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守护者"获表彰 最早东风导弹档案曾失联
作者:方建睿 何小喜
他们,默默专注于守护历史
——记军队档案系统3名获国家表彰的先进工作者
编者按 当前,随着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向纵深推进,信息化建设加速发展,档案工作重要性日益凸显。军队档案系统广大官兵以极端负责态度和无私奉献精神坚守一线,在改革强军大合唱中谱写了一曲无名英雄赞歌。曾梅安、熊灿兵、谭三军3名同志,几十年如一日,架阁库中励壮志、档案卷里写春秋,默默专注于守护历史、启迪未来、鉴真求实的档案工作,在平凡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用实际行动阐释了新时期“四铁”军队干部的特殊内涵。
曾梅安——
火箭军历史的守望者
人物小传:曾梅安,女,原第二炮兵档案馆研究馆员。1960年出生,1977年入伍,从事档案工作30余年,两次荣立三等功,多次被评为全军先进档案工作者。她把平凡岗位作为人生舞台,始终在追寻火箭军建设历史的路上前行,为“大国柱石”留下永不磨灭的记忆。
走进火箭军档案馆,兵车小篆、长卷警言、导弹模型、青铜核盾……浓郁而富有特色的火箭军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但曾梅安从未忘记告诫自己和提醒同事,对一座档案馆来说,档案才是真正的压舱石,对一支部队来讲,历史传承就是军魂所系!
档案比天大。这是曾梅安始终牢记于心的话。1998年,档案馆整理鉴定一批原第二炮兵组建以前的档案。可这批档案不仅时间断裂、内容庞杂,而且破损严重,一时难以下手。面对历史的“呆账”“坏账”,曾梅安找来《第二炮兵史》,花了近一年时间悉心钻研,对照历史脉络定位“解谜”,一点一滴还原珍贵档案本来面目,填补了战略导弹部队初创时期的历史空白。
丰富馆藏资源一直挂在曾梅安的心头。东风一号、东风二号导弹是新中国首铸的大国长剑,其技术档案是支撑建立导弹研究体系的基石。然而由于历史原因,这批档案一度“失联”。了解这个情况后,曾梅安心急如焚,在第一时间向领导汇报、迅即部署有关工作。当事情一度没有进展时,她在一次馆务会上动情地说:“无论如何,我们也要把这段历史找回来,要不然,没法向那些导弹前辈、向这身军装交代啊。”
经过一年多时间、上万公里行程的排查寻找,曾梅安最终在某单位地下室找到这批档案。开辟特藏空间保存、启动抢救保护和整理工作、研究开发专题数据库……经过700多个日夜的奋战,这批档案成为镇馆之宝。今天,作为军队档案工作专家组成员的曾梅安,依然奔波于各类课题研究、辅导授课、专业考评任务之间,每当大家说起往事,她只是微微一笑,脸上漾满幸福。
熊灿兵——
矢志不移勤耕耘
人物小传:熊灿兵,女,原南京军区档案馆副研究馆员。1960年出生,1976年入伍,荣立三等功一次,两次被评为军区先进档案工作者。她30年如一日扎根一线,没有惊天动地的成果,却被公认为解决档案问题的专家;她身患癌症,却在磨难中迸发出更多的正能量。
衣带渐宽终不悔。这是熊灿兵半生军旅的真实写照。
熊灿兵有一个为人所熟知的绝活——熟悉馆藏。一个档案馆上百个全宗、数百万件档案,就是计算机检索也得耗点时间,全凭记忆谈何容易。1986年到档案馆工作至今,浏览档案、熟悉馆藏一直是她业余时间的“必修课”,长期的积累让她对档案馆藏分布了然于心。
2010年一个晚上,馆值班室打来的电话把熊灿兵从梦中惊醒:军区组织联合战役集训,业务部门连夜调取某登岛作战有关档案,值班员借助计算机检索系统查到了大部分材料,唯独缺少关于空军支援行动的有关内容。5分钟后,熊灿兵赶到馆里;不到20分钟,她便找到有关档案。“嗬,真是神了。”大家不禁叹服。
熊灿兵既是服务应用的定盘星,也是基础业务的突击手。全军档案馆达标建设时,她接到一项拍摄200万画幅档案缩微胶卷的任务,这直接关系到档案馆能否通过达标验收。外借设备、协调人员,她克服重重困难带领临时组建的团队像打仗一样加班加点,硬是在规定时间内啃下了这块硬骨头,档案馆顺利通过验收,成为军队首批一级馆。
2005年春节过后,熊灿兵被确诊为乳腺癌。突如其来的疾病给她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在短暂的调整后,她顽强地挺了过来。5个月后,不服输的熊灿兵在同事们惊讶而钦佩的目光中重返岗位,再次坚守在“兰台”之上。疾病不但没有打垮她的意志,反而让她更加热爱工作,热爱生活,焕发出新的青春。有人劝她要多注意休息,熊灿兵说:“即使我终究有一天倒下了,这些经手整理过的档案却会永远留存下去。”
谭三军——
科技创新勇开拓
人物小传:谭三军,男,武警部队档案馆馆长。1971年出生,1990年入伍,荣立三等功一次,档案馆先后被评为全军档案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档案工作先进单位。多年来,他埋头钻研档案业务,特别注重学习信息化知识,善于应用科技手段解决实践问题,有力推进了档案工作转型升级。
档案工作要插上科技翅膀。谭三军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上,也落实在行动中。
这源起于2003年的一天,武警部队司令部的一位参谋来查档案,一组简单的数据,谭三军和同事折腾了整整两天才查询整理出来,这让他深深认识到科技短板的痛点,开始恶补档案信息化知识,并到中央档案馆、浦东新区城建档案馆等单位广泛学习调研。
是时,恰逢全军组织数字化建设达标,馆藏档案数字化成了硬任务。谭三军一听来了劲,主动请缨承担组织协调工作,从方案拟制、扫描前准备到人员保密管控、信息数据备份存储等等,事事冲在前干在前,连续3个月吃住在馆里。任务如期出色完成,武警档案馆在全军档案系统率先实现了馆藏档案资源数字化,走出了信息化建设第一步。
接下来,他积极向业务主管部门建言献策,出思路、提需求,最后敲定参考国内外先进搜索技术开发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攻关,系统顺利上线,响应速度以亚秒计,服务效率提升了整整一个数量级。
谭三军并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新馆搬迁后,有同志反映:“能不能再进一步,把远程服务拿下,方便大家足不出户查询资料。”在谭三军带领下,工作人员加班加点,经过半年的技术攻关,武警部队档案馆在军队档案系统率先开通远程网络查档服务,实现馆藏档案信息在线全文检索,为首长机关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一站式”服务。军队其他档案馆的同志来参观交流时,谭三军告诉大家:“一些互联网企业在数据挖掘、物联网等新的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已经走得很远了,我们要学习借鉴的地方很多。”他已经开始把目光投向下一个目标。
■方建睿何小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