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军“剿匪”反被剿 其真实战力究竟几何?
菲军“剿匪”反被剿,其真实战力究竟几何?
■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孙路明
菲律宾军方4月10日宣布,18名政府军士兵9日在与阿布沙耶夫反政府武装的交火中丧生,另外至少还有53名政府军士兵受伤,这是军方今年以来最严重的单日战斗损失。反政府武装方面则有5人死亡,大约20人受伤。菲军常年与反政府武装作战,但这三比一的伤亡比着实让人咋舌,也禁不住让人好奇:菲律宾军队的战斗力究竟如何?
军队素质有待提高,打击反政府武装颇吃力
二战结束后,菲律宾政府与摩洛民族解放阵线、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等反政府武装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斗争。进入21世纪,菲律宾政府分别与上述组织有限地达成对话,缓解了局势。但对话并没有覆盖到1991年从摩洛民族解放阵线分裂出来的阿布沙耶夫武装组织,它以无差别的绑架、暗杀、爆炸为主要手段,平均每年都制造若干起震惊国际的人质绑架勒索事件,近年来更是愈演愈烈,给菲律宾整个国家都蒙上了恐怖主义威胁的阴影。
菲军打击反政府武装,伤亡代价一直都比较大。菲军1998年击毙阿布沙耶夫武装组织创始人阿卜杜拉贾克·詹贾拉尼,2007年又击毙了该组织继任头目哈达菲·詹贾拉尼、安特尔·萨利等人。今年4月的这次行动也是直指现任头目伊斯尼隆·哈皮隆,且在行动中打死了他的儿子。自2012年以来,菲军瞄准阿布沙耶夫武装组织的活动核心地区巴西兰岛不断加强攻势,也取得了部分战果,但在多数情况下政府军的伤亡总是大于反政府武装,相关部队负责人也不断被撤换。其实不止菲军,菲警察特种部队在2015年1月打击反政府武装过程中,也是付出了49人阵亡的代价才消灭了5名武装分子。
为什么菲律宾正规军在装备、人数都占优势的情况下,伤亡却屡屡大于对手呢?菲军方可以找出作战不利的种种客观原因来——首先看“天时”,菲军每次行动均是以岛外增兵为始,缺少隐蔽性和突然性,这无疑是提醒反政府武装分子加强防备的信号。再看“地利”,阿布沙耶夫武装组织盘踞的菲律宾南部岛屿以山地丛林地形为主,菲军大部队难以展开,且不熟悉地形,武装分子却可以利用对地形的熟悉灵活出击。最后看“人和”,菲律宾90%以上人口信仰基督教,而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恰恰集中在南部巴西兰等岛上,非常利于阿布沙耶夫武装组织藏兵于民,更增加了围剿的难度。近年来,阿布沙耶夫武装组织还加强与国际恐怖主义势力的勾结,不仅先后派人到伊拉克、阿富汗等地参加反美“圣战”学习“先进经验”,还与“伊斯兰国”建立联络,谋求指导和援助。
然而,菲军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才是导致战损严重的关键。不妨先回顾一下六年前的“8·23香港人质事件”中菲方的处置,菲军警在需要关键决断时犹豫不决,导致伤亡不断增大,而打击反政府武装恰恰需要果断把握战机灵活处置。作战行动讲求情报先导,而在若干次针对反政府武装的围剿中,菲军严重缺乏情报支持,不仅不能提前准确把握情况,还往往因为缺少告警而先遭打击。菲军各兵种协同不足,难以发挥部队整体实力,在“天时、地利、人和”均不占优势的情况下,菲军再与反政府武装分子进行武器装备条件对等的作战,难免不吃亏。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12月菲军协同炮兵、武装直升机火力等支援300名步兵,以牺牲3人的代价一举攻下一座由150名武装分子据守的训练基地,充分彰显了协同战术的重要性。最后是与盟军联合作战不力,美军在2002年组建了一支数百人的反恐特遣部队,赴菲律宾南部协助菲军打击阿布沙耶夫武装组织,十余年间出动了包括侦打一体无人机在内的各类反恐“新秀”,但在实际作战中,菲军时常在预定时间已过后仍迟迟不能到达指定地点,拖了后腿,错失战机,还增加了自身伤亡的风险。
从菲军与阿布沙耶夫武装组织的作战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菲军在作战理论、战术素养、训练程度等方面的种种欠缺。这种不足的本质是军队人员素质的不足,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打击小股武装分子过程中,菲军屡屡出现伤亡大于对手的不正常现象了。
常规武器质低量少,军事现代化推进艰难
菲军打击反政府武装主要由三军和国家警察部队里的特战部队实施,对于一个常年遭受反政府武装分子袭扰的国家而言,特战部队的素质和战备应该都是较高的,但通过上文分析已可见人员素质上的种种问题。“精英部队”都是这么个样子,菲律宾三军部队的常规作战能力又会如何呢?
菲律宾军队规模小,装备老旧、数量少。菲陆军现约7万人,预备役2万人;海军约2.2万人,预备役1.2万人;空军约1.5万人,预备役1.6万人。世界军力排名网站“全球火力网”给出了菲律宾军队截至今年3月份的装备数量情况:陆战装备有“蝎”式轻型坦克45辆,该型坦克由于火力、防护薄弱,更多时候被称为装甲侦察车;各类装甲车辆778辆,比较“先进”的是M113履带式装甲人员输送车和“突击队员”V-150装甲车,均为美军上世纪60年代前后的装备;各类牵引式火炮270门,以二战水平的M114和M101为主。空战装备仅有8架固定翼攻击机,22架教练机和91架直升机,唯一称得上二代机的F-5战机也于2005年全部退役,整个菲军目前没有任何喷气式战机。海战装备有3艘护卫舰,11艘轻型护卫舰,剩下的均为各类巡逻艇,舰龄平均在50年左右,其中一度为菲律宾主力护卫舰的“拉贾·胡马邦”号,是美国1943年下水的“坎农”级护卫舰“阿瑟顿”号,战后该舰转给日本海上自卫队,1975年退役,3年后又转手给菲律宾;现在菲律宾海军“战力最强”的“汉密尔顿”级巡逻舰原系美国海岸警卫队装备,服役年限已近半个世纪,仅装备了76毫米口径舰炮和小口径速射炮。
上述数据反映了菲律宾军队现役装备情况的三个特点:一是来源主要为美国淘汰的老旧装备。作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盟友之一,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后,美军撤出的不少待淘汰的装备,半卖半送交给了菲律宾。上世纪90年代美军撤出菲律宾时,一些陈旧的不愿带走的装备也就地转交给了菲方,这些装备至少构成了菲军装备的“半壁江山”。二是高精尖武器近乎为零。菲律宾受国力限制,科研能力不足,三军连导弹武器系统都没有,这在整个东南亚地区也是少见的。三是武器装备不成体系。现代军队讲求体系建设、联合作战,需要加强装备信息通联、情报侦察、通用模块等方面的建设,而菲军在此方面严重匮乏,其提出的“提高快速反应能力、海上作战能力和三军协同作战能力”目标仍然遥不可及。
为摆脱自身尴尬的军力现状,菲律宾一直在试图推动军事现代化。早在1986年菲律宾便提出了军事现代化计划,还在1995年将其写入法律,通过了《国防现代化法》。但在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缓慢、美军撤出基地租金收入难继、亚洲金融危机、气象灾害等因素的影响下,军事现代化的前途屡屡被“钱途”所折断。进入新世纪,尤其是2011年以来,为继续抢占南海资源,同时迎合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菲律宾颁布《国防转型计划》,发起了新一波军事现代化冲锋,高调声称要增购柴电潜艇、防空护卫舰、扫雷艇,甚至还传出有意购买满载排水量为1.7万吨的西班牙退役航母。2015年底,阿基诺三世政府再次宣布追加军费,在2017年前添置新的护卫舰、战略海运船、远程巡逻机、雷达系统等。但实际上,2016年菲律宾的国防预算5.5亿美元,相当一部分还要用于镇压南部的反政府武装活动,剩下的“闲钱”增购新装备必是捉襟见肘。可以预见,菲律宾军事现代化仍然会继续推进下去,但何时完成恐怕菲律宾人自己心里也没底。
打击反政府武装中的高伤亡率,反映出菲军人员各方面素养不足、武器装备量少质低,反映出菲律宾的国家综合实力仍不足以支撑建立一支较高质量的军队。菲律宾要求武装部队必须具备6个素质,分别是优良的人员、平衡的军队、健全的信条、良好的训练、合理的计划和适当的技术。这既是要求,也可以看作是菲律宾军力建设的主要指标和努力方向。不过,当下从整体上看,菲律宾军队仍处于二战结束初期的水平。也正如此,近年来菲律宾越来越倒向美日,期望通过重新开放基地等形式谋取军援、增进关系。在美国不断搞亚太再平衡、日本冲破和平宪法、菲律宾时不时南海兴风作浪的大背景下,三者的互动则更为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