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左宏松:不悔出川抗战 遗憾没打鬼子
左宏松在家中接受华西都市报采访。刘陈平 摄
中国驻印军换上美军的全套新军装。
在印度整训的中国远征军。
中国远征军运送物资的骡马部队。
远征军用骡马运送弹药。
中国远征军的山炮部队。
1944年12月,一支中国远征军在缅甸八莫街上巡逻,从被击毙的日军尸体旁经过。
中美将领视察八莫战场。
2016年1月28日,寒潮过后的成都,依然冷得冻人。成都金牛区曹家巷工人村一居民区内,过堂风吹得居民们都裹紧了衣服。94岁的左宏松,拿着小水壶站在阳台上,给花草浇水。左宏松说,每次给它们浇水、施肥、松土时,就会想起当年他养的那一大群骡子和马,还有那段战火硝烟的岁月。
小区里的居民,大多都知道左宏松的抗战事迹。每次听到有人称他为“抗战老英雄”时,左宏松都会笑着“反驳”道:“在当时的环境下,很多青年都会选择上前线的。跟那些在一线与鬼子拼命的兄弟相比,我就是个养马养骡子,保障物资运输的‘弼马温’。但我觉得,前方打仗的兄弟是提头在战斗,我们在阵地后方也要做好自己的工作,这样才能齐心协力赢得抗战胜利啊。说实话,确实有些遗憾,没能同一线的兄弟并肩打鬼子。”
老兵档案
姓名:左宏松
年龄:94岁
民族:汉族
籍贯:四川仁寿
所属部队:中国驻印军骡马辎重营
所任职务:士兵
经历战役:八莫等战役
口述实录
“在当时的环境下,很多青年都会选择上前线的。跟那些在一线与鬼子拼命的兄弟相比,我就是个养马养骡子,保障物资运输的‘弼马温’。但我觉得,前方打仗的兄弟是提头在战斗,我们在阵地后方也要做好自己的工作,这样才能齐心协力赢得抗战胜利啊。说实话,确实有些遗憾,没能同一线的兄弟并肩打鬼子。”
“都知道参军抗战是生死难料的事,不管朋友还是家人都不会同意的,所以我只好瞒着他们。我去参加抗战,其实有两个不得不去的理由。于私,日本飞机在成都大轰炸时,二哥的右手被炸残了,这是一家人的愤怒;于公,作为青年男子,得知国家危亡,岂有不上前线参加抗战的道理?”
“他们都是自愿参军的,心里头都有一腔热血,是准备上前线跟鬼子拼命的,怎么可以待在这个地方?宁愿战死在前方,也不想当个喂马的。”
“骡子要诓,战马要打。战马不听话,拍它几下就老实了。它们都是通人性的,每次出去执行任务,都表现得很优秀。生在中国土地上,它们也在为抗战尽力。”
亲人惨遇大轰炸
瞒着家人去参军
“我还有7个兄妹,但小时候家境不好,兄妹们很早就辍学了,各自出去谋生路。”左宏松放下手中的小水壶,开始回忆起小时候的生活。
1922年的一天,仁寿县二峨山脚下,老实巴交的农民左力训,扛着锄头满身大汗回到家后,赶紧从妻子手中接过出生不久的左宏松。
“小时候,家里很穷,一家人常吃不饱饭。”左宏松记事后不久,也加入到种田的行列中。“从几岁起,就跟着大人在田里学插秧,弄不好还要挨骂。”
之后,左宏松到当地的文华中学念书,一直念到初中毕业,家里实在无法支持他继续读书了。没过多久,经人推荐后,他前往成都花牌坊街附近的日新印刷厂,做起了校对工作。
1938年至1944年,长达6年的时间里,日军共出动数百架飞机,对成都、重庆的机场、学校、居住区等繁华地段,进行轰炸,仅成都就造成5000多人的死伤。其中,以1939年6月11日、1940年7月24日和1941年7月27日所受的3次轰炸最为惨烈。
在成都大轰炸中,左宏松的二哥左宏宇,不幸受伤。“命是保住了,但右手手臂没办法了。”左宏松说,他和家人赶到医院看到二哥的样子后,“我心头开始很震惊,看到家人哭得很伤心时,就变成了满腔的愤怒。”
1943年,一则远征军征兵的消息,传到了左宏松的耳中。下班后,左宏松偷偷去报了名,在当年小南街附近的一家医院做了体检。直到前往新津机场前,他都没跟同事和家人说过这事儿。
“都知道参军抗战是生死难料的事,不管朋友还是家人都不会同意的,所以我只好瞒着他们。我去参加抗战,其实有两个不得不去的理由。于私,日本飞机在成都大轰炸时,二哥的右手被炸残了,这是一家人的愤怒;于公,作为青年男子,得知国家危亡,岂有不上前线参加抗战的道理?”左宏松说。
进入军营学养马
看到家书后泪奔
1943年8月,左宏松等一大批四川青年,坐上了从新津机场出发的物资转运飞机,前往印度汀江机场。
“飞机是运送物资进来的货机,我们当时一大群人就挤在没有座位的机舱里。”左宏松说,在飞越驼峰航线时,飞机出现了比较大的颠簸,“还以为要落下去了,但没过多久就恢复了。”
飞机抵达印度后,这批四川青年换上新军服,又乘坐火车到达预定地点集合。“我们这批人,到达后被分为两批,然后坐上汽车朝两个方向而去。”
左宏松所在的汽车,往当时的中印公路行驶。没多久,一个写有“中国驻印军骡马辎重营”的横幅出现在他眼前,“四周都是喂马、喂骡子的地方,很多人还没反应过来,车子就在那儿停下了。”
得知不是分配到一线抗战,而是要在这里加入辎重营,或是喂养战马、骡子,或是为前线运输物资时,不少血气方刚的青年当场哭了出来。“他们都是自愿参军的,心里头都有一腔热血,是准备上前线跟鬼子拼命的,怎么可以待在这个地方?宁愿战死在前方,也不想当个喂马的。”
团长王华楠(音)走了过来,笔直地站在他们面前说:“男子汉哪儿有哭哭啼啼的?不要再哭了,打仗的人各司其职才能有胜利的机会,饭菜已经给你们做好,赶紧去吃。”
“我当时就想,分配了啥任务就执行,总有上战场的机会。”吃过军营第一顿饭后,每人还领取了一个信封和一张纸,“我那时才给家人写信,告诉了他们所有情况。没过多久,我收到回信,信上说,二哥晓得后,大哭了一场,要我一定平安回家。”
接受最新式训练
骡马队的任务重
“安顿好后,我们开始了训练。”左宏松说,他还记得在印度受训时,不仅更换上了美式装备,还都分配了新军装、头盔、靴子、背包、步枪、刺刀。训练官是美国人,一开始也是士兵的基本训练,后来逐步学习马术以及如何喂马、喂骡子。
同时,火炮、卡车等大型装备按编制配发到部队各级单位。部队的供应由英方提供,食品均发实物,主要是罐头等,营养较国内的部队要好得多。
“我们部队当时喂养了1400多匹马和骡子。”左宏松说,当时辎重队的战士负责照料它们,“早上和下午要按时给它们喂食,而且还要放出去跑动,第一次单独放马时,还真有点控制不住。”
“当时前线打仗,很大一部分物资都是飞机投放和汽车运输。遇到飞机投不到的地方,或者没有公路的地方,还得靠骡马队上。”由于不少战事都是在山区密林里进行,骡马辎重队的任务显得重要起来。
除运送物资外,还有装备和弹药的运送也需要骡马队,“当时装备补给都充足,骡子和战马都武装起来了,一些山区的炮弹运输也要运的。”
“那时候,大家几乎没有抱怨的情绪了,我们的职责都是为了抗战嘛。”几个月后,左宏松对所喂养的骡马已了如指掌,他还总结了具有示范性的经验:“骡子要诓,战马要打。战马不听话,拍它几下就老实了。它们都是通人性的,每次出去执行任务,都表现得很优秀。生在中国土地上,它们也在为抗战尽力。”
曾支援八莫战役
遇老战友聊往事
1944年10月,缅甸密支那战役胜利不久,中国军队继续对日军展开全力反攻,八莫战役打响。左宏松等接到命令,随部队离开印度,开往缅甸地区,随时支援战斗。
“一听说要往前线去,战士们全身都是劲,喂好骡马后就等着出发。”由于印度通往缅甸的公路已被打通,战士们坐上了美国提供的汽车,快速往前线靠拢。
沿途所见的场面,左宏松至今记忆犹新,“很多密林被炸平了,原本有人居住过的地方,也是一片废墟,子弹壳、炮弹弹片随处可见,周围荒凉得让人不自在。”
“部队驻扎在伊洛瓦底江畔时,就听前方回来的老兵讲,几个月前这里有很多战士冒雨参加了渡江作战。”左宏松看着深不见底又波涛汹涌的江水,“当时不晓得有多少战士留在了江水里。”
2015年的一次成都老兵聚会上,左宏松遇见了一位经历过渡江战役的老兵——苏子良。
“我说我在伊洛瓦底江驻扎过,他说他当年在雨中搭浮桥从那里渡过。”两人一见如故,拉着手就讲起了当年滇缅抗战的故事,“队里的老兵讲过你们的事迹。”
“但没几个月,就听说他‘归队’了,心里特别难过。”左宏松说。
支援独山战场时
得知抗战胜利了
1944年11月底,日本第六方面军第11军(代号“旭”军,司令官横山勇中将),发布“向独山、八寨追击”的命令,并分兵3路入侵贵州黔南,继续展开攻击态势。日军认为,这样既可以迫使中国军队远离广西,确保柳州至宜山主防线的安全,还能制造“进攻贵阳和重庆”的假象,减轻滇缅方向日军的压力。
“日军进犯独山,贵阳告急。”国民政府下令调新六军回国保卫大西南,新六军主力于12月1日奉命停止前进,新六军军部及新22师、第14师被空运至云南沾益,以保卫重庆。第50师留下与新一军作战,归新一军指挥(后来正式编入新一军序列)。
“我们当时奉命回国,准备去攻打独山。”左宏松说,骡马队大部分人没有办法空运,“战马和骡子都需要我们带回来。”
左宏松等每人带着5匹骡子和马,一路从缅甸步行回国,目的地是独山,“一路上,大伙儿都尽量快马加鞭,希望拿着手中的枪上一趟前线。最担心的就是它们中途生病了,所以照看得十分仔细。”
1945年8月15日中午,日本天皇裕仁广播《停战诏书》,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的各项条件,宣布无条件投降。不久,还在路上行军的左宏松等人,得知了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
“兄弟们一下子就欢腾起来了,周围不沾村不挨店的,大家就用各自的方式庆祝。”左宏松说,他很快给家里人写信再次报了平安。抗战胜利后不久,辗转上海等地后,左宏松离开部队回到成都。
最喜爱种养花草
参加远征军聚会
“养了那么多年的马和骡子,现在都还记得如何喂养,如何骑马。”左宏松再次拿起水壶,顺着叶子拨开泥土,“养着这些花草,感觉回到当年的骡马队里,也算是一种寄托吧。”
“当年抗战回来,我在成都卖过书,后来又进了一家企业。”左宏松说,如今他早已退休,有2儿3女,家中四代同堂,“也没得啥心愿了,只有两个爱好:一是养花种草,二是参加老兵聚会。”
“跟着那帮老家伙,才有聊不完的话。”几年前,得知成都健在的抗战老兵时常会邀约聚会后,左宏松每次都会早早赶到,“当年骡马队的战友几乎没得了,但是一起在滇缅前线的兄弟,还有很多健在的。”
说到这儿,左宏松叹了口气:“上次认识的苏子良兄弟,和我很谈得来。没想到才聚会没多久,就听到他‘归队’的消息了。所以更不能‘懈怠’啊,我们这群人都这把年纪了,很多事都说不清。” 华西都市报记者杨力(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