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上海首要任务力推“一带一路”
1月24日上午,上海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上海市市长杨雄在作关于上海市人民政府工作的报告中提出,2016年着力做的第一项工作即“深入推进以自贸试验区建设为重点的改革开放”。在推动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中,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经贸合作和支持企业“走出去”成为重要动力。
杨雄在报告中提出,上海将制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进方案,推动成立“一带一路”企业联盟。与此同时,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经贸合作,推动实施一批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项目,鼓励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拓展功能,进一步落实外贸稳增长、服务贸易发展、跨境电商发展政策措施。
早在2015年3月底,“一带一路”贸易商企业联盟就在上海宣告成立,旨在为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商会(协会)与企业间搭建经贸交流平台,从而促进“一带一路”的贸易畅通。
2015年7月在上海开业的金砖银行以及丝路基金和亚投行的筹建,成为实现“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重要资金支持。
在2015年12月举办的“一带一路·新贸易·新商机”高峰论坛上,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主任尚玉英表示,2015年前10月上海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呈“井喷式”增长,达到92亿美元,同比大增24.8倍;同时沿线国家和地区对上海的投资也稳步增长,投资额达到28亿美元,增幅45.2%。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3529万国际标准箱,继续位居世界第一。
就全国而言,商务部的数据显示,去年前10个月,我国企业共对“一带一路”沿线的49个国家进行了直接投资,投资额合计131.7亿美元,同比增长36.7%,占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13.8%;与此同时,2015年前10个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国投资设立企业1752家,同比增长18%;实际投入外资金额64.9亿美元,同比增长14%(以上数据含通过自由港投资金额)。
明确支持企业“走出去”
杨雄在报告中明确表示,上海将继续实行“告知承诺+格式审批”的外商投资审批管理模式,实施一批外商投资促进新措施,支持企业“走出去”。
2015年,上海对外直接投资同比增长了2.8倍;累计吸引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到535家,比五年前增加230家,为中国内地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最多的城市;引进合同外资亦创新高,跃居全国首位。
事实上,自上海自贸区成立以来,跨境投资备案制的实行及境外本外币融资的启动,就让上海自贸区成为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窗口。
2015年1~11月,自贸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占到全市比重的67%,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额同比增长3.0倍。
在实行跨境投资审批制的时期,企业海外投资需要在包括发改委、商务部及外汇管理局在内的多个部门办理对外投资审批登记,整个流程通常耗时半年之久。而备案制的实行,让整个流程缩短至5个工作日,大幅降低了企业的时间成本,也提高了企业出海投资的成功率。
通过上海自贸区完成了跨境收购第一单的现代都市建筑设计集团总裁张桦此前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收购很可能会存在竞争,所以“速度要快”很重要。正是因为时间紧张,集团才选择借助自贸区平台,整个并购周期只花费了半年不到的时间,“非常之快”。据张桦估计,通过自贸区进行跨境收购,省下了至少几个月的时间,在成本上也大约节省了30%左右。
将适时启动境内个人投资者境外投资试点
人民币汇率市场的波动和逐渐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让人不免担忧我国资本项目开放的进程可能会受到影响。近期,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王小奕公开表态称,这些并不会影响中国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方向,但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境外投资(QDII2)试点还无法给出明确的时间表。
对此,杨雄在当天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上海将推进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联动,推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先行先试,拓展自由贸易账户功能,适时启动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境外投资试点。
(作者:缪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