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观察者网智者“伐谋”
【文/ 观察者网】
还未正式入主白宫,特朗普的“川菜电话”“推特外交”已经在中美之间造成了多次摩擦;同时美国也在持续撕裂,除了种族、贫富、移民、宗教等问题,甚至外交上也是如此——特朗普与普京“惺惺相惜”之际,奥巴马罕见地在卸任前驱逐了35名俄外交人员。
特朗普的美国会是什么样?对中国与世界将带来什么影响?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12月30日,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春秋发展战略研究院与观察者网,在上海共同举办了《特朗普的美国vs崛起ing的中国》研讨会,两场讨论分别以“美国社会结构变化与民粹政治”和“美国未来政治走向前瞻”为主题,众多学者在会上碰撞出思想火花。
美国的“民粹”突然兴起?
上午的会议由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教授主持,范勇鹏研究员作演讲。范勇鹏指出,美国过去鼓吹的“无阶级社会”是迷幻剂,通过“草根”“中产”等的话语建构,解除了美国工人的思想武装;通过种族、性别、环保等议题,一波波将民众纵向割裂。这次选举则是一次反弹。
张维为院长
杨洁勉主任认为,美国及全球的“民粹政治”浪潮恐怕还只在初级阶段,探讨这一问题,不能同历史切割,而是有迹可循的。王文院长以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为例,说明欧美工资性收入增长减缓,确实是个历史性的趋势。
杨洁勉主任
本届美国总统大选,精英与大众、草根的分野已非常明显,但在解读上仍有许多角度。寒竹研究员表示,现在的这种分化已不能完全用“阶级”来解释,贫富状况和掌握生产资料与否发生了一定的交错。跨国公司与地方小公司也发生了分化,领工资的受雇佣劳动力也出现了高低的分化。
文扬研究员补充说,近几年非西裔白人的自杀率、吸毒率等在上升,其他族裔的反而在下降,可见种族话题能长时间掩盖问题,在解释力上是有一定的替代性。
房宁所长从自己多年的研究出发,指出美国选民的社会行为很难用一个单一概念来描述,政治立场是至少六个维度的“复合体”,其中种族确实占很大的权重。
房宁所长
范勇鹏研究员认可阶级确实未必是唯一的解释因素,甚至可能不是最主要的,但在本次大选中,可能比较关键,“铁锈带”过去主要投给民主党,这次反水是重要例证。特朗普也多用worker一词拉拢“工人阶级”。
那么中国能否走出一条新路呢?杨洁勉主任说,中国有坚强的领导核心,也一直有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些都与美国不同。
宋鲁郑研究员认为,中国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民族问题不像美国那么突出,政治精英注重实用理性等都是优势,但也要注意民粹传统、经济压力等不利因素。
中国如何应对特朗普的挑战?
远在美国的陈平教授发来视频,纵论中美间可能爆发的金融战。特朗普深知打不赢贸易战,一定会通过货币战争打击人民币。
陈平教授
文扬研究员也以苹果、福特的成本和在中国市场的数据为例,指出特朗普肯定明白贸易战不会成功。
文扬研究员
不过王文院长也谈及了贸易战的其他可能性,比如集中针对低附加值产业、粗加工和原材料产业,诋毁中国品牌,直接施加压力等。在采访特朗普顾问纳瓦罗时,对方表示中美之间有三大问题:逆差、产能过剩、知识产权。上述手段正与这些问题相关。
王文院长
张军院长点评说,金融战具体化来看主要是汇率问题。但与里根时期比,特朗普的基本面已经不同,国家债台高筑。而且,对特朗普限制最大的很可能不是中国,而是国际资本。根据美元指数逐渐趋近历史高位的走势,目前投资界都倾向于2017年看多美元,而在2018年看空美元。
张军院长
特朗普要贯彻自己的对华政策,无疑需要整合美国国内力量。李波博士认为,尽管许多美国公务员对特朗普不满,磨合难度很大,但看特朗普的人事任命,确实有打碎华盛顿精英政治的企图。
特朗普要“对付”中国,俄罗斯是个重要支点,特朗普本人也对普京“情有独钟”。冯绍雷主任分析说,特朗普在文明和地缘等方面的观念,比前任们更接近普京,而且客观形势也迫使美国迟早要走这一步。但美国精英特别是民主党精英对此非常反对,俄罗斯一方面有“疑美”情结,另一方面也非常珍惜中俄关系。大三角的关键正是中国。
冯绍雷主任
李世默研究员认为,俄美也在试图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但要建立“新雅尔塔时代”,俄罗斯的实力不够,中国正可“借船出海”。
李世默研究员
各位学者的完整论述将于近期整理成文,在观察者网刊发,敬请期待。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