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让民企抱团走出去
【编者按】“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中国经济腾飞再上征程找到了一个全新的支撑点。在此国家战略的保障下,民企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民企各自为政、孤立发展的藩篱并未被完全打破,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一带一路”在现实意义上“开花结果”带来障碍。针对这一问题,思客汇编了近期专栏作者精彩相关观点与大家分享,希望能借助思想交流,为“一带一路”开出更艳丽的花,结出更饱满的果,贡献一点儿力量。
思客专家:
林毅夫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
迟建新 中非发展基金董事长
汤敏 国务院参事室参事
黄益平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一带一路”,让民企抱团走出去
林毅夫:我们的内资企业面临工资水平不断上涨、订单流失的窘境,具备“走出去”的迫切需求,但许多企业对外了解不足,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因此,在“一带一路”,或者是新的发展战略状况下,由国家来因势利导,帮助民企和内资企业克服这些困难,是比较好的方式。比如,国内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在每个地方都是以产业集群的,如果当地政府组织起来抱团出海,帮助企业走出去,跟承接国协调好,设立工业园区,创立有利的局部环境,这些企业就能转移出去。企业本身就有转移出去的动力,并且知道不走就会停在原地,而一个企业单独走可能也很难。如果采用抱团的方式,成功的概率就比较高。(点击阅读相关文章)
迟建新:在目前的情况下,企业要借助“一带一路”战略成功走出去,还要继续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作用,要把国内所有的政策优势集中起来,统一协调,统一管理。目前我们的企业大都单打独斗,但现在面对的对手都是跨国企业,相较而言,我们的企业竞争力很弱。在国外工作中,接触最多的一个说法是: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协调力度最强。但是事实恰恰相反——凡是我们卖的东西,卖什么什么跌价;而想买的东西,买什么什么涨价,做工程承包也是如此。我们的企业太散了,没有组织协调起来,没有形成我们的优势,所以很多工程企业在境外承包的时候是亏损的,做不下去。为什么?因为我们的企业还不可持续,在目前阶段仍然需要一定的协调组织。
林毅夫: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必须利用国内国外两个资源,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在“一带一路”战略指引下,布全球的局。现在,国内的建材、建筑等行业都处于过剩产能状况。虽然这些行业的产能在国内过剩,在国际上却很短缺,而且它们并不属于落后产能,相反,在国际上还都是很先进的产能。如果结合“走出去”战略,把这些生产能力转移到“一带一路”国家生产,或者把产品运到那个地方去,那么这些产能全部都要被淘汰。实际上过去的投资,只要还有需求,对我们的经济发展将非常有好处,对其它国家的经济发展也非常有好处。总结起来,就是充分利用产能,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
外汇储备的潜能是否释放?
汤敏:“一路一带”战略的实现,不能过指望外汇储备。对外汇储备有很多误区,很多人认为我们很多,为什么不拿出来花了。实际上外汇储备的核心还是国内的人民币不足的问题。即使是中非基金也不能由外汇储备来做保障,因为这需要相应人民币把外汇储备换回来才能去投资。我们的外汇储备不能随便花,这是我们有多少人民币换回来多少外汇的问题。因此,不能单纯地将“一带一路”看做是我国已找到了利用外汇储备的的更好模式。
黄益平:理解“一带一路”战略,并使其走好、走稳,我有四点感受与大家分享:第一,我们在做“一带一路”实际上是修庙、建庙、不拆庙,这就回答了两个问题:中国在国际经济秩序中应该做什么样的贡献,应该把自己在什么样的位置。第二,在我们建新庙的时候,要贡献我们的理念、政策和经验,核心是“想致富先修路”,把这个经验扩展到国际上,是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是对世界经济合作的重要贡献。第三,信息不对称,“一带一路”给大家的感觉似乎是政府官员和学者很热,但企业不热。其实企业也是很热的,只是热得摸不到门道,到处转,并不是他们不想往外走。第四,面对并存的机遇与风险,我们要对未来的风险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并可以想各种办法、设置具体的机制,来规避、降低甚至消灭其中的风险。(点击阅读相关文章)
延伸阅读:“一带一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