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蕴岭:和平崛起是“一带一路”的根本目标
作者:张蕴岭
“一带一路”2013年提出来,开始大家都不太明白。经过这段时间的研讨。我谈一下我个人的理解。 “一带一路”虽然只是一个习近平的倡议,但具有高度的战略意义。
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是时代要求,中国对于这个时代的最主流的要求就是持续发展,和平崛起,这是“一带一路”的根本目标。
在方法上,“一带一路”不是复制二战后的马歇尔计划,而且立足于发展中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多做产业转移、共建,少做资本支持,追求合作共赢。我们不是借“一带一路”开启一个中国参与,甚至主导国际规则的新时代,这个时代还早,我们的能力还非常不足。
“一带一路”这个倡议的战略意义在于它是基本国家发展的大战略,对国际格局都有战略性的影响。这个倡议由中国提出,但需要多国参与。2013年,中国不仅迎来新的执政团队,中国的GDP总量也已经稳居全球第二,必须向世界回答如何崛起,如何解决老大与老二交替的问题。中国提出不走传统大国的崛起之路,不争霸,要和平崛起,但人家不相信,美国的亚太再平衡就是因为中国的崛起而再平衡。
留给我们的和平发展有两条路,一条是跟着美国走,全面开放,服从西方规则,但我们与西方的目标不完全一样,美国也会努力拖延我们的崛起,这未必是最理想的路。另一条就是创一条新路,和周边国家建立命运共同体。但这种命运共同体绝不是古代中央王国模式的复活。
其实,“一带一路”与其说是我们主动出击的战略,不如说是我们经济与国家发展的时代要求所逼。过去30多年,我们充分利用了海洋,通过14个经济特区把海洋通道打通了。中国的加工制造业两头在外,创造了奇迹。但如今,沿海企业面临产业转移和升级问题,我们试图搞过西部大开发,让沿海企业到西部去,充分利用我们的东西部成本差异和市场纵深,但效果不好,西部成本上升太快,加上交通成本高,优势发挥不出来。靠周边小国的资源贸易,对方越发谨慎,市场收缩严重。
中国制造需要打开一个大的市场,需要一条大的通道,这是一带一路的重要经济背景。但这个大通道一定不是单向的,而是习主席讲的五通,尤其是基础设施、法规和人员的三通。
陆路带来的疑虑还小,海路影响更大。西方崛起以后,曾经有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海洋霸权,大国一定要霸占海洋。我们不称霸,但必须成为海洋大国。这就需要我们推动建设海洋新秩序,关键就是要推动航行自由,海上共同安全,推动沿海地区和海洋资源的共同利用和开发。
因此,“一带一路”是一套组合拳的组成部分,首要目标就是解决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的大国崛起问题,这种崛起不是要刻意改革现有的国际体系,不是要改变西方的游戏规则,而是“修庙,建庙,不拆庙”,不抢存量做增量。
“一带一路”的战略倡议是要打开一些机会,但也必然面临挑战。
第一大挑战是国际疑虑。对中国的战略意图有怀疑,东盟国家最担心,一担心就不愿意参与。
第二大挑战就是国际争端,你要建立海上新秩序,第一站就是南海,你能不能有效的掌控局势,使争端不升温,不扩大,避免战争。
第三大挑战是投资风险。中国投资很大,这些基础设施投进去,资金能不能收回来,这个要有战略性的理解,要算大账。对海外不同国家的政治规律和特点,我们要加强了解。
第四大挑战是我们自己急于求成,因为领导人提出来一年见成效而毕功于一役。我们至少要打算十年,也就是到2025年。按照国际预测,到2025年中国可能会成为第一大经济体,那时候我们最大的坎儿已经跨过去。
第五大挑战是开放性,倡议是中国提出的,但要变成大家的行动,而不仅是中国的。要强调共建,强调对所有国家开放,更要落实到行动上。(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蕴岭)
本文系张蕴岭在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的“朗润·格政”论坛——“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研讨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