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战机连年上高原 世界最高人控雷达站换装
初春,海拔4400余米的雪域腹地寒风刺骨。银白雪野上,雷达天线傲然旋转,宛若峭拔的铁树。
28岁的傣族雷达操纵员白海平睁大眼睛,紧盯雷达显示屏上的飞行目标,沉稳地跟踪监控,准确连续上报空情。
雷达开机即战斗。自2009年某新型战机飞上高原,操纵这“千里眼”追踪飞行目标的白海平,便再也没有停止无形电磁波中的战斗。
“差点把命丢在阵地上。”2009年盛夏,白海平第一次在海拔5374米的甘巴拉阵地保障某新型战机飞行。
这里空气含氧量不足内地一半。半夜,骤然而至的胃疼将白海平搅醒,疼得他脸色惨白,加之缺氧憋闷,头晕目眩。
第二天清晨,战备铃声乍响,他咬紧牙关登上雷达方舱,硬挺腰杆端坐战位,一丝不苟地发现、判断、上报空情。
人在天线转,人在情报通。这技能和精神,是长年担负军民航引导和空中警戒任务的甘巴拉教给他的。白海平入伍后分到这个世界最高人控雷达站,正赶上全军首部远程异地控制雷达在阵地试装,全站官兵都在学习攻关,好胜的小白生怕落后,跟厂家技术人员学原理,向班长请教操纵技能。只一年,这个傣族小伙子便成为技术骨干。
“千里眼”,是“鹰之目”“国之眼”。他心里充满自豪和自信。然而,2012年初秋,这名傣族雷达兵却遭遇入伍后唯一一次“走眼”。
那时,他刚作为业务骨干从甘巴拉雷达站调入机动雷达站,随队长途奔袭数百公里,执行某新型战机实弹试射保障任务。
一天,一批批战鹰穿云破雾,直扑靶场,摧毁“敌”目标。传递空情时,他和另一操纵员瞬间衔接不畅,漏报了一批空情。虽未造成不良后果,但受到上级严厉批评。
“岗位就是战位,保障就是打仗。要是在战时,这意味着什么?”那晚,白海平辗转反侧。一回来,便设置各种复杂空情练眼力,练发现判断上报空情的速度和质量。
机动雷达站,是移动“千里眼”,跟着重大任务跑。从此,保障战鹰飞行时,白海平的眼睛再也不会离开雷达显示屏,跟每一批空情较真。
2014年酷夏,空军全时域、全要素体系对抗演练激烈打响,白海平随队参战。一开战,“敌”侦察机、预警机、电子战机连续升空,紧接着,十余架战机咆哮编队袭来。白海平面前的雷达屏幕上,航迹纵横交错,目标亮点密密麻麻。
“注意发现新目标,方位××。”面对复杂战场,白海平按捺着紧张,立体判型、主副显配合……他沉稳操纵、环环相扣,一批批空情通过他的键盘传向指挥中枢。
一个演习日,屏幕上倏然闪现一批目标,突然近距离分批,目标小、速度快、跟踪起来不连续,与以往各种飞行目标都不同。狭小的雷达方舱内,空气骤然紧张。
“飞机发射的导弹?”白海平睁圆眼睛,精心操纵,仔细分析,这种目标之前只在资料里见过,一旦判断失误将影响战况。
“事关全局,不报就是失职!”他自信果断地编批上报,又和其他操作员接连掌握不同战机发射的4枚不同型号导弹目标,为指挥员及时做出战场决策提供了可靠信息。
次年阳春,白海平和战友们携机动性能更强的新雷达,再次出征空军体系对抗场。上战场前,他没日没夜钻研,打开思路挖掘兵器作战潜能。
此次,战场设置更加复杂。每天,多种战鹰从超低空、中空、高空同时涌来,在强大电磁干扰下,显示屏上的目标亮点移动、交叉、叠加,稍纵即逝,白海平和战友熟练操纵,从容监控。战斗中,他们探索的反侦察战法,获得了“兵机种战斗行动战法创新奖”。
雪域“千里眼”,又打了一个漂亮仗!
■胡晓宇
心声
为打赢擦亮“眼睛”
■白海平
作为从“甘巴拉英雄雷达站”走出来的雷达操纵员,我时刻牢记“甘愿吃苦,默默奉献,恪尽职守,顽强拼搏”的“甘巴拉精神”,努力传承甘巴拉人在生命绝境中的坚守、担当、奉献和追求。为护卫祖国神圣领空,我会坚守高原极地,坚持不懈历练,为打赢擦亮“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