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陆权金融有效融入 “一带一路”
进入2016年,可以看到中国带给世界的惊喜。
1月16日,由中国倡议成立、57国共同筹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开张,这是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改革进程中的里程碑事件。1月19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中东三国沙特、埃及和伊朗,签订了价值数百亿美元的合作协议。1月21日,中国同阿联酋、卡塔尔设立200亿美元的共同投资基金,投资中东传统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高端制造业等。
1月28日,首列由中国开往中东地区的铁路国际集装箱货运班列从浙江义乌发车,将从新疆阿拉山口出境,途经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奔赴伊朗首都德黑兰。这一系列事件表明,亚欧大陆有着广袤的内陆地域,而在新丝绸之路下的陆权金融,将渐渐显示出独有的使命。
陆权金融的概念是什么?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丝绸之路。汉武帝为了实现中华民族“广地万里,重九译,威德遍于四海”的愿望,扩展通向西域的陆路商业,促进了亚欧国家与中国的友好往来。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亚欧大陆的商业联系和金融发展逐渐空缺。
陆权金融并不是要实现霸权,而是让金融体系更加开放,让不同文化体系的金融相融合,用现代金融的方法论来实现广袤内陆地区的开放。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许维鸿曾说过:“英国、美国是海权国家,而法国、德国都曾是陆权国家,我们可以借鉴其经验。”
欧洲内陆地区曾经的思维模式是,怎样把西欧的资金与本国开发性金融项目结合起来。这种模式可以用在“一带一路”投资建设中,陆权金融是通过现代金融的手段去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项目资金问题、社会转型问题、生态环境治理问题等。
中国西部内陆地区的生态环境相对脆弱,但可以通过荒漠化治理恢复生态,这样西部地区就拥有了可供开发的土地资源。一位湖南企业家曾告诉笔者:“通过种植碱蓬使得内蒙古盐湖从沙漠变成绿洲,而原来的盐碱地的草又可以养殖滩羊,既治理了生态,又创造了经济效益,一举多得。”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覆盖了较多的中东国家,而我们内陆地区和中东国家都有治理荒漠化的需求,如果资金、技术能够有效对接,可以通过混合经营的融资模式将双方优势互补起来。中东国家有资金,但在基础设施建设、荒漠治理方面的技术和经验相对欠缺,而中国正好有优势,其中蕴藏着很多合作机会。
最近媒体有报道,拥有丰富石油资源和富豪的中东国家对“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表现出兴趣。据统计,中东国家金融体系拥有的流动性大概有3万亿至4万亿美元。这个数目非常可观。如果了解中东金融体系的都比较清楚,中东金融不收取利息,但不允许投资不道德的业务,比如酒类、赌博、毒品等。
西部部分省区与中东地区有天然的亲缘关系,最近几年在宁夏举办的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就吸引了很多阿拉伯商人前来,不断有清真商品基地等合作项目传出。仅仅清真产品的国际市场,总人口就高达16亿、总值超过2万亿美元。
穿越过天山、阿拉山、河西走廊的人们都曾感受过西部的壮观美景,如果陆权金融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效实施,把中东或国际的资本和项目有效结合起来,那么资本就能发挥杠杆效应,亚欧内陆地区的基础设施、农业领域和旅游产业都将会获得长足发展,一箭双雕。
当然,其中的制度设计也非常必要,确保充裕国际资本投入到应该投入的领域去,上市公司和具有战略眼光的公司可以先行。而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正显现出很多良机,哈萨克斯坦港口等基础设施的私有化等。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如果一个国家和地区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就会吸引国际资本蜂拥前来。中国一些新兴公司的背后,都活跃着中东风险投资人的身影。我们所要做的,是给金融和债券合理的发展空间,给有格局的企业突围的空间,给有相近文化体系的人们融合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