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明:一带一路不可忽视捕捉国际趋势
作者:梁海明
新年伊始,从环球股市、汇市到大宗商品震荡一浪接一浪。国际市场风云变幻,不但已严重冲击了不少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的经济,也为我国的“一带一路”建设提出了一个新命题:若未来国际经济、金融市场的波动加剧,会否影响我国的国际产能合作与“一带一路”建设进程?
对此,除了研究与“一带一路”相关的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军事安全、国别研究和投资风险等领域之外,我认为,未来可能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以适应最新的国际趋势,保障“一带一路”的顺利实施。
其一,应加强对国际经济未来趋势的研究。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若要加强国际产能合作,首先需要思考的是到底只有我国产能过剩,还是众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产能过剩?若国际市场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尚未复兴或复苏,导致对外需求减少,必将影响我国希望通过国际产能合作,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和价值链重构的计划。因此,正确研判国际经济未来趋势是其中的关键之一。
过去环球金融危机的历史中,危机在发达国家的平均持续期为7年,在新兴国家则是10年。依照此规律,2008年爆发环球金融危机之后,到2015年至2018年很可能是发达国家走出危机,但新兴国家仍在危机中的错配时期。
在这个时期内,发达国家通缩问题渐渐缓解,新兴国家通缩问题仍陷困境,由于新兴国家对全球经济的增长贡献已强于发达国家,这会导致全球的经济增长水平较低,各国对外需求也较难有普遍上涨的动力。
那么,环球的经济究竟何时才能开始真正复苏,国际市场的需求何时才能开始上涨,什么时候、什么领域才是推动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最好时机和选择?这就需要我国加强国际经济未来趋势的研究,找出一个可供选择,能够互利互惠的方案和时间点。
此外,随我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未来几年GDP6.5%至7%的增速可能会成为新常态,如何用国际社会易以理解的方式,及拿出有理有据,深具说服力的解释,来令国际社会适应这一新常态,全面掌握我国经济变化,对我国的发展仍保持信心,以及如何令“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信我国经济增速虽放缓,但仍有实力、仍有能力推动“一带一路”的建设,能够促进沿线各国的经济发展,如何做好经济领域的对外传播,打好国际信心站,以释开各国的疑惑,这也是未来我国在推进“一带一路”过程中也要面临的课题。
其二,应加强对国际金融趋势的研究。
虽然不少发达国家逃离环球金融危机的泥坑,经济开始复苏,但诸如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复苏,很大程度上是靠量化宽松(QE)政策来实现的。这种大印钞票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下,经济的增长势头不少只是“虚火”,而且资产泡沫容易越胀越大,一旦泡沫破灭则可能导致爆发金融危机。
尤其是在当前由美元主导国际金融体系下,世界主要国家的财金政策、金融机构业务过度同质化,实际上是扩大了风险的相关性,也增大了整个系统的脆弱性。虽然每个政府的财金政策、个体银行所承担的风险假设是一样的,但如果这些假设的风险被证明是错误的话,整个金融系统都会受到感染。未来数年内会否再度引发新一轮的环球金融危机,值得各界关注。
如果环球或者区域内未来又爆发金融危机,那将对我国的经济带来什么影响,以及对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贷款投资的项目带来何种冲击?针对可能爆发的环球金融危机,我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有无应对预案,以将损失减至最低?这也是非常值得重视、值得研究的领域。
近期人民币和港币汇率的波动,让不少企业备受汇率变动之苦。事实上,对国际主要货币汇率的研究也应成为“一带一路”考虑的重点。过去我国企业在海外投资过程中,货币汇率问题早已有过血的教训。如中信泰富为对冲澳大利亚元对其业务的影响,2008年曾签订多项澳大利亚元目标可赎回远期合约,但由于澳大利亚元汇率此后一路狂泄,导致中信泰富总损失超过100亿元。
即便是有“超人”之称的华人大企业家李嘉诚,也曾因汇率问题遭受不少损失。过去几年李嘉诚主要投资欧洲国家、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地的资产,投资额超过3200亿港元。由于正值美元低息年代,李嘉诚对外投资的融资资金也多是美元,而投资的则是欧元、英镑和澳大利亚元等非美元货币资产,但是近两年来,欧元、英镑和澳大利亚元对美元的汇率贬值都接近或超过10%,赚到的钱无论换算美元或是兑换港元,都令李嘉诚损失不少。
其三,应加强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尤其是原油价格未来走势的研究。
除了国际货币的汇率之外,“超人”李嘉诚的海外投资另一坎坷之处,就是国际原油价格大跌,导致他所投资的加拿大赫斯基能源市值曾一度蒸发超过30%。
受国际油价下跌冲击的还有前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国泰航空,国际油价在过去两年不断下跌,国泰航空公司由于错误判断燃油价格的跌幅,导致去年全年在燃油对冲的亏损扩大至逾70亿港元。随着国际油价继续下探,加上国泰航空的燃油对冲合约有效期至2019年,未来几年其损失有可能会继续扩大。
前车之鉴,亟需引起各界高度重视。由于我国“一带一路”建设是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先导,陆上依托国际大通道,共同打造国际经济合作走廊,海上则以重点港口为节点,共同建设运输大通道。无论是“走廊”还是“通道”,都离不开大量使用燃油,国际原油价格的波动对海陆的互联互通影响巨大,值得好好地深入探讨、研究。
综上所述,在国际经济、国际金融市场出现各种新变化之下,对涉及“一带一路”的相关研究,细的要研究得更细致,更具有可操作性,如此才能接地气;大的要研究得更加宏观,更加具有国际视野,较为准确捕捉到国际趋势,才能有助于我国政府的相关决策及减少企业“走出去”的损失,让“一带一路”建设前进的步伐更加稳健。
作者简介:梁海明,一带一路百人论坛研究部主任、专家委员会委员,智谷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盘古智库学术委员。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财经专栏作家,中央电视台财经评论员,著有《“一带一路”经济学》、《你不知道的财经真相:美国退出QE之后的世界》、《中国经济新政策与我们》等个人专著,并与亚投行行长金立群、经济学家林毅夫等学者,合著有《“一带一路”引领中国:国家顶层战略设计与行动布局》著作。梁海明主要研究领域为一带一路、宏观经济、自贸区、粤港澳经济合作和跨文化海外传播。
梁海明作为知名的经济学者,曾在国务院商务部、海南省政府、山东外专局、浙江党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讲授:一带一路倡议内涵、一带一路经济学、一带一路下地方政府如何吸引人才、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机遇和挑战、环球经济趋势、欧美量化宽松政策、香港金融市场、伊斯兰金融市场和中国企业如何进行海外传播等课程。
多篇“一带一路”、环球经济、文化产业和香港问题等的研究报告上交中央政府,相关研究成果包括:《一带一路经济学》、《一带一路下政府吸引人才的战略和策略》、《一带一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机遇和挑战》、《中国企业走出去应多点在商言商》、《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企改革》、《一带一路应“轻装上阵”》、《中国如何发展伊斯兰金融》、《一带一路需文化包容》、《一带一路下如何寻求文化共生》、《一带一路会否引发产业空壳化》、《一带一路需孔子食堂》、《一带一路海外传播应避免单一聚集政治》、《从“一带一路”的海外传播看中国外宣的成功与不足》、《一带一路下如何加深粤港合作》、《一带一路下香港的角色》、《粤港澳可打造成“中国硅谷”》、《各界对自贸区的五大误解》、《美元霸权比美国霸权更持久》、《欧债危机下欧元的前途》、《日本经济会否再迷失廿年》、《印度会否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