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做“一带一路”的弄潮儿
青岛与丝路有缘,缘已千年。
公元623年,唐朝在青岛胶州设立板桥镇,高丽和日本的商贾、使臣、僧侣等多从这里到中国或贸易、或国事往来、或宗教交流,板桥镇因此成为整个胶州湾甚至整个胶东半岛最重要、最繁忙的古港口。
宋哲宗时,在全国设立八处市舶司(等同于现今的海关),唯一一个在北方的就位于板桥镇,这里成为当时中国北方唯一一个对外贸易的港口,也是我国北方最早设置海关的口岸重镇。“人烟市井,交易繁华”,板桥镇设立市舶司后,胶州湾成为“商贾所聚”的重要海域。
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东线起航地,几百年里,满载丝绸、瓷器、茶叶等珍贵货物的船队从这里出发,驶往世界。
2月7日除夕夜,船长361米、船宽65米、载货386765吨巴西矿的40万吨矿石船“马兰豪”轮成功靠泊青岛港董家口港区40万吨矿石码头。开年入华的首艘“巨无霸”带来青岛港2016年的开门红。
现在,青岛承接“一带一路”走出去、引进来的重要使命,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迎接世界各地的往来。
隐形之手铺好前行路径
“直挂云帆济沧海”需要的不仅是乘风破浪的勇气,更需要一只稳健有力的手掌舵前进的航向。
2015年3月,青岛市政府成立了“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市长、市委书记担任双组长,建立青岛“一带一路”工作体制机制,全市发力,推进青岛融入“一带一路”战略进程。
作为青岛“一带一路”战略的总舵手,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小组会议,加强对“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有关重大政策、重大问题、重大项目的组织协调。同时,制定了《落实“一带一路”战略规划总体实施方案》,明确了目标任务、重点领域和保障措施。领导小组每年出台工作计划,形成有效工作指导,建立起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实施督查机制,确保各项部署任务落到实处。
谋定方能后动,为准确把握青岛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方向,市委市政府专门邀请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等国家部委下属研究机构以及省社科院、中国海洋大学等单位专家组建青岛市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重点兼顾外经外贸、外事外宣、海洋经济、区域经济、金融法律等重点领域。
在专业智囊团的助力下,青岛摸准“一带一路”战略发展脉络,掌握海上丝绸之路前行航向。为推进青岛在“一带一路”中引进来、走出去,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各部门积极协调配合,为“一带一路”铺好路径,大道畅通。
去年5月起,青岛海关牵头开展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一体化改革,带动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9省区的10个海关相继启动通关一体化改革。通关一体化改革以来,企业通关物流成本降低20%—30%,通关时间缩短7.2小时。
同时,在检验检疫部门的密切配合下,青岛市全面启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检验检疫区域一体化创新工作,实施原产地签证“负面清单”制度,实现了“出口直放”和“进口直通”,提升了原产地签证便利化水平。
众人划桨开大船,青岛与同处半岛蓝色经济带的相邻地市搭建起合作新平台,共同拓展蓝色海洋经济。以“1+X”的模式(“1”是青岛,“X”是周边的烟台、威海、日照、潍坊等城市),建设东亚海洋合作平台,探索设立与东盟、日韩、南亚国家的海洋合作机构,推进海洋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
独木不成林,海洋安全保障与信息服务的建立需要多方共同推进。青岛以西海岸新区为合作平台,推进国家深远海开发战略保障基地建设,同时,加强航行安全、海上搜救和应急处置等领域的合作,构建海上安全保障基地。依托新华国际海洋资讯中心、大数据中心等平台,打造海洋信息交流服务平台,提升海洋综合服务辐射水平。
经贸合作助力对外开放
没有对外开放,就没有青岛的今天、未来、梦想。开放,是青岛崛起和发展的重要途径。青岛为此进化出敏锐的政治、经济嗅觉,时刻为融入对外开放政策做准备。
“引进来”与“走出去”成为当代改革开放的主旋律。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青岛不断探索青岛与海外互相交流、贸易促进和经济合作的新路子。
“这Hisense的发音,要火。”2月11日,南非总统祖玛发表年度国情咨文时提到Hisense,虽然发音不是很准确,但海信南非公司副总经理、财务总监王安福还是特意将这段被当地媒体调侃的不到5秒的电视画面用手机录了下来。
“雀巢、联合利华、三星、海信等跨国公司都坚定地将南非定位为地区制造枢纽,继续扩大工厂规模、增加投资。”谈及南非对外资吸引力时,祖玛准备充分。
距离开普敦40公里的亚特兰蒂斯工业园是南非重要的电子和电器生产基地,这也是海信南非家电产业园的所在地。
作为中国的老牌企业,海信布局海外市场的脚步向来有据可循。顺应青岛初期走出去战略,海信将目光投向开发潜力旺盛的南非,事实也证明了海信的远见。随着青岛“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发展,海信依托的海外市场与成熟的海外拓展经验,大力推进海信南非工业园建设,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海外园区项目之一。
去年11月,青岛恒顺众昇集团印尼工业园第一期燃煤电厂举行奠基仪式,拉开了集团在印尼2.8亿美元项目投资的工程序幕。作为青岛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最大的投资项目,恒顺众昇集团印尼公司负责人对工业园建设发展已有明确的发展规划。
作为中国印尼在产能合作领域的重要项目,工业园区增加了就业岗位,提升了工业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印尼经济结构加快转型。通过工业园区的模式实现产能合作,为青岛走出去提供了宝贵经验。
目前,正在建设的16个境外经贸合作园区,涉及家电、橡胶、纺织、资源、农业、建材等领域,预计投资总规模60多亿美元。海信南非工业园和瑞昌棉业赞比亚农业合作园等7个境外合作园区项目已列入商务部“一带一路”园区项目库。2015年青岛市与上合组织签署备忘录,计划创立“欧亚经贸合作产业园区”,青岛胶州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将参与该园区建设计划,目前该项目已得到商务部肯定和支持。
走出去的品牌之城
随着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不断加深,很多青岛本土企业紧跟改革开放的步伐、积极“走出去”开拓海外市场,构建起全球化的生产研发和销售网络,影响中国,也改变世界。
去年11月,青岛双星与哈萨克斯坦TOO公司注册合资建厂顺利通过哈萨克斯坦乌斯季卡缅诺戈尔斯克市政府机构审批。同时,双方在哈当地公证机构签署了公司章程、创立协议等相关文件。
青岛双星与TOO公司的合作,使双方的本土优势和技术及管理优势进行有效整合,并致力于将该厂打造成哈萨克斯坦本土第一轮胎品牌,同时也将成为青岛双星在中亚和独联体地区的制造中心。
如今,青岛成为中国“一带一路”的双节点城市,中国企业不仅走向世界,更多的“互联互通”也在实现。这些青岛企业“走出去”后繁荣了当地经济,增加了就业,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与当地合作共赢的目的。
走出去的不只是企业,更是品牌。“红瓦、绿树,碧海、蓝天”,青岛给人留下的不光是美丽的海湾风情,更有诸多响亮的民族品牌。
青岛是全国最早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的城市之一,海尔、海信、青岛啤酒、双星等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和优势企业在品牌战略引领下畅行中国、驰名海外。
早在“一带一路”初期,青岛以其敏锐的嗅觉,积极靠拢“一带一路”。早在2014年,青岛市委市政府就开始带队企业、金融代表组成的青岛代表团出访捷克、斯里兰卡、塞舌尔、毛里求斯等丝路国家。访问团中不乏海尔、海信、青啤、澳柯玛等大型本土企业的身影,他们借助政府搭建的对话平台,在“一带一路”的大舞台上,开拓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过去的十年间,青岛与中亚、中东欧、西亚、南亚、东南亚、东北亚、非洲等国家贸易额年均增长11.8%,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年均增长77.7%。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进程的加快,青岛布局《加快“走出去”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经贸合作行动计划》,将推进一批投资贸易重点项目。其中包括,海尔俄罗斯家电、海信埃及家电等30个产业转移项目,约旦油页岩矿、蒙古铅锌矿等20个境外资源能源开发项目,南车四方、电建三、中石油七建等优势企业在轨道交通、电力能源、路桥建设等领域实施20个国际承包工程项目,10个国际服务贸易合作项目。
一直以来,青岛以其开放、包容的城市性格,以其勇于创新的胆识,始终屹立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潮头,走在时代的前列。在此次“一带一路”的时代浪潮中,青岛必将成为走在前方的弄潮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