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部欲在秦皇岛港应急演练 报批等了半个月
■本报特约通讯员 王 赫
还有哪些篱笆墙要拆?
——以秦皇岛港为例对民用港口军民融合问题进行的调研
4月28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交通法(草案)》进行审议。据媒体报道,国防交通法草案明确,要建立市场导向的利益引导机制,鼓励公民和组织依法参与国防交通建设,给予政策和经费支持,以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
“建立利益引导机制太重要了!” 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国动委常务副主任、区人武部部长房现东看到这条消息时非常兴奋:“民用港口作为国防交通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战略投送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要实现民用港口军民融合,就必须兼顾港口经济利益,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但是,现实中解决起来并不是三言两语表述的那么简单。采访中,笔者发现,民用港口军民融合遇到的“篱笆墙”不少,涉及的问题也很多。
报批手续复杂的背后
部队和港口相邻,尽管开车半小时就能到,但任务需求却不能畅通传递。海港区驻军某部官兵一直不明白,为何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化?
该部计划在秦皇岛港进行一次应急动员演练,然而报批等了半个月,还没有通过。“这哪叫应急演练啊,要是放在战时,还没等出发就全军覆没了吧?”该部一名排长向笔者抱怨。
“战时动员机制一旦启动,肯定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但是,现在国防动员工作中确实存在体制性障碍,像部队要在港口训练,参与审批的单位涉及军交运输部门、港航管理部门、港口企业等多方,耗时自然就长了。”一名法律专家如此解释。
笔者调查发现,秦皇岛港虽然成立了交通战备办公室,但与港口武装部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当国防运输任务与港口武装工作撞车时,工作人员就手忙脚乱。而交通战备办公室虽然摸索建立了需求提报、规划计划对接制度,但到底怎么建?如何去运行?还没有具体明确。
另外,港口实行企业化改革特别是上市后,按照国有企业业绩考核规定,评价企业和负责人的核心指标是保持企业资本保值增值。在保障任务中,港口经常要采取预留泊位、设置安全区等措施,不仅对生产造成一定影响,而且执行国防运输任务,只能获得低于市场价格的运输补偿。
智慧港口为啥接口不畅
2015年,秦皇岛港大力推进“智慧港口”建设,将先进网络信息技术应用到港口物流管理中,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体系。并在全国首创“矿路港航电合署办公模式”,搭建与互联网相结合的信息化平台,形成了相互间信息共享、统一调度的格局,使港口运输作业链无缝衔接,压缩了辅助作业时间,装卸效率大幅提升。
这些都应成为港口进行军事运输装卸载的有利条件,但是前不久,笔者在港口开展的装卸载训练现场发现,动员程序、动员方法依然是老套路。究其原因,军地信息系统接口不统一,格式不兼容,链路难打通。
“有好的资源却无法加以利用,这确实不应该。”该区交战办一名工作人员告诉笔者,他们已经在努力想办法解决这一问题。实际上,问题还有很多,该工作人员介绍说:高技术侦察手段和精确制导武器的发展应用,对港口伪装防护、抢修抢建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现有的专业分队完成平时保障没问题,但战时大规模行动中,显然无法完成任务。如何申请动用军方后勤力量,甚至是战役战略后勤力量?如何与城市预备役力量攥指成拳?这些都必须在平时就考虑好。
强化国防意识才能抓住根本
拆“篱笆墙”到底从哪突破?毋庸置疑,即将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交通法》会打破一些体制机制性障碍,但仅此就能让军民融合向深度发展吗?如果各级从思想上难以重视起来,有再好的体制机制来保障也收效甚微。
媒体曾报道过这样一个事例:某预备役团组织训练。一名在外资企业工作的预备役士兵向外方老板请假,对方欣然同意;另一名在民营企业上班的预备役士兵请假却未被批准。为何异国老板反而能支持中国预备役士兵参训?这位外籍老板这样回答:“让他参加训练是因为我的企业在中国。只有中国安全稳定了,我的企业才有生存之地。”
部分民众的国家利益观的缺失,在今天的社会里的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近年来新闻报道和一些故意抹黑军队的网络事件看,不光是军民融合领域,征兵难、转业安置难等问题的背后,都折射出国防意识的弱化。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中国国防报》2016年05月02日 04版)