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多方布局 助浙商沿“一带一路”掘金
中新网杭州1月20日电(记者 奚金燕)回眸过去,浙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祥地,通过宁波港、舟山港,浙江丝绸、茶叶、瓷器远销海外,在海丝沿线地区及欧洲国家掀起了“中国时尚”热。而今,站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上风口,浙江的“丝路征途”,又一次被按下了开启键。
放眼今日浙江,满载“中国制造”的“义新欧”春风得意马蹄疾,强势联合的宁波舟山港舟楫往来如鲫,先试先行的跨境电商“杭州经验”成全国范本……站在十三五的起点,浙江又一次选择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多方构筑海陆空网,助力浙商掘金“一带一路”新商机。
万名外商掘金浙江 再现千年丝路盛景
来中国以前,非洲商人苏拉没听说过浙江,更不知道义乌。2001年,到中国的第一站,他去了广州,卖服装赚得了第一桶金。两年后,苏拉改行卖五金,从中国朋友那里得知:采购五金应该去义乌。于是,苏拉一路北上,来到了浙江。
彼时,义乌百业俱兴,小商品市场人流如织。当苏拉第一次将五金产品带回塞内加尔销售,所有的采购商都认为他卖得实在是很便宜时,苏拉才兴奋地意识到:“我找了金矿!”就这样,苏拉每月往返于义乌和塞内加尔,过起了“空中飞人”的生活。
苏拉只是浙江对外开放的其中一位获益者。2005年,中国经济的发展驶入快车道,为搭上这趟便车,越来越多和苏拉一样的外商纷纷涌进浙江义乌。截至目前,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万名境外客商常驻于此。
现在,苏拉已经把家安在了义乌,汉语也说得越来越溜。和当地人一样,苏拉也喜欢看新闻联播。提到“一带一路”,苏拉用手机打开了世界地图,指着直布罗陀海峡说,“有时候我们会将货物送到欧洲再转运到非洲。一带一路联结中国和欧洲国家,这是好事,以后成本可以省太多,利益出来了,就会吸引更多的外商到中国来。”苏拉更憧憬,有一天中国的铁路能直通非洲去。
来自波兰的karolina对“一带一路”同样充满着期待。Karolina经营的儿童用品企业在当地小有名气,今年,她和21家波兰企业一起抱团来到浙江参展。她说,就想带着产品试探下中国市场的反应,“如果反响好的话,我们会进行下一步的谋划,毕竟中国市场太大了。”
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大省和外贸大省,浙江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关系紧密、经贸往来频繁,具备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独特优势,而“一带一路”亦将为浙江新一轮改革开放带来新的历史机遇。
当前,浙江经济正面临着转型调整的关键期,浙江省社科院专家吴晓露认为,“一带一路”将为浙江带来大量的双边贸易与投资机会,能配置全球资源为浙江所用,能有效解决浙江在经济转型升级中面临的经济增长乏力、产业转型较缓、资源要素稀缺等困境。
在“一带一路”战略引领下,如今,越来越多的浙商积极“出海”,寻求海外市场、资源和战略性资产。看好中亚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和前景,浙江上峰建材有限公司在吉尔吉斯斯坦总投资约1亿美元,建设一条日产28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及配套粉磨站项目;在斯里兰卡,浙江正泰集团拿下了电工市场10%的份额;在乌兹别克斯坦,鹏盛工业园内5家浙江企业开足马力、争赶订单……
如果说过去三十年,浙江积极引外资、引外商,书写了“引进来”的瑰丽篇章,那么如今,浙江正再一次勇立潮头,推动浙江优势产品、优势产能、优势服务和优势技术走出国门,续写着“走出去”的精彩故事。
2015年,浙江省出口17174.2亿元,增长2.3%,增速在沿海各外贸大省(市)中保持明显优势,同期,浙江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5541.6亿元,增长2.9%,势头良好。
多方构筑海陆空网 咫尺天涯变通途
唐宋时期,浙江丝绸、瓷器、茶叶,由宁波港、舟山港始发,远销海外。岁月更迭,如今站在宁波港三期码头远眺,伴随着一阵阵雄浑厚重的汽笛声,一艘艘深水货轮犁开万顷波涛,从远处驶来,岸边桥吊林立,货物装卸,繁忙之景似曾相识……
一带一路,从南向北,由海而兴,港口建设是浙江参与“一带一路”的重点布局。宁波港历史悠久,地处长江黄金水道和南北海运大通道的“T”型交处,紧邻亚太国际主航道要冲。而作为新兴港口,舟山港拥有着非常丰富深水岸线资源。
为主动融入“一带一路”,2015年9月,宁波舟山港完成实质性整合,并相继与浙江省内及中西部的江西、新疆、四川等9个省市的近20个城市构建了一张海铁联运物流网络。如今越来越多的工厂、物流企业选择货走宁波、舟山港域,2015年,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000万标准箱,超过香港居世界第四位。
沿着浙江版图,从宁波舟山港往西200多公里,在被称为“世界超市”的义乌,一列满载着的圣诞礼品、日用百货、名牌服装的“义新欧”班列正缓缓从站台驶出。
历经3次转轨吊装,沿着恢弘壮美的河西走廊,途经长风呼啸的阿拉山口,过险峻逶迤的帕米尔高原,21天后,列车最终将到达西班牙马德里,全程行驶13000公里。来自古老东方的列车吸引了整个欧洲的目光,德国《萨尔日报》报道称:“古老的贸易线路正在复兴!”
横跨欧亚大陆的义新欧,犹如新时代丝绸之路上的一颗“冠上明珠”,不仅缩短了中欧货物运输的时间,更改变了改革开放以来以海路运输为主的对外贸易运输格局。
从事进口红酒生意的苏振是最早一批尝到甜头的浙商之一,“以往产品走海运需要40天,但通过义新欧班车只需要20天,时间被压缩了一半。”
不仅是浙商,如今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西班牙ZARA公司等知名企业也成为了“义新欧”的客户。以浙江为中心,“义新欧”正在向长三角辐射,赋予古老丝路以新的生命与活力。
“浙江日用工业品产业发达,而中亚、中东欧国家对这方面的市场需求大,过去都是做小额边境贸易,但规模小,风险高,现在不一样了,在‘一带一路’战略支撑下,浙江借助‘义新欧’融入中亚市场将不再是难事!”义乌市陆港事务与口岸管理局陆港发展科科长王建明表示,义新欧目前已经实现一周一班次常态化开行。
“加强江海联运、海陆联运体系和远洋船队建设,稳步推进’义新欧’中欧班列运行常态化。”浙江省省长李强表示,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支持杭甬温等节点城市与沿线国家相关城市开展友好结对交流,深化务实合作。
条条铁轨代替了蜿蜒徐行的驼队,深海巨轮代替了九桅十二帆的宝船,如今,浙江正在从原先的依靠深水良港的“单兵水路”作战转向“海陆空”联合布局,推动着浙江外贸经济向纵向深发展。
2015年3月12日,国务院批复杭州设立中国首个跨境电子商务试验区为杭州在跨境电商领域先行先试打开了政策空间,在“海”“陆”两个丝绸之路之上,开创一条“空中丝绸之路”。
依托下城、下沙、空港三大跨境电商产业园,杭州趁势首创跨境电子商务领域“单一窗口”,企业只要登录“单一窗口”线上平台,点点鼠标,一次性提交标准化的相关单证和信息,就能完成跨境电商进出口监管部门的相关业务需求,做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这意味着,海淘一族购物可以从直接从园区保税仓库发货,更便利更快捷。
杭州的数千家外贸企业,也借这条全新的“网上丝绸之路”连接世界,开辟转型发展的新天地。在外贸形势严峻的2015年,浙江前11个月累计出口20.4亿元,增长了225.4倍,跨境电商进出口额约占国内的20%。
丝路精神花开浙江 开放包容架起连心桥
在义乌经商十三年,来自苏丹的艾哈迈德从未想到有一天自己会当起中国人口中的“和事佬”。说是“和事佬”,其实是活跃在义乌的一支“联合国调解员队伍”,成员们肤色各异,却都精通中文,他们主要为中外客商提供各类纠纷的咨询服务。
义乌市涉外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以下简称“外调委”)主任陈颜津告诉记者,外调委成立的初衷是为了“以外调外”,2013年正式成立时仅有3个外籍调解员。在陈津颜的热情邀请之下,艾哈迈德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围观了几起调解案例,没成想却一下子喜欢上了。如今,热心的艾哈迈德已经成功调解了5起贸易纠纷,帮助中国厂家追回了300多万的货款。
“我很开心能帮助别人。”如今的艾哈迈德已经乐在其中,在他看来成立外调委是义乌政府对外国人的一种礼遇,理应多支持!
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外调委”现有调解员45人,其中外籍调解员14人,分别来自塞内加尔、伊朗、苏丹、约旦、叙利亚、几内亚、韩国等14个国家。截至2015年12月底,外调委成功调解案件196起,支付协议金额2008.18万元。
在当“和事佬”的过程中,艾哈迈德变得越来越接地气,他打趣地说道:“十三年前,我来到这里还是一个外国人,现在我已经成为了本地人。”
艾哈迈德说的话一点都不为过。在艾哈迈德生活的小区,非洲风情四处弥漫,随处可见穿着非洲长袍的男士、满头细碎小辫的非洲女孩。到了晚上,义乌三挺路夜市上更是人声鼎沸,沿街的中餐馆被非洲食客挤得满满当当。每隔几天,艾哈迈德都会去吃一顿酸菜鱼解解馋,他说:“一回到非洲就想念这个味道。”
和艾哈迈德一样,越来越多的外商将浙江当成了第二故乡。“我走过世界的很多地方,没有一个地方像浙江这样包容开放,这里的政府非常尊重我们,我们在这里过得自由又舒心。”来自塞内加尔的苏拉希望,能够有一天将浙江的发展经验带回到塞内加尔,改变非洲人的生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