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舰队“野牛”气垫艇千里突袭 首艇完成试验
在“空白”处抢滩登陆
——南海舰队某登陆舰支队培养某新型气垫艇艇员队伍纪事
■徐苗波本报记者陈国全特约记者肖永
南中国海,风起浪卷,战舰列阵。
突然,海天之际,一艘巨大的气垫登陆艇挟风裹浪,呼啸而来,如利剑出鞘,快速抢滩。
这是有着“野牛”之称的我国某新型气垫艇参加登陆作战演练的一个场景。
回首过去,南海舰队某登陆舰支队从零起步,交出了一份合格的成绩单:艇员以百分之百的优秀率通过岗位培训考核;首艇列装不到3个月,便在实战环境下搭载陆战兵力参加登陆作战演练;成功驾驭该艇实施超远距离突袭登陆,创下多项新的纪录……
伴随着这些成绩,一支高素质艇员队伍也在快速崛起。
“宁让人才等装备,不让装备等人才”
近年来,“野牛”新型气垫艇多次走进人们的视线——
2014年底,网友拍摄的一段“野牛”在某海域进行试验的视频,在互联网上引起军迷们的关注。
2015年7月下旬,电视新闻中出现了“野牛”远程突袭千里之外登陆场的场景。这是“野牛”第一次正式公开亮相。
几年前,支队接到上级关于组建艇员队、接装某新型气垫艇的命令。
十万火急。支队领导感到了空前压力:气垫艇是介于航空与舰艇之间的水上飞行器,机械结构复杂,操控难度大,除了个别骨干,大部分人员从未接触过气垫艇。
“战斗力建设迫在眉睫。宁让人才等装备,不让装备等人才!”为了让新装备尽快形成战斗力,支队党委为该型艇各岗位量身订制“人才成长路线图”,狠抓驾驭新装备的能力。
艇队组建伊始,他们在全支队范围内开展专业比武竞赛,确定艇队人员,随即组织4批数十人次技术骨干,赴科研院所进行跟班培训,让学成归来的技术骨干走上讲台,通过以少带多、以点带面的滚动帮带模式,迅速提高艇队的专业水平。
前不久,该支队首批多名艇(副)长通过独立操作合格考核,在全支队形成了气垫艇人才群体共生效应,专业力量和后备力量相互促进,并行发展。
“让能干者能上,让有才者有位”
一次考核,从未接触过气垫艇的胡晓明在众多强手中夺得第一,让人刮目相看。
为了准备这次考核,胡晓明多方查阅资料,专门学习了气垫艇相关知识。
“接装新装备,就是要让能干者上!”支队党委委任胡晓明担任接装艇员队负责人。
胡晓明不负众望,率领艇员队官兵辗转多个院校参加培训,组织编写了《某型艇军事训练及考核大纲》《某型艇部署表》《某型气垫艇操纵教材》以及《某型艇使用和保养规定》等相关教材资料,为气垫艇部队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引导和坚实的理论支撑。
一年后,胡晓明凭着过硬的综合素质被支队党委推荐为支队副参谋长。
胡晓明的经历,印证着该支队党委的用人态度:“位给人才让,要让有才者有位。”
“靠素质立身,凭实绩进步,在胜任中胜出。”支队注重从建立长效机制入手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先后制订完善了《人才队伍建设奖惩措施》等规定,科学统筹人才管理资源,为新装备人才成长给予制度保证。
一方面,他们积极拓宽气垫艇干部来源渠道,确保气垫艇人才梯次衔接紧密、专业结构编配合理、储备发展潜力充足;另一方面,他们建立气垫艇干部淘汰、转行机制。对于经考核不适合在气垫艇专业岗位工作的,及时调离或改行从事其他专业。
“人才是磨炼出来的,队伍是摔打出来的”
今年年初,首艘气垫艇进入最终试验阶段。支队党委立下军令状:通过上级装备部门组织的试验,拿到战场合格证!
然而,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么多难度大、风险高的课目,谈何容易!他们专门成立攻关小组,集中30多名指挥人员和技术骨干研究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好充分准备工作。
爬舱室、摸管路、记图纸、拆零件……从艇长到普通一兵,他们查阅中外专业书籍40余本,撰写笔记60多万字,共同啃下无数个硬骨头,理顺了最终试验的方法和程序。
最终,他们在各种海况下顺利完成试验,并赢得随艇专家们的连连称赞。
“人才是磨炼出来的,队伍是摔打出来的。”每逢部队执行重大演习演练任务,他们都会把新装备拉到一线参演,把技术骨干推到一线磨炼。
2015年夏,该型气垫艇连续参加了数次登陆作战演练。他们抓住难得的实战机会,组织艇员队在复杂海况下,通过长时间、远距离的航行,准时准点投入登陆战场。
演练中,数名艇(副)长轮流担任指挥员操控气垫艇,不仅锻炼了指挥能力,还在演练现场结合自身体会,交流气垫艇在作战中的使用心得,先后破解10多个制约新装备战斗力生成的重难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