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特烈:影视联动不应只是“看上去很美”-腓特烈的大话堂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腓特烈】
2016年,对于“影视联动”的发展,注定是极不平凡的一年。
“影视联动”业的行业领导者——美国漫威影业在今年独占鳌头。其不但在上半年推出的漫威电影宇宙第三阶段开篇之作《美国队长3》获得了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还在下半年乘胜追击,凭借《奇异博士》再下一城。不仅如此,漫威亦在之前一直发力缓慢的小荧幕上稳步前进,《超胆侠》、《杰西卡·琼斯》、《卢克·凯奇》等一系列新剧评论尚可,而“漫威电影宇宙”的大品牌又反过来增加了其吸引力。漫威电影宇宙的成功,甚至还吸引到了其竞争对手的青睐——哥伦比亚-索尼在漫威电影宇宙的巨大吸引力下,免费“借”出了离开漫威已久的蜘蛛侠角色,只为借一趟漫威的东风挽救自己在电影业的流年不利。[1]
《奇异博士》剧照
漫威“漫改电影”独霸地位的挑战者DC[2]则在2016年迈开了自己追赶漫威的步伐,其同样在上下半年连续推出两部“DC漫画宇宙”的扛鼎之作《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和《X特遣队》。然而,DC电影的表现却远没有其对手那么风光,两部电影不但票房相继失利,还遭到了观众和影评人一致的口诛笔伐。DC引以为豪实现了“四剧联动”[3]的小荧幕虽然表现不错,但“电影宇宙与电视分离”的运营模式,使得DC的大电影市场未能得到来自于电视端的任何积极影响。
除了漫威和DC的针锋相对外,其他影视公司甚至美国之外的影视制作者也在尝试影视联动可能带来的好处。福克斯推出了“X战警”系列联动电影的第五部作品《X战警:天启》,NBC在其热播的“芝加哥系列”[4]首次实现“三剧联动”,而日本的富士电视台则在其秋季剧中使用了更为谨慎的“两两联动”模式,[5]也收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相较之下,虽然中国影视圈也时常以“联动”作为炒热话题的焦点,但真正的“影视联动”,在中国的发展尚属于真空地带。对于这一已然改变了影视制作业格局的新颖方法论,国人目前尚知之甚少。
影视联动的历史发展
顾名思义,影视联动(西方报道中更常称其为影视“交叉”[“Crossover”])指的是不同影视作品间的“联合”与“互动”。一般而言,其指的是先进行一个战略意义的大框架设定,在该设定下创作具体内容不同的作品,各部作品彼此独立,但在某些不影响剧情本身的细节上又有着一定的联系,特别是创作者会设置一些线索在作品之间进行串联。在必要的情况下,再将独立的作品中的要素统一起来,创作多个IP的大“集合”,从而将之前不同作品的受众统一起来,并获得最大的利益。不过,只要作者足够优秀,即使两部分别独立的作品没有相互分享的大框架,也不妨碍“联动”的进行。但是,国内某些报道中,将普通的作品改编和剧情根本不交叉情况下的交互宣传统称为“联动”,实际上是对于这一概念的滥用,应加以区别。[6]
影视联动现在看来是个颇为新颖的概念,但事实上这一运营模式的雏形可以追溯到超过半个世纪以前,而发明者恰恰是现在深陷“影视联动”泥潭中难以自拔的DC。
1952年,DC创造性地让《侦探漫画》中的人气角色蝙蝠侠出现在了《动作漫画》的人气角色超人的单行本中,[7]从而结束了蝙蝠侠和超人“各自为战”的创作传统。这一变革不但使DC在漫画营销和粉丝人气上达到了双丰收,[8]还引起了漫画界堪称地震般的效应,吸引了诸多漫画家的效仿。[9]之后DC趁热打铁,在1968年推出第一部带有联动色彩的动画片《The Batman/Superman Hour》,获得了公众的好评,并在1977年至1982年两度重映。[10]
美国人虽然发明了最早的“影视联动”,但对于“影视联动”在真人电影上的运用和发展,被称为“特摄电影之父”的圆谷英二才是真正的“首功之臣”——正是其将影视联动变成了一种真人电影中也可以运用的创作方式,一种营销手段。
1964年,圆谷首次将其创作的两大“怪兽品牌”哥斯拉与魔斯拉结合,以《魔斯拉大战哥斯拉》轰动了日本影坛,并在上世纪60年代取得了720万日元的票房。之后圆谷又相继为东宝创作了《三大怪兽:地球最大决战》、《哥斯拉·伊比拉·魔斯拉 南海大决斗》、《怪兽岛决战:哥斯拉之子》等片,将最早的“影视联动”——更准确地说是“怪兽联动”发扬到了极致。
不过,从严格意义上讲,圆谷英二的“怪兽联动”系列虽然为影视业的“影视联动”提供了基本的创作模板,但是这种“联动”无论是在剧本创作还是吸引多方面受众的表现都不算太出色。单调的“怪兽对打”几乎没有什么实质的剧情需要创作,也无法在固定的“怪兽迷”外整合更多的观众。
“特摄电影之父”圆谷英二,其在中国更知名的作品是影响了一代人童年的《奥特曼》
然而,“影视联动”在彼时的产生,并不意味着其已经拥有了茁壮成长的土壤。
“影视联动”之所以可以在动画片和感官型恐怖片有所发展,仅仅是因为这两类电影相对于真正意义的“大电影”都有其固定的短板——动画片彼时制作成本较为低廉,且因为不需要演员而不存在不可替代的角色,也就不可能发生演员身价水涨船高从而要挟制片方的不愉快;而感官型恐怖片(区别于惊悚类恐怖片)一味追求视觉刺激,基本不需要剧本,用来“联动”的角色同样是任何人都可以出演的“怪物”,亦不会有演员“挟片要价”的事情发生。
而正是这样的短板,才使得“影视联动”可能面对的两大瓶颈——演员日益高昂的身价,和“大”剧本创作的难度不复存在,“影视联动”才有了生存的空间,这简直是个莫大的讽刺。
事实上,历史的轨迹也正是这样发展的——自此直到“漫威电影宇宙”诞生前的近50年,“影视联动”的发展基本上只有两条线,一条是漫画改编的动画电影或电视剧,另一条则是恐怖片。正因为如此,美国第一部采取了“影视联动”手法创作的真人电影,不是2008年的《钢铁侠》,而是2003年的血腥类恐怖片《弗雷迪大战杰森》!
“影视联动”的集大成者——“漫威电影宇宙”的成功
如上所述,直到2006年,无论是好莱坞还是欧亚,尚无人敢于在感官恐怖片和动画之外尝试“影视联动”式的创作和运营。而漫威影业便做了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彼时的漫威,正可谓处于“青黄不接”的尴尬境地,旗下人气最高的蜘蛛侠、X战警系列早已转卖他人,自己以非联动形式投拍的《美国队长》[11]、《绿巨人浩克》[12]等片均惨遭票房失利。而竞争对手DC虽然也“流年不利”,但在发掘金牌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后,2005年重启的新《蝙蝠侠》已经让DC扭转了之前的颓势。
漫威在“漫威电影宇宙”开启前的代表作——1990年的《美国队长》和2003年的《绿巨人浩克》,值得一提的是,03版《绿巨人》的导演是中国导演李安
面对这样的困境,后来被称为“救世主”、彼时只有34岁的漫威二当家凯文·费奇提出了一个极其大胆的计划——漫威虽然失去了蜘蛛侠、X战警等重要的漫画角色,但另一大“超级英雄”联盟“复仇者联盟”的版权还保留在漫威手中。虽然“复仇者联盟”成员的人气远不及蜘蛛侠、X战警,但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宣传,也能提高角色的吸引力。
故漫威应以整个“复仇者联盟”为基础,先分阶段、分先后投拍“复仇者联盟”旗下成员的独立电影,并在拍摄过程中进行合理的串联(即漫威引以为豪的“彩蛋”)设计,从而通过一个角色引出另一个角色,一部电影带动另一部电影,最终进行汇总,用“超级英雄大荟萃”吸引之前积累的各路观众,整个计划应至少包括3+N个阶段,10年以上的拍摄期。[13]这个计划的全称,即为“漫威电影宇宙”(Marvel Cinematic Universe)。
提出“漫威电影宇宙”计划的凯文·费奇,现任漫威影业总裁
漫威最终通过了这个大胆的计划,而“漫威电影宇宙”的开篇之作《钢铁侠》也的确表现不俗。然而,困难很快接踵而至——整个电影宇宙的第二部电影《无敌浩克》便惨遭滑铁卢,全球票房仅2.63亿美元,而同年竞争对手DC却推出了堪称影史上最伟大的漫画改编电影的《蝙蝠侠:黑暗骑士》。该片不但全球票房超过10亿美元、IMDB评分达到漫改电影影史最高的9.0分,更在2009年奥斯卡上斩获了漫改电影从未出现过的表演类奖项。[14]
自身的颓势和竞争对手的志气高昂甚至还不是漫威面对的最大困难,失去“未来”的可能才是彼时漫威面对的最大风险——《钢铁侠》中出演重要配角“罗尼上校”(即超级英雄“战争机器”)的泰伦斯·霍华德身价水涨船高,双方因为涨薪要求闹得不欢而散;而扮演“绿巨人”的爱德华·诺顿则对出演超级英雄心生厌恶之情,不愿继续出演“无敌浩克”。接下来的《雷神》和《美国队长》也各自遇到了不同的问题。《雷神》因为选择了非洲裔黑人和亚洲人出演北欧神话中的角色[15]遭到了评论界的质疑,而被称为“第一复仇者”的《美国队长》则被认为收场过于草率,纯粹是“为了走过场”而创作。
而面对这些问题,漫威做出了及时的调整——不给“挟片要价”的演员任何影响整体方案的空间;暂时抛开眼前的“得失”,为之后的“英雄集结”大电影做准备,如选择前系列电影中最有人气的反派,着重刻画不同角色间的性格特点,在前集电影中为最终的“英雄集结”进行有力的铺垫等。这一系列工作,最终促成了2012年《复仇者联盟》的成功,从而推动“漫威电影宇宙”顺利进入第二阶段。
在“漫威电影宇宙”第二阶段,漫威再次做了几个颇富有挑战性的尝试。
在影片制作上,放弃了声名显赫,但思维过度拘泥于老式电影的大牌导演乔·庄斯顿、肯尼斯·布拉纳,扶正之前在小荧幕领域颇有成就且思维新颖的罗素兄弟、艾伦·泰勒执掌新的《美国队长》和《雷神》。
在营销上,大胆地与其他电影公司展开合作,如与日本索尼公司就蜘蛛侠的版权问题展开漫长而艰巨的谈判,甚至为此愿意让渡部分自己已经打造成功的超级英雄品牌,最终赢得了蜘蛛侠的“归来”[16];与母公司迪士尼影业一起,与中国最大的电影公司中影集团展开广泛的合作,包括允许中影参与投资、在电影中打造中国元素、合办影视公司和电影院等,从而在分账片名单上获得优惠和支持——事实也的确如此,自2008年至今,漫威出品的电影,全部登陆[17]中国内地院线,有五部[18]取得了上亿美元的票房。
在这样的努力下,漫威电影宇宙第二阶段的电影——《钢铁侠3》、《美国队长2:冬日战士》、《雷神:黑暗世界》和《蚁人》均叫好又叫座,唯一一次“叫座但不叫好”的事件发生在反派吸引力不够的《复仇者联盟2:奥创时代》,但漫威很快在第三阶段用号称“复仇者联盟2.5”的《美国队长3:内战》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不但如此,漫威还又一次大刀阔斧地改革,用执镜《美国队长》系列的罗素兄弟取代了《复仇者联盟2》中表现一般的乔斯·韦登来执掌第三阶段的《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而随着《奇异博士》的成功,漫威电影宇宙已顺利进入第三阶段,其对“影视联动”已然炉火纯青的应用,值得每一个观众期待。
罗素兄弟
“漫威经验”难以复制?——其他“影视联动”项目的曲折与失败
可以说,漫威已经用其实际表现,为全世界电影人指引了一条如何做好“影视联动”的道路。然而,其他电影公司运用“影视联动”模式开启其“电影宇宙”,却完全无法取得漫威一样的成就,有的甚至还未启动,计划便已夭折;而即使还在“苦苦支撑”者,也难以看出未来取得“漫威电影宇宙”同样成功的可能。
DC是漫威最重要的竞争者,在漫威通过“漫威电影宇宙”重新夺回主动权之时,DC也不甘示弱地推出了自己的电影宇宙。然而,由于创作理念、薪酬谈判等因素,之前叫好叫座的《蝙蝠侠:黑暗骑士》系列主创乔纳森·诺兰、克里斯蒂安·贝尔等均不再参与“DC电影宇宙”的筹划制作,克里斯托弗·诺兰仅答应担任制作人而不参与直接拍摄,导致DC被迫重新搭建一套班子。虽然诺兰监制并负责了故事创作的“DC电影宇宙”开篇作《超人:钢铁之躯》表现还算不错,但之后上映的《蝙蝠侠与超人:正义黎明》却表现欠佳。而16年下半年上映的《X特遣队》更是被评为“冗长乏味,无聊至极”,[19]以至于“DC电影宇宙”很可能不再将本片列入未来的联动计划。
整个“DC电影宇宙”虽然还在运行中,但整体上的颓势已经使得DC电影宇宙主创大卫·阿耶“干掉漫威”[20]的豪言壮语几乎注定将变成一句空话。DC电影宇宙的问题在于,DC,包括其母公司华纳的决策层实在太过心急了——整个“DC电影宇宙”完全是“赶鸭子上架”的产物,是DC和华纳影业面对漫威的强势,在自己的“黑暗骑士”系列终结后未经过谨慎的计划做出的主张。
原本人气高涨的“黑暗骑士”三部曲无法进行联动(如果可以的话DC电影宇宙的表现毫无疑问会好得多),整个创作必须“重头再来”,但DC竟然在关于每个角色的单行电影还未拍摄的情况下,便匆匆忙忙大搞联动,以至于一般观众连各个主角到底是谁都没搞清楚就开始被迫去费力地理解他们之间的冲突和互动,自然也无法产生共鸣。
此外,虽然“超人”、“蝙蝠侠”虽然拥有全世界范围内极高的知名度,但DC的主创在电影其他方面的表现实在无法令人满意,诸如特效、剧情等方面均表现不佳。甚至连“黑暗骑士”系列的成功,也成了DC电影宇宙的绊脚石——克里斯托弗·诺兰和克里斯蒂安·贝尔合力创作的蝙蝠侠人气实在太高,乃至于新任蝙蝠侠本·阿弗莱克竟然遭到了忠实观众的集体抵制![21]
贝尔版蝙蝠侠
如果说DC在影视联动上的问题是攥着一把好牌不会打,那二十世纪福克斯的问题便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福克斯曾在上世纪购买了一部分原属于漫威的超级英雄形象,如X战警、神奇四侠、死侍、牌王等。在看到漫威的成功后,福克斯在2011年也开始了其影视联动项目,其中2014年的集大成者《X战警:逆转未来》表现不俗。
然而,福克斯的风光,目前看来似乎有“戛然而止”的迹象,除了原本准备加入福克斯电影宇宙的“神奇四侠”遭遇滑铁卢、《X战警:天启》表现一般外,更重要的原因是福克斯手里已经没有足够多的优质角色以及扮演他们的人气演员来撑起整个电影宇宙体系了——优秀的角色数量太少,而老演员的流失速度则不断加快。特别是当福克斯旗下人气最高的角色“金刚狼”的扮演者休·杰克曼已经宣布2017年后不再继续出演该角色的情况下,福克斯之前搭起来的电影宇宙,很可能将因此走向终结,最后被迫走上不断选择新演员出演并对老故事再重启的尴尬循环。
除了上述三家“超级英雄”联动外,另一家在影视联动上尝试有所作为的电影公司是环球影业。不过,环球的发力点并非其他三家热衷的“超级英雄”,而是自己有着悠久历史的“怪物”系列电影,即老式的感官系恐怖片。然而,环球在2010年和2014年投拍的《狼人》以及《德古拉元年》均惨遭票房失利,连环球影业自己都承认,所谓的“怪兽电影宇宙”已经失败,而这次失败与观众被“超级英雄”电影在剧情等方面吊高了胃口有着莫大的关联。[22]
《狼人》票房暗淡
结语:“影视联动”与中国
中国影视界目前尚无任何真正的“影视联动”,但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日益扩大,中国企业跨境并购国外影视公司的日益频繁,中国影视企业也开始日益注重优质作品的价值,对优质作品进行整合,形成中国自己的影视宇宙,绝非不可能。
漫威既不是“影视联动”的发明者,手中用来进行联动的资源也远不是最好的,[23]然而,漫威却取得了至今为止唯一在影视联动上全方位的成功,这与漫威自身在运营中的各种后天形成的优势是分不开的。
相对于自己的竞争对手,漫威真正做到了“大视野”和“小心态”的统一,他们能够在自身完全被DC甩在身后之时,不计较一部电影之得失,始终着眼于整个计划,而不在颓势时轻言失败,对主创给予足够的耐心;但对于自己电影中存在的有线索可循的问题,他们又能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他们既能对“挟片要价”的影人掷出拒绝信,又能对真正有价值的影人给予充足的报酬。他们既能不迷信大导演、知名演员的权威,又能够对某些特殊角色进行最优选角,最终达成各方的共赢。
中国影人和观众对电影的创作和需求,必然不会停留在跟着好莱坞的背后亦步亦趋,自然更不应让影视联动这块可以攻玉的“他山之石”,变成只是“看上去很美”的镜花水月。创造中国电影自己的“宇宙”,与好莱坞的电影宇宙分庭抗礼,对于中国电影人和电影观众来说,不应只是梦想而已。但就现状来看,在“影视联动”模式的运用上,漫威的成就仍然是独一无二的。对于“急功近利”心态浓厚、“一竿子买卖”现象成行的中国影视业,想要吸收借鉴这种“万本亿利”的影视运营模式,必须拥有极强的勇气和毅力,而这恰恰是中国影视业最缺乏的。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参考资料:
1.时光网:《蜘蛛侠新电影大胆前瞻 小蜘蛛联动漫威电影宇宙 钢铁侠变身土豪后盾》,http://news.mtime.com/2016/05/17/1555503.html#/story/1。
2.DC,全称“侦探漫画”(“Detective Comics”),是美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最著名的漫画公司之一,旗下知名的漫画形象包括蝙蝠侠、超人、绿灯侠、神奇女侠、闪电侠等,长期发行两部漫画连载刊物《动作漫画》(“Action Comics”,“AC”)和《侦探漫画》(“Detective Comics”,“DC”),现为华纳影视公司旗下子公司。
3.时光网:《专访DC超级英雄剧集制片人 <女超人>中加入新反派 DC四剧集体联动》,http://news.mtime.com/2016/08/17/1558748.html。
4.指的是NBC出品的三部以美国芝加哥市为地理背景的电视剧《芝加哥火警》、《芝加哥警署》和《芝加哥医院》。
5.Oricon:《フジ系3ドラマのヒロインがリレー出演 過去作品のキャストが再集結する奇跡も》,http://www.oricon.co.jp/news/2081582/full/。
6.被国内媒体称为“联动”的运营实际上仅仅是改编而已,见时光网:《“影剧联动"真是一门好生意吗?电视剧打头 电影再接盘》,http://news.mtime.com/2015/12/28/1550726.html;新浪新闻:《影视联动话剧有规律:利用口碑和收视率》,http://ent.sina.com.cn/j/2013-10-12/16014022741.shtml。和讯网:《安信证券:影游联动市场规模达90亿》,http://stock.hexun.com/2016-12-19/187412475.html?from=rss;中证网:《电影与游戏碰撞 “影游联动”迎来深度转型期》,http://www.cs.com.cn/ssgs/hyzx/201612/t20161216_5124142.html。
7.Edmund Hamilton, Curt Swan. “The Mightiest Team In the World” , Superman #76 (June 1952), DC Comics.
8.Les Daniels. Batman: The Complete History. Chronicle Books (1999),p.91.
9.之后崛起的漫威漫画家斯坦·李和杰克·科比自其创作伊始,便将创作出的动漫人物统一归在“漫威电影宇宙”框架下,并在短短数年内创造出“复仇者联盟”的概念。斯坦·李和杰克·科比在60年代初创作了其大部分知名的动漫形象,而作为统一集合的“复仇者联盟”在1963年便已经问世,参见Stan Lee, Jack Kirby, Dick Ayers. “The Coming of the Avengers”, The Avengers 1 (Sep 1963), Marvel Comics.日本著名漫画家鸟山明也曾让其创作的经典漫画角色“阿拉蕾”出现在其另一部知名作品《龙珠》中。
10.IGN. A history of Batman on TV, http://www.ign.com/articles/2008/07/17/a-history-of-batman-on-tv?page=1.
11.此处的《美国队长》指的是1990年由漫威娱乐制作、由哥伦比亚和福克斯电影公司出品的《美国队长》,与2011年重启的“漫威电影宇宙”系列《美国队长》不是一部电影。
12.此处的《绿巨人浩克》指的是2003年由漫威娱乐制作、由环球影业出品的《绿巨人浩克》,与2008年重启的“漫威电影宇宙”系列《无敌浩克》不是一部电影。
13.Devin Leonard. “The Pow! Bang! Bam! Plan to Save Marvel, Starring B-List Heroes”. Bloomberg Businessweek. Bloomberg L.P. ,April 3, 2014.
14.澳大利亚演员希斯·莱杰凭借本片获得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男配角。
15.在电影《雷神索尔》中,片方选择了英国黑人演员伊德瑞斯·艾尔巴出演北欧神话中的彩虹桥守护者海姆达尔,选择了日本演员浅野忠信出演仙宫勇士之一的霍根。
16.蜘蛛侠已经亮相于2016年的漫威电影《美国队长3:内战》。蜘蛛侠系列电影将在2017年回归漫威,首部蜘蛛侠电影的名称正是《蜘蛛侠:归来》(Spiderman:Homecoming)。
17.而漫威的主要竞争对手DC同一时期投拍的6部电影中,有2部未能在中国大陆地区上映,包括口碑甚佳的《黑暗骑士》。
18.以实时汇率计算,分别是《复仇者联盟2:奥创纪元》、《美国队长3:内战》、《钢铁侠3》、《奇异博士》和《美国队长2:冬日战士》,数据来自CBO中国电影票房网:http://www.cbooo.cn/Alltimedomestic。
19.Susan Wloszczyna’s Review,RogerEbert.com, Aug 3, 2016,http://www.rogerebert.com/reviews/suicide-squad-2016。
20.Rhian Daly. Marvel boss responds to ‘Suicide Squad’ director David Ayer’s ‘Fuck Marvel’ comment,http://www.nme.com/news/film/marvel-boss-responds-to-suicide-squad-director-dav-877585.
21.中新网新闻:《网友抵制本阿弗莱克演蝙蝠侠 声势浩大态度强硬》,http://www.chinanews.com/yl/2013/08-28/5216684.shtml。
22.时光网:《怪物电影不吸金 环球影业总裁承认开发失败》,http://news.mtime.com/2014/11/17/1534100.html。
23.即使在漫威电影宇宙已经如火如荼发展的今日,漫威旗下的超级英雄也远不是所有超级英雄中人气最高的。在2016年由《娱乐周刊》组织票选的“最强大的动漫角色排行榜”上(实际代表受喜爱程度),排名前五的超级英雄分别是神奇女侠(DC/华纳)、蜘蛛侠(索尼)、蝙蝠侠(DC/华纳)、超人(DC/华纳)和金刚狼(福克斯),没有一名漫威所有的角色。见Darren Franich. 50 Most Powerful Superheroes List: EW ranks Top 10, Entertaiment DECEMBER 20, 2016,http://ew.com/article/2016/10/12/50-most-powerful-superheroes-ew/。
更多精彩文章,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腓特烈的大话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