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向荣 :“一带一路”与韩国:双边合作如何更上层楼?
作者:董向荣
董向荣 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院研究员
朝鲜半岛曾是中国周边外交的重要发力点。近些年来,半岛议题的优先性、重要性下降。主要原因至少有两点:
一是,随着经济地位提升和海外利益遍布全球,中国的大国定位日益凸显。 尽管中国还不太适应国际上对其大国地位的期待,还习惯于把自身定位成一个发展中国家,思维方式还没有实现彻底转变,但这只能是过渡期不可避免的不适应,中国正在慢慢开始完成角色转化,全球视野、大国定位、发挥全球性的影响不可避免。中国的自身定位也正在从“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转变为“发展中的大国”。在新的形势下,中国需要解决的外交议题复杂多样,与以往主要关注地区议题明显不同。朝鲜半岛议题的优先性、重要性不可避免出现下降。”特别是在“一带一路”主导下的外交新布局中,原来相对不那么重要的西向、西南向、南向,成为中国政府重点关注的外交方向。这些方向上的重要性上升了,其他方面的重要性只能相对下降。
第二点原因,《论语•卫灵公》中讲,“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如果朝鲜不实质性地改变核武政策,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中朝之间短期内很难同道。这也是近年来中朝关系的症结所在。中国坚定地主张半岛无核化,朝鲜不顾国际社会的坚决反对接连进行核试验,中朝
合作之难度可想而知。
在南北之间,中国政府似乎倾向于能够取得一些进展的对韩外交。这样一来,就出现了半岛议题下降、
韩国地位上升的现象。2013年6月,朴槿惠总统就任后首次访华,习近平主席赠送书法作品《登鹳雀楼》,据解读,中方希望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气魄,将中韩关系推上新的台阶。2014年5月,韩国总统朴槿惠在首尔青瓦台会见外交部长王毅。王毅说,中国正致力于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韩国也在开创第二汉江奇迹和国民幸福时代,中韩发展方向相融相通。中方愿选择韩国作为今后“更重要的合作伙伴”,共同实现繁荣发展,维护半岛和平稳定,促进亚洲振兴。
在新的形势下,韩国迎来了回应中国新期待、深化双边战略合作的契机。应该说,韩国很好地利用了中国外交布局调整的机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倡议。 韩国的主战略有三:
一是继续加强与中国的经济相互依存关系,分享中国的经济增长。 简言之,韩国在中美之间不想踏空任何一方。中韩FTA的签署和生效,是双边经济合作制度化的体现。据韩国贸易协会北京代表处2016年1月17日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第四季度,韩国的对华贸易额达到756亿美元,首次赶超日本(717亿美元),韩国成为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仅次于美国。这一趋势有望在未来进一步得到加强。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问题上,韩国表态较晚,但看得出来,韩国其实早就基于本国利益做出了的决定。2015年3月26日,韩国政府宣布决定加入亚投行,主要原因首先在于,对韩国而言,亚投行将是韩国以创始成员国身份参与的首个国际金融机构,加入亚投行有助于韩国扩大在金融外交领域的影响力。换言之,中国倡议的亚投行为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提供了在国际金融领域内发挥影响力的契机;其次,亚投行成立后,预计在亚洲地区将形成大型基建市场。众所周知,基建是韩国企业的强项,加入亚投行将有利于韩国国内建筑、交通、电信等行业的有关企业参与相关项目。
韩国的主战略之二是将“欧亚倡议”与“一带一路”对接。 朴槿惠执政之后,提出多个构想和倡议,包括“东北亚和平合作构想”、“半岛信任进程”、“欧亚倡议”等等。中国方面对于有助于实现半岛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倡议,都会给予积极赞成。韩国总统朴槿惠指出,半岛处于欧亚经济圈的最东端,是连接欧亚大陆和太平洋的门户,但南北分断的现实,造成欧亚交流合作的瓶颈。欧亚倡议的提出,旨在建立泛欧亚外交、安保、交通、能源、技术、文化等诸多领域的欧亚国家合作体系,形成大市场,降低物流成本,促进欧亚经济圈的形成。从东北亚互联互通的角度来看,韩国的“欧亚倡议”与“一带一路”如果能够形成呼应,将大大改变地区的道路、通关、通讯等基础设施基本状况。事实上,在目前无法打通朝鲜通路的情况下,从仁川、釜山等地经海路抵达连云港等地,再搭乘中欧班列进入中亚乃至欧洲,已经成为不少韩国企业的智慧之选。
韩国的主战略之三是争取中国在半岛未来发展议题上支持韩国。 2015年9月3日,朴槿惠总统顶住各方压力,出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表现出与中国进行战略合作的决心,中韩合作迈向了新高度。朴槿惠参加九三阅兵后立即赶往上海,出席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重张仪式,向韩国、美国、日本的“观众”表明此行的合法性、历史合理性、必要性,争取各方理解。正如前副总理钱其琛在《外交十记》中所记录的那样,1992年中韩建交时最大的顾虑是朝鲜。中国希望能够与朝鲜和韩国都保持良好的关系,都能有一定的影响力。中国在朝韩之间不想踏空任何一方。
未来一两年内,中韩应把发力点放在探索中韩合作的机制化上,将本届政府任期内良好的双边关系成果固定下来,形成一种制度化的刚性机制,防止政府换届、突发事件等对中韩关系造成大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