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蓝军下假命令制胜 背几十公斤设备攀百米悬崖
锻造无形战场“磨刀石”
——某基地依靠创新驱动打造形神兼备“电子蓝军”部队纪实
■王薇陈雷本报记者周远
4月上旬,某基地接连收到来自陆军、空军、火箭军等多个军种单位的邀请,他们都表示了同一种愿望——与其“电子蓝军”部队尽早展开对抗。
“这说明部队已由‘怕电磁干扰’转变为‘要电磁干扰’。”看着排得满满当当的训练计划安排表,该基地总工程师王国良欣喜地说。由“怕”到“要”,得益于部队训练理念的转变更新,也离不开基地电子蓝军部队的创新发展。
2000年以来,基地不断创新电磁装备干扰手段、战法训法、评估机制,让“电子蓝军”部队年年都有新变化。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全军数十支精锐先后与其捉对厮杀,双方“年年都有新收获”,抗干扰能力有了大幅提升。
优势不是保出来的,而是打出来、闯出来的
2011年夏,在中原腹地展开的一场复杂电磁环境下信息对抗演练中,基地“电子蓝军”部队运用信息干扰、节点破击等战法,实施强大电磁干扰。红方招架不住,躲进大山深处,准备利用险要地形做屏障进行抗击。
“他们能吃苦闯险,我们也不能认怂!”“电子蓝军”部队干部王冰川带领战士背负几十公斤重的干扰装备,利用绳索攀爬上近百米高的悬崖。多名官兵手磨出了血泡、膝盖蹭出了血口子,大家全然不顾。
到达预定位置后,他们快速抢占有利地形实施干扰,打了红方一个措手不及。“都知道你们装备先进,没想到战斗作风也这么顽强!”红方输得心服口服。
作为全军为数不多的专业“电子蓝军”,这支部队深知:优势不是保出来的,而是打出来、闯出来的。这个“闯”,不仅体现在敢历艰险,更体现在勇于创新。
“你们不可能干扰到我们!”2014年6月的一天,某旅通信科科长陈玉方带领部队参加基地化训练,他见到“电子蓝军”部队副部队长李文生说的第一句话,就火药味十足。
陈玉方并不是盲目自信。一般情况下,通信装备配发部队后,相应的干扰装备才会被列入研制计划,中间会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他们所携带的装备为某新型野战通信网,刚列装部队不足半年,而且所在的集团军只配发给了他们一个单位。
一场无形空间的较量随即展开。开机调试、跳频规避、节点中继……对抗一开始,这个旅利用先进通信装备的优势,成功抗击了多次电磁干扰。但是,不久红方形势就急转直下:通信网络其他节点运行良好,唯独指挥所成了信息孤岛,发出的指令如石沉大海。
原来,该新型野战通信网配发部队后,这个基地利用了不到半年时间,从理论攻关、软件开发到定型生产,接连突破多项关键技术,成功研制出了针对该型通信装备的某型设备,可重点对其通信指挥枢纽实施有效干扰。
演习场上的优异表现,来源于平时科技创新成果的支撑。基地“电子蓝军”部队成立之初,就利用自身技术优势,投入专门人力物力财力,加大干扰和抗干扰装备研发力度,成果出炉后,“冒着热气”直接服务演训一线。
不仅要有优于人的剑,更要有胜人的剑法
“命你部原地待命,做好对空警戒,发现情况及时上报!”去年7月,“火力-2015·山丹”演习在河西走廊拉开序幕。无线电波里一份命令传出后,胜负的天平开始出现倾斜。
红方一个防空营接到命令后,立即放弃到指定地域集结的计划,转而就地组织防御。“怎么少了防空营?”眼看集结时间临近,部队依旧没有按原计划到位,红方指挥员正在疑惑,蓝方战机抓住红方防空漏洞,果断实施了低空突袭。
原来,基地“电子蓝军”部队在演习中破解了红方的通信密码,随即采取了“扰骗结合”战术:一方面组织力量对红方指挥所实施强电磁干扰,一方面组织力量冒充红方指挥员,向红方作战群队下达假命令,没费多大力气就达成了作战意图。
剑优于人,剑法更要胜人。该基地党委认为,无形空间的较量不仅需要先进的装备手段,更离不开高超的战略战术。他们在组织科研创新的同时,还邀请相关领域专家,指导基地创新电子对抗训法战法,并注重做好实践运用。
“电子蓝军”部队技术组组长韩新文多次参加演习,对以往演习中运用的灵活战法如数家珍:
信息佯攻、浑水摸鱼、群狼战术……在变幻莫测的无形空间,“电子蓝军”部队招招出奇,逼着对手在险局、危局中探寻应对之策,创新训法战法。
一次对抗演习中,“电子蓝军”部队重点对红方左翼实施电磁压制。看到似曾相识的战法,红方指挥员沉着冷静,命令部队做好各个方向对空观察,并不忘“留一手”:派出精干力量做好右翼方向的对空观察。果不其然,蓝方在电磁压制后突袭右翼,准备打红方个措手不及。
结果,红方早有准备,蓝方战机远程突袭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演习结束时,导演部对实施精彩对抗的红蓝双方都给出了“总评优秀”的评价。
让无形空间的对抗显形,无论输赢都有价值
“是对方战场配置不贴近实战,才导致我们没有干扰成功。”2015年10月,某旅与基地“电子蓝军”部队进行了一次对抗。对抗失利后,该旅指挥员并不服气,找到导演部理论。
与传统演习场上面对面的厮杀、硬碰硬的较量不同,红蓝双方的电磁对抗看不见、摸不着,裁决起来如果缺乏权威依据,参演双方很容易对演习结果产生不同意见。
“从干扰的频率和强度分析,你们的装备有几个功能模块没有使用。”“电子蓝军”部队部队长丁兆忠,通过数据回放的方式,向参演的红方官兵复盘对抗开始后,蓝方通信节点所在位置、采取的电磁干扰规避方法以及红方在实施电磁干扰中存在的优长不足,甚至细化到天线如何调整等具体操作细节。
让无形空间对抗显形,输赢才有收获。作为红方的某旅顿时服了气。在随后的数场对抗中,该旅电磁干扰能力明显增强。
翔实数据的背后是基地官兵的辛勤付出。他们依托所属某作战实验室,在军内率先建立了电子对抗评估机制:对抗过程中采集音频、视频、通信信号等数据信息,对抗结束后汇总到训练数据评估中心,通过专门的算法推算出参演双方的干扰和抗干扰能力,以及各个时段电磁对抗方案的优缺点。
“该型升空平台有电子拦阻功能。”2010年8月,基地“电子蓝军”部队在与某部进行长达两个月的对抗后,对训练数据进行了深入挖掘,不仅得出了独家结论,还给出拦截物飞行高度和相对应干扰范围等预测数据。
原来,这种升空平台定型早,各单位操作使用已经相对成熟,只因为说明书里没有标注,导致其电子拦阻功能从来没有被使用。面对将信将疑的受训部队官兵,他们组织了实际干扰测验,预测数据也得到了一一印证。
“利用几个数据,就发挥了老旧装备的一项重要功能,太厉害了!”受训部队官兵看到测验结果欢欣鼓舞。
事情到这里还没有结束,这次对抗结束后,他们还通过数据分析向受训部队赠送了《最佳干扰样式表》和《最佳抗干扰措施表》,方便其今后参照组织强化训练和拓展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