阳光行动的资助才能来上海读大学,从大二起她便自强创业回馈社会,最初将奖学金拿出来资助,后来自己做企业,每年坚持资助近十名贫困大学生。今年四月,她更是组织了大型爱心彩色跑活动,把所有盈利近15万元用于公益。“一开始,我以为助学是我的责任,慢慢慢慢的发现已经成为我的使命,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为我奋斗的动力。”回顾自己的公益生涯,梁晓芹在现场这样说道。
“很多项目贴近生活又视野广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担任评委的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副秘书长、上海市志愿服务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陈振民鼓励大学生们继续把绿色环保的精神发扬光大,他表示,上海市志愿服务公益基金会非常乐意支持他们的项目。
最终,上海交通大学环境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上海市志愿服务公益基金会2016年度特别资助项目资格▼
同济大学绿色校园协会荣获第二名,成为2016年度上海青年志愿者协会合作助力项目▼
这两个项目的代表和华东师范大学张夷共同成为中国银行“绿色账户”形象推广大使▼
同时,10位决赛选手都获得了“校园绿色大使”的荣誉称号▼
◆ ◆ ◆
“打怪升级”做公益 他们都有绿色梦想
——“寻找校园绿色大使”展现大学生奉献互助的青春正能量
惠民环保的室内空气质量检测项目、小举动大改变的崇明长江净滩活动、有趣时尚的闲置衣物分享交换平台……在提倡“绿色发展”的今天,青春无限、思维活跃的大学生们怎样做环保?今天下午举行的“大学生微电影高校行——寻找校园绿色大使”决赛给出了答案,传递着奉献互助的青春正能量。
创意无限 正能量爆棚
“创意无限,爱心无边,爆棚的正能量给了我们太多的启迪。”决赛评委、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副行长杨益民在点评中说,这是选手们给他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的确,当莘莘学子遇上公益环保,激发出的无限创意和温暖力量感染了现场每一个人。诗朗诵、情景剧、小品、相声和各具特色的创意微电影……10组决赛选手个性鲜明、各具特色的展示带给观众和评委不少惊喜。
获得冠军的上海交通大学环境学院的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借用黑板和粉笔画自制逐格动画,讲述了团队10多年来的“环保之路”。队长朱文颖告诉记者,为了制作短片,团队花了一周的时间构思每一个画面,精确到0.5秒,并且拍摄了300多张照片作为素材。这部以创意制胜的微电影,轻松简洁却令人印象深刻。
此外,同济大学绿色校园协会原创的诗歌配乐朗诵抒发了他们保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拳拳之心,极富感染力。上海戏剧学院李鹏晨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绿茵节能环保社分别带来了幽默的小品和相声,用幽默、更易于接受的“创新表达”展示了公益项目,在欢笑声中传递环保正能量。
脚踏实地 践行绿色梦想
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张夷在大二时加入了民间公益组织公益后勤组的“长江净滩”活动。名为净滩,其实张夷的工作无非就是“捡垃圾”。垃圾永远捡不完,为何要如此劳心劳力?张夷说,“因为我有一个梦想”,她相信,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凭借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加入净滩的行列,终有一天,长江会是她梦中的模样。
每月一次,坚持开展净滩活动;主动联系高中母校的团委书记,让当地高中生志愿者们做起“家门口的环保”;和其他志愿者共同争取,为堡镇的长江堤岸增设垃圾桶……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张夷脚踏实地地践行着自己的绿色梦想。
无独有偶,同济大学的黄菁华带来的“绿济万家”——室内空气质量检测项目,也是通过志愿者脚踏实地的努力造福着千万家庭的健康。十年来,“绿济万家”的服务已经覆盖上海13个区,450余次上门服务、超过3000次专业检测、免费服务近万人,对于黄菁华来说,每次搬着重重的专业仪器去市民家中进行检测是最大的困难,但是看到更多人关注室内空气质量,重视自己的健康,她便感到十分欣慰。
“打怪升级”,环保也可以很嗨皮
“十三年前,我接触到了《环保之路》这款大型闯关游戏。一路上,我不断地打怪升级,如今也算是一个资深玩家了。” 除了轻松可爱的微电影,上海交通大学环境学院的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带来的演讲也是妙趣横生。在他们看来,做环保就如游戏中的“升级打怪”。十三年来,交大青志队已经“闯过了四关”,包括改善不节能现象的“节能督查”、给小学生带去环保课程的 “环保进小学”等等。如今他们来到了第五关——“换”醒你的衣橱。通过建设闲置衣物分享交换平台,合理利用资源,引领绿色时尚。
“要让更多人参与到环保中来,就应该让大家发现环保原来是一件很有趣、快乐、时尚的事,并且自己能实实在在得益。”总结多年“打怪升级”经验,朱文颖表示,环保不能只是苦行僧般的修行,更要让人们乐在其中。因此,无论是微电影制作还是演讲稿,他们都选择了轻松愉快的方式,希望借此传达他们轻松公益、快乐环保的理念。
正如决赛评委、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党组成员周建军在点评中所呼吁的,希望青年们携起手来,让公益和志愿、绿色和环保成为一种时尚。这也正是“校园绿色大使”所传递的绿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