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异想天开要大建海军?神盾舰、潜艇都是画饼
【环球军事报道 记者 周扬】台湾《自由时报》4月3日报道,蔡英文近来表示要支持"国舰国造"计划,台湾海军随即将从去年开始吹风的的"国舰国造"计划提上台面。据称民进党规划,未来20年投入240亿美元,计划中的舰艇包括,四艘6000吨级神盾舰、多艘2500吨护卫舰、7-11艘"沱江"后续型轻型护卫舰、6艘扫雷舰、两艘16000吨船坞登陆舰、6艘以上1500吨柴电潜艇,并改装现役两艘荷兰"旗鱼"级潜艇等,其中潜艇方面的投资约4000亿新台币。
事实上,这不是台湾地区第一次提出规模庞大的造舰计划。早在2014年台湾海军就提出过一份壮志惊人的造舰蓝图:4艘10000吨级的大型神盾驱逐舰、10至15艘3000吨级双体隐形护卫舰,同时建造两栖船坞登陆舰以替换11艘登陆舰和坦克登陆舰。海军还要建造4至8艘排水量1200-3000吨的常规动力潜艇,准备通过十余年的时间数百亿美元的投资彻底实现海军的更新换代。
不难看出,这次民进党提出的新计划其实就是2014造舰计划的削弱版。神盾舰和护卫舰的吨位被砍,数量削减,新建8艘潜艇的目标变成升级现有的两艘海龙级外加新建6艘。看起来,这次的计划的胆子比之前小了很多。但是,台湾地区真的有实力实现吗这样规模庞大的计划吗?这些军舰又真的能为其提气壮胆吗?
辽宁号编队
台湾海军采购的美制基德舰
神盾舰靠啥而造?
自2003年开始,随着中国大陆海洋经济的日益发展,国家的三大海上力量--造船工业、船运公司和海军得到了同步壮大,大陆海军出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造舰高潮,告别了曾经困苦的时代,迅速转变成了一支装备航母、神盾舰、大型护卫舰、潜艇等新型装备的现代化海军。而就在海峡对面的台湾海军,则仍旧依靠着美制二手基德舰、采购自法国的康定级护卫舰以及自造的导弹快艇为中坚,军舰老迈缺乏战斗力,与大陆的差距越来越大,也越发显得毫无存在感。
光华6号导弹艇
近年来,台湾海军服役的新式装备很少,其中自行研制的军舰有光华6号、沱江级两型导弹艇以及让岛内十分兴奋的最大军舰磐石舰(其实只是艘补给舰)。
曾被台湾海军视若至宝,号称能打击大陆沿海基地的光华6号导弹艇不仅速度慢(资料显示30节左右,大陆022型导弹艇在50节左右)、隐身性差,还出现过因不适用台湾海峡恶劣天气失去动力而搁浅的事故。
台湾托请西班牙设计的神盾舰
台湾地区自从"光华一号"专案了结后,处于种种原因就基本放弃了建造大型水面舰艇,即便岛内最具实力的企业重新拣起老本行,恢复造大舰的能力,但与之相配套的系统却难以找到。台湾地区若想造出神盾舰,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要寻找合适的相控阵雷达和垂发系统。曾有传闻称台湾防务部门欲向美国求购MK-41、MK-48导弹垂直发射系统用于神盾舰计划,但美国是否会出售、台湾有没有能力整合却是一个极大的问题。
而宙斯盾雷达更是台湾海军迈不过去的一道坎。目前各国海军神盾舰采用的宙斯盾雷达中,主要有美、中、俄、欧四大来源。考虑到台湾地区的特殊情况,似乎只有向美国求购或者自行研发两条道路。美国虽然曾向韩、日等国提供宙斯盾雷达,但毕竟刚刚通过新的一批对台军售,不愿彻底得罪中国,基本没有向台湾出售雷达的可能。
而台湾地区虽然半导体产业发达,但要真的凭借自身去研发,能不能成功暂且不说,即使成功也不知何年何月才能获得成熟的产品。
“海狮”号潜艇
潜艇更是老大难
柴电潜艇更是困扰了台湾海军十几年的问题。台湾海军现有4艘常规潜艇,其中2艘是美国于二战时期建造的"食蚊鱼"级潜艇,“海狮”、“海虎"号,分别于1945年和1946年建造。该级潜艇装备有主被动声纳,被动侧距声纳,MK-37或SUT鱼雷,具备一定的水下攻击力。但在今天,这两艘服役60年的爷爷级潜艇能否出海作战都存在疑问。
另外两艘“剑龙”级潜艇系台湾海军从荷兰采购的改进型“旗鱼”级 常规潜艇,说句公道话,该艇整体作战水平应该优于大陆海军035级潜艇,但面对今年大批服役的新型柴电潜艇,这两艘度过而立之年的台湾海军水下中坚力量也根本溅不起什么浪花。
最初,台湾海军打算采购外军新型潜艇,德国的209、日本的苍龙等都曾经与其扯上绯闻,甚至传出过几十年没造过柴电潜艇的美国准备重出江湖为台湾量身打造一款新潜艇的新闻,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传闻最后都无疾而终。近年来,台湾防务部门觉得求人不如求己,终于提出了自研自造新型潜艇的计划。
中国大陆潜艇编队
台湾制造潜艇面临着多道关卡,一是潜艇总体设计关,二是制造潜艇的特种钢。三是制造能力。对于台湾方面,最可行的办法就是从外国公司订购特种钢,自己设计建造出完整的潜艇外壳,再从外国采购各种设备拼凑出自己的自造潜艇(对于这个模式,台湾地区可以向印度学习)。
对于台湾自造潜艇的计划,“传统基金会"专家成斌认为台湾既无经验,技术也不足,因此"朋友们,让我们直话直说吧,世界上没有比建造二流潜艇更浪费的事,这样的潜艇根本就是水兵的棺材”。
IDF战机
处于困境的台湾军事工业
台湾地区建造神盾舰和潜艇面临的困难只是问题中最典型的情况。众所周知,军事是覆盖所有工业门类最大的部门,基础工业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军工产品的好坏。这就导致一个问题:在没有足够的工业人口和土地的情况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无法完成装备的研发--制造--装备这一完整链条。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凭借着高速的经济发展以及教育普及的利好,台湾地区的军工产业实现了一次虚假的繁荣,以IDF经国战机,雄风1/2导弹,勇虎坦克为代表的一批主战装备接连服役,但这些武器打着自造的旗号,本质上还是以仿制外军为主。
然而自从美国在军事技术上封锁台湾之后,台湾的军事工业日子很不好过。维持军工产业的存在都需要源源不断的订单,台湾地区武器只能面向岛内市场,难以出口,由于岛内军队需求量有限,又必须优先满足对美制武器的采购,岛内军工产业的日子一天不如一天。
与此同时,美国的对台军售也成了一剂慢性毒药。在上个世纪,台湾地区曾野心勃勃地推动进攻型武器研制计划:“天频计划”、“黄蜂计划”、“强汉计划”、“烨雷计划”、“万剑计划”、“翔升计划"等项目,但是真正获得的成果却十分有限。这其中当然有实力不足的问题,美国人却也实在出了把力。细心的人可以发现,当岛内经过技术攻关,取得某种武器研发突破时,美国就会"适时"同意出售同类武器产品,藉此让台湾的自主研发终止。
1992年,台湾成功研制出"天弓"1/2型等系列导弹后,美随即同意售台"爱国者"2/3导弹;当台湾研发出IDF战机,又获得法国"幻影"战斗机时,美当即决定售台"F-16"战机;数年后,台湾"天剑”-2型导弹出炉,美国又决定售台攻击性的AIM一120导弹;2007年10月,台军"雄风”-2E导弹即将进入量产,美方表示有意售台战斧巡弋导弹,同时,还逼迫台湾结束耗资346亿台币的"雄风"-2E的"戟隼计划"。
长此以往,台湾"自主研发"就显得成本过高、周期过长,日渐重视军购而轻视研发。作为岛内兵器研发的龙头,1980年代,“中山科学研究院"聚集了军工科技精英,年均经费100亿元台币,曾研发出IDF战机等较为成功的主战装备。近年来,在军购的挤压下,该院已很难接到实质研发任务,人员也从14000人减至6000人。
大陆军事力量早已取得对台军的压倒性优势,台湾再买多少美国武器,自己再迸发小宇宙研发出新装备,台湾的人口、财力有限,也改变不了两岸已完全不成比例的力量格局,它单独与大陆军事对抗已毫无可能。
正如罗援少将所说,台湾问题不管如何风云变幻,潮起潮落,一条铁律不可违逆,就是必须顺应历史的潮流。什么是历史的潮流?孙中山认为,“中国眼前一时不能统一,是暂时的乱象”,但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正如"长江、黄河的流水一样,流到最后一定是向东的,无论是怎么样都阻止不住的”。台湾问题亦如此。不管出现什么样的曲折,与祖国统一是任何人和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挡的历史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