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鹰高教机研制打破旧模式 座舱安装全靠图纸
1982年底总装车间里,一个年轻小伙子拎着工具箱熟练的上了飞机,在座舱独立娴熟地操作着——这个人是黄海的同班同学。目睹到这一切的黄海内心难以平静,这件事深深地刺激到了认真好胜的他。为什么本可以独立上手的自己变得什么都不会了?痛定思痛,他在那一刻下定决心,要后发赶超!
座舱安装在车间里历来被称为“细脖子”,处在整个飞机生产总装线的关键位置,座舱内不仅位置狭小,而且布局复杂,所有操纵控制均由此传递出去,素有“飞机中枢要地”的称谓。面对如此复杂的工作,黄海坚持不懈,仅用半年不到的时间就独立承担起座舱安装工序,且逐步成为了座舱班的骨干力量。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984年12月15日首架歼教7型飞机大部件交付到总装车间,由于座舱安装工作在整体装备中处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因此总装车间领导从2个座舱班里紧急抽调出8人,组成临时座舱研制班,并由黄海担任副班长。
26岁的黄海是8个人里年龄最小的,有人不服气是自然的。面对同事的质疑,他没有马上反驳,只是默默地找来设计图纸,一遍又一遍地比照着图纸安装座舱电缆、导管,等等。由于这是第一架机,大家都没有安装经验,所以提前摸索出安装办法的黄海不仅为后续安装打通了道路,自然而然也赢得了同事前辈们的认可与尊重。
在“山鹰”飞机新机总装研制的60天里,他与“山鹰”共伴了40多个日日夜夜,由于是新机研制,打破了模型机参考模式,一切座舱安装全靠一张张图纸指导说明。为了加快生产速度,他吃住几乎都在车间里。“黄海休息休息吧,别累垮了身子”,面对同事、家人的关心劝解,他继续埋头苦干,一头扎进了图纸堆里。
夜深了,可是他坚定的铸“鹰”之心却燃亮着。就是这样,黄海凭借着顽强的毅力与拼搏精神,在座舱那方小小的天地里,铸造出了一架架山鹰翱翔天际。 (孟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