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上的矿业样本
在中国的有色金属行业,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个响当当的企业。
1993年,紫金矿业从福建省紫金山金矿起步,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成为一家以黄金及金属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为主的大型矿业集团,上海和香港两地(A+H股)上市公司。作为中国最大的金矿和全国第三大铜矿开采企业,紫金矿业如今位居2015《福布斯》全球2000强企业第1069位、全球有色金属企业第12位、全球黄金企业第3位,2015《财富》中国企业500强第106位。
作为奇迹的缔造者,紫金矿业董事长陈景河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毕业的第一批全日制在校大学生。1992年,位于福建省上杭县城北14.6公里处的紫金山金铜矿建立。那时候,参加工作刚好10年的他已经成为福建地质矿业里最年轻的高级工程师。长年的从业经历,让他萌生了利用紫金山矿,尽快造福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想法。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他主动要求放弃省城的优越条件,到条件相对艰苦的地方,负责矿业生产。
1993年8月,当时的上杭县矿产公司改组为上杭县紫金矿业总公司,主要业务转向开发建设上杭紫金山金矿。几乎与此同时,陈景河也来到了这里。
“当时,我到这个矿产公司的时候,公司的规模还非常小,只有几百万元的资产,主要是从事矿产资源的买卖,也没有自己的矿山,公司基本上是不盈利的,只能勉强维持运作。因为没有资本金,我们直到1997年,才启动对矿产的开发。”陈景河说。
等待难,开发更难。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陈景河根据紫金山矿的特点,大胆采用了投资额低、生产成本低的堆浸工艺。“这种工艺最早是在美国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发明的,对大量底矿资源和氧化矿非常有效。在上世纪的80年代,新疆也开展了这一工艺的工业化的试验,而且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在企业初创阶段,我们缺乏资金,因此就尝试性地使用了这个工艺。”陈景河说。
可是,对于陈景河的这一尝试,不少专家却断言“没戏”,理由是“上杭县地处中国南方,潮湿多雨、紫金山地形险要,不适合采用堆浸工艺”。对此,陈景河不以为然:“紫金山矿唯一的劣势,是地形比较陡峭。虽然地处福建,但非常干燥。我总觉得,问题可以通过工程技术来解决,并不像一些专家表示的完全不可以。所以,我们一步步努力,发现这个工艺还是非常适合这里的。”
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陈景河和紫金矿业的技术人员,经过了多次反复实验,对矿石进行“破碎—筛分—洗矿—重选”等多套工艺,攻克了矿业界的技术难题,使得品位低至0.9克的矿山变废为宝,成功具备了开发的可能。通过这一系列手段,紫金山矿的开发成本最终降低到当时行业平均水平的10%至20%,大大提高了矿山的开采价值。
在此基础上,紫金山金矿储量大的优势开始显现。其黄金预计开采量从5吨增加到300吨,再到500吨以上,创造了“越挖越多”的奇迹。
2000年,紫金矿业的总资产达到了约6亿元,年度销售收入约4亿元,已经是8年前的200倍。从1992年到2007年,紫金矿业总资产从352万元、利润3万元,一举成为中国成长最快的矿业公司、中国最大的黄金生产企业、中国控制金属矿产资源最多的企业。
在一项项成绩面前,陈景河并未止步,他提出了一个更为大胆的想法,要让紫金矿业走出福建,走出中国,在更大的平台上与国际一流企业开展竞争。“矿产资源在全球的分布非常不均衡。国内矿山的质量和产量在全球矿产资源市场上,并没有很大的竞争力。如果紫金的目标是成为全球一流的矿业公司,不参与全球竞争,企业无法做大,所以国际化是必然的选择。”陈景河说。
如今,紫金矿业已经在加拿大、缅甸、越南等国家拥有矿山资源,并在2007年入股英国伦敦上市公司RidgeMining,成为其最大股东。2015年12月9日,紫金矿业集团官网又发布新闻:刚果(金)卡莫阿铜矿项目完成交割,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在海外最大的铜矿收购项目。
“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具有远见卓识的智慧,对紫金矿业的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矿产的生产量和消费量全球占比已经高达40%至50%,在这么大的份额背景下,要继续增长,难度很大。因此,矿业企业的新一轮发展,应该在全球视野下去考虑。如今,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大趋势,人民币的国际化和中国资本的全球化更是一种潮流。这种潮流中,矿业开发应该成为重要的先行者,不仅要抓住‘一带一路’政策机遇,寻求自身的突破,更要为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贡献力量。”陈景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