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新轰炸机威胁台海南海 中国可加强航母拦截
会挽雕弓如满月——关于B-21轰炸机的思考
2月26日,美国空军部长黛博拉·李·詹姆斯在美国空军协会于佛罗里达州奥兰多举行的2016年度空中作战讨论会上,正式公布了美国空军下一代远程轰炸机的编号——B-21,同时公布了一张该机的外形图。至此,美国的“远程打击轰炸机”(LRS-B)计划已经显露出足够清晰的轮廓。
B-21面世的大背景
自从消息一经公布,国内外关于该机的介绍便不鲜见于多种媒体,各种介绍性能的文章层出不穷,但提及的性能均是以LRS-B计划为基础,并由此引申而出。根据以往经验,真正B-21实机面世后,实际性能或许与媒体猜测有出入也并不为奇。美国B-2轰炸机面世之前的许多性能猜测与实际服役后的公布的数据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仅仅根据一些推测的数据来对该机性能进行分析,可能就与实际效果差之千里。所以,在B-21正式数据公布之前,本文就不对性能参数妄加推断了。
作为下一代轰炸机,B-21的研制背景既模糊又清晰。说它模糊,原因在于美空军对目标性一度不是很明确,研究和论证进行过多次修改。从1999年的《远程轰炸机白皮书》到2004年的“下一代轰炸机项目”(NGB),再到2010年的“远程打击系统簇”之下的“远程打击轰炸机”(LRS-B)项目,美军的轰炸机项目经历了至少3次大的变化。下一代轰炸机计划的多次变动本身具有战略对手不清,作战目标不明确的原因,同时也面临多型轰炸机并存,研制、采购、使用、维护成本巨大的现实问题。B-21是在美军现在保有B-52、B-1、B-2三型轰炸机的前提下,新研制的一种全新轰炸机,B-21的研制前提并没有明确说明要取代现有的何种轰炸机。而美军现役时间最长的B-52H反而明确将延寿服役至2040年前后,甚至会更长。这就意味着某个时间段内,美国空军会同时拥有4型战略轰炸机。这种局面在二战以后的各国空军装备史上也是罕见的。可以预见,美国空军将来在这个问题上会遇到来自国会或其他军兵种的问责与诘难。
说到清晰,不得不说B-21的针对性很明确。在奥巴马政府提出“重返亚太”和“亚太再平衡”战略后,美国的国防政策也随国家战略调整。2012年发表的《国防战略指南》中,明确了结束大规模反恐战,将重点关注地区转向亚太并在该地区实施战略“再平衡”,将建军目标重新瞄准未来大国的挑战的战略。由此,美军的新一轮战略调整正式启动。美军的假定作战要素也调整为:
1. 对手国家具有较大面积和纵深;
2. 美军战区基地面临多种对称/不对称威胁、航母可能远离对手海岸线;
3. 美军支援远程打击的信息和后勤装备体系可能遭到攻击;
4. 美军将在强对抗或拒止空域内作战;
5. 战场上有大量移动目标或加固/深埋的目标需要打击。
从美军的假定作战要素中可以很明确地看出,作战假想目标是指向中国。我国幅员辽阔,作为前沿力量存在的美国海军,能够对我国领土实施打击的范围实在有限,而且在东风-21D和东风-26公布于世后,美国海军作战力量的核心——航母编队也要避开我国反舰力量的打击范围,如此一来,导致美国海军航母作战群对我国内陆构成威胁的程度大幅降低。作为作战执行手段,远程打击是整个打击链中的重要一环。空军轰炸机便在这个时候又一次展现远程打击的优势。
B-21的技术优势
作为新一代轰炸机,拥有的新技能必然是它身上的亮点。B-21的亮点是什么呢?笔者总结如下:
1. 系统簇成员
“系统簇”这个词是美国空军全球打击司令部在2014年战略总规划中提出的。战略总规划里对“系统簇”(family of systems)定义“为了特定的任务使命而集成起来的松耦合的复杂自适应系统”。整个系统族还包括情监侦部分、电子攻击部分、指挥控制通信部分。
从这段解释中就能看出,B-21与以往的轰炸机已有很大不同,它是整个打击系统中的一部分,更强调体系作战。由于在多种航空武器装备作战体系中涉及作战要素、武器种类,作战平台众多,战术、技术结合紧密,约束条件复杂,相互耦合,要提高体系作战能力,必须依赖任务规划技术将信息获取、处理、共享全面融入体系作战过程中,通过一体化的多型武器作战任务规划、作战资源调度与作战过程控制,将不同种类武器和作战平台的作战能力进行综合集成,实现作战效能的整体跃升。现今的作战装备已不是“单打独斗闯天下”的时代了,体系作战讲究分工合作,各司其职。而B-21在这个系统簇中也将与其他成员互动配合,协力完成战斗任务。
2. 全向隐身
美军现役的轰炸机里有75架B-52H、68架B-1B和20架B-2A。B-52H和B-1B因不具备隐身能力,在面对S-300、S-400、HQ-9等先进防空系统时,基本已经没有了招架之功,因此这两型机已被美军禁止渗透高威慑空域。具备渗透能力的B-2A数量上也仅有20架,而且受后勤支持、维护等因素限制,加之高昂的价格(成本价约7亿美元,分摊研制成本每架约22亿美元)也迫使美军不愿让B-2轻易涉险。但是美军作战目标就是高风险的亚太地区,所以隐身还是必备条件。
说到隐身,还是让我们回到已服役B-2上来。B-2的确是现役最好的隐身轰炸机,这毫无异议。但是,世事无绝对,B-2也不是全时全向隐身的。读者可多留意B-2一些飞行时的照片,由于B-2的飞翼布局,它是没有垂尾的。B-2的转向就由机翼外段后缘的减速板-方向舵实现偏航控制,减速板-方向舵可向上下两侧开裂,同时开裂作为减速板,不对称开裂时作为方向舵使用。由于飞翼表面的附面层的存在,减速板-方向舵至少要开裂5度以上才能起到作用。所以在正常飞行中,两侧的减速板-方向舵都处于5度的张开位置,当需要进行控制时就立即可以起作用,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的许多B-2飞行照片中减速板-方向舵都是张开的原因。但是张开的减速板-方向舵会影响飞机的隐身效果,特别是后向隐身。尽管B-2在抵达战区时,减速板-方向舵会完全闭合,但是因为并非全时全向隐身的问题,美空军应该没有足够的信心B-2在抵达战区之前能不被发现。
这次B-21提出要全向隐身,就是要解决B-2身上存在的隐患。估计B-21很大可能将从发动机的矢量推力入手,解决飞翼构型隐身一些特有问题。这个观点或许可以从一条消息中得到间接印证,3月7日,美国空军部长黛博拉·李·詹姆斯宣布了B-21的7家承包商,B-21的发动机提供商确定是为F-22提供F119矢量发动机的普惠公司,而不是B-2轰炸机的发动机提供商通用电气。通用电气的这次出局很大原因应该是在矢量推力的技术储备上远没有普惠雄厚。同时根据美国空军2015年9月透露的消息,得益于采用先进材料,B-21的隐身能力“比B-2A好很多”。在公布7家承包商名单之中,GKN航空航天公司是复合材料研究制造领域的领军企业,由此推断B-21机身可能会采用大量复合材料以实现更高的隐身性能。
3. 攻防兼备
武备方面可以肯定的是,B-21一定会有个像B-2那样大型且配置灵活的武器舱。可选空投武器的种类会包含已有的大部分空地武器,当然也包括像B-61这样的核弹。B-21在项目设计之初,就把突破对手的先进防御体系和打击地面机动目标作为作战对象。武器的复合配置以及打击分散目标专用的小型空地制导武器会是B-21的常见的武器携带方式和经常配备武器。
以往的轰炸机在“攻”的方面可以说发挥到极致,但在“防”的方面相对薄弱。早期的B-52装备有雷达制导的尾部炮塔,防止战斗机从尾部突袭。但随着地空导弹和空空导弹的高速发展,轰炸机的自卫武器很快就成了摆设,轰炸机更多地依靠电子手段和红外诱饵弹来自保。发展到B-2的时代,隐身不仅是进攻的掩护,也成为自保的主要手段。电子技术的进步,也让轰炸机电子防卫能力得到极大加强。如B-2A所装备的AN/APR-50自卫管理系统(DMS)就综合了电子对抗、电子支援、雷达接收告警三大功能。在美国空军1998年将电子战飞机全部除役(美国海军仍装备EA-6B和E/F-18G)的背景下,身临高度威慑的空域执行任务,轰炸机所拥有的电子战能力必须不亚于专业的电子战飞机,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要高于电子战飞机。2012年的一条消息称,美军计划用BAE系统公司的电子自卫设备替换已经日益老旧的AN/APR-50自卫管理系统,目前尚不知替换工作进展如何。如果这条消息确认属实的话,也就可以理解BAE系统公司在这次B-21的7大供应商中扮演的角色了。预计B-21会装备更高集成度的电子侦察/干扰/对抗系统,并在“系统簇”下协同专业电子攻击装备对敌方预警雷达系统展开攻击。
尽管拥有了强大的电子对抗能力,但缺乏“实打实”的硬对抗手段,没有实体的防御方式仍是轰炸机的痛脚。面对来势汹汹的地空、空空导弹,现在轰炸机在遇到威胁时,能做的就是打开电子干扰,扔扔诱饵弹,做一下笨拙并且没啥用的机动动作,剩下就是听天由命了……现在,定向能武器的机载化趋势,让轰炸机再度拥有自卫武器成为可能。今年美军将进行功率大于10kW电驱动激光高能武器的演示验证工作,预计2022年前后实现F-15级别战斗机携带激光吊舱摧毁来袭导弹。2029年前后实现100kW机载激光武器配装。相对于2037年才形成初始作战能力的B-21来说,笔者预计B-21不仅会装备激光自卫系统,充裕的研发装备时间,更有可能让B-21装备一个非常完善的激光硬杀伤系统。
B-21的使用方向及参考意义
B-21如顺利装备并达到一定数量,的确会给我国构成很大的战略压力。但笔者判断这些压力主要聚集于南海及台湾海峡地区、日本及朝鲜半岛地区。至于网上流传的B-21从关岛起飞渗透至北京上空盘旋5小时,从迭戈加西亚起飞恒河口加油直扑德令哈等论调,基本可以看做外媒的鼓吹。中国不是南联盟或伊拉克,且不论B-21能否顺利渗透至北京与德令哈,攻击像北京这样的目标面临的将是不可控的政治风险和终极报复。因此B-21使用的最大可能性还是局部冲突中撕开敌方先进的预警侦察系统,瘫痪先进的防御设施,继而让无隐身能力的战机从防御缺口中突进,摧毁制衡美军的反击武器,实现压倒性军事优势,完成所谓的“亚太再平衡”战略。
B-21的出现也给我国战略防御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回顾西方国家近些年来空袭作战经验,伊拉克、南联盟、利比亚等国的防空体系都是首先被打击的对象,而且防空体系哪怕出现局部缺口,很快就会转变为整个作战体系的溃败。在空袭作战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也针对性地选择民用设施作为轰炸目标,当然总是会以“情报错误”“误击”等借口为自己开脱。攻击民用电力设施、通信设施、公用基础设施、交通枢纽、民生工厂和物资储备中心的主要意图还在于展开对目标国民众的心理战,通过对目标国民用设施的破坏,造成目标国群众的厌战和恐惧情绪,让这种情绪扩散到整个社会,干扰抵抗意志和政府决策。
我国已经历了60余年的国家建设和30余年的高速发展,民众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物质财富得到相当的积累。面对B-21这种专门渗透的轰炸机,旧有的“放进来打”、“关门打狗”等国土之内搞防空方式就变得很不合时宜。B-21的主要进攻路径最大可能性是来自海上,因此,我国是否有必要建立一套体系完备的太空/海基远程预警系统和舰载导弹防御系统,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拦截?是否要加强以航母为核心的舰载航空兵建设,以拦截美军从海上方向对我国的侦察和挑衅活动,以及在更先进的预警系统支持下拦截B-21的来犯?是否要建立一套高空远程侦察系统,有效地监控美军在西太平洋地区的任何企图?这些问题都留下了许多深度思考的空间。同时,“最好的防御是进攻”这个道理依然不过时,希望能早日看见我国的空中战略进攻力量,在广大的域外疆场对敌军实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